南园街道位置示意图
文化名人在这里上岸落脚。 深圳河静静地从南园流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证了深港两地的悲欢离合、沧桑巨变。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大量文化名人与爱国民主人士被困于香港九龙。为了营救他们脱离日军魔爪,在中共中央的指示安排下,一部分文化名人先被安全护送到香港新界,渡过深圳河,到达现位于南园街道的赤尾村,再往北穿过宝深公路,翻越梅林坳,抵达龙华白石龙。这条路线是营救行动的主要通道,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回忆,1942年1月,他与妻子,同邹韬奋、廖沫沙、胡绳等一批文化名人“经元朗、落马洲,到深圳河边,乘船过渡到北岸赤尾村”,并写道:“后来,知道今天决定在这里(指赤尾村)过宿,刚才和‘向导’同来的两三个陌生人其中有一个就是这里的伪乡长,他们答应借那一排平房给我们过夜。”那一年,一批批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接踵而至,小小的赤尾村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庇护和中转。这批文化精英为后来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能不忆巴登?” 巴登村位于南园街道东部,始建于元末,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从明天顺年间的《东莞旧志》,到康熙、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再至近年编纂的《民国时期深圳档案文献演绎》,显示“巴登村”在明、清、民国的不同时期,拥有过“巴墩”“巴丁”“巴灯”等不同称谓。这里的村民以种田为生,先后有郑、陈、林等大姓家族在此开垦,历经数十代,人丁兴旺,烟火繁盛。发展至今日,巴登村成为深圳颇有名气的城中村,这里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是来深建设者的热门落脚地,承载着无数拓荒者的青春记忆。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商人都喜欢来离深圳河不远的此处休闲消费,在港风偏好的影响下,诞生了内地第一批港式茶餐厅,各色大排档、小酒楼逐渐成为巴登大街小巷的主角。每当夜晚来临,闪烁的霓虹灯彩、交错的狭长街巷,将喧闹的巴登村装点成变幻无穷的魔方,赋予其独特的魅力。来来往往的人怀揣着深圳梦在这里歇脚又离去,只有纵横交错的街巷牌楼长久停留,化作人们心底的城市记忆。那时人们说:“来深圳一定要去巴登村看看,那里最像香港。”
巴登村
开启深圳“Shopping Mall”时代。 一座城市总有那么一两个地标,是年轻人跨年首选地,很长一段时间里,中信城市广场就是这样的一个城市地标。那时新年来临,人们聚集在这里大笑、拥抱,震耳欲聋的倒数声如同海浪,空中飘起无数气球,一句“新年快乐”道尽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希冀。中信城市广场于2002年9月28日正式开业,这座耗资约25亿元打造的购物中心,有着相当霸气的口号——“亚洲商业精华所在”。它颠覆了传统百货模式,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开创了深圳“Shopping Mall”时代,是当时深圳“最大”“最高端”的商业综合体。这里引进了第一家奢侈品卖场“西武百货”、第一家“吉之岛”、华南第一家星巴克、第一家五星影院“南国影城”,一时间风头无两,被业界誉为“中信深圳集团缔造的商业传奇”“购物中心典范”。2011年,中信城市广场更名为新城市广场。2023年12月,新城市广场迎来一场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改造升级,人们期待着,这里在时光流转间擦碰出更炫目的火花。
中信城市广场开幕盛典
社区空间掀起阅读之风。 与阅读“一见钟情”,往往只在一个瞬间,拿到通往那个神秘丰饶的精神世界的钥匙,也需要一个恰好的时机,而这个恰好的时机,很可能出现在漫步南园的惬意时光里。阅读的乐趣一直萦绕在南园人的生活之中,全市首家24小时社区图书馆、全市首家山河风貌的亲子主题图书馆、全国首家非遗主题社区图书馆、火遍全网的玻璃屋“百姓书房”等9个特色图书馆接连在这里落地,文韵散布在党群服务中心、街道文化站、社区非遗馆等一个个精巧空间里,书香遍布在每一个你我想不到却遇得到的街巷角落中。咿咿呀呀的稚语孩童、睿智深沉的矍铄长者、奋笔疾书的奋斗青年,在南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驿站。图书馆的灯火彻夜不眠,奋斗者的笔尖划破黎明,思绪的光芒奔涌而来,折射出一个活力四射的精神南园。
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百姓书房”。 满目繁华,抵不过恰好一间书房,更何况这书房中有一盏为你24小时亮起的灯。巨大的玻璃幕墙、林立的各色书籍,车水马龙的深南大道旁有一间琉璃剔透的“百姓书房”。每日上午9点,书房1楼的阅读大厅和2楼的旷野阅境、山涧阅境、静思房已是座无虚席。自从2023年7月开业以来,这里每一天都是如此“繁忙”,成为城市喧嚣浪潮中“有趣灵魂”者心向往之的知识殿堂和流连忘返的城市乌托邦。书房1楼大厅全年无休24小时开放,中庭处还有“思想天窗”,时常举办“思想深南”“百姓时光”等文化活动,名人大咖在这里与市民深度互动,涌动活跃的思想,也滋养未来的新知。当暮色降临、夜色渐浓,人们在这里或捧书阅读,或沉吟深思,灯火盏盏的书房化作温柔灯塔,氤氲了城市温度,始终指引书迷追梦的方向。
市党群服务中心“百姓书房”
方寸之地有非遗传承沃土。 南园街道辖区面积约2.1平方千米,现实中的方寸之地,却容纳文化无垠沃土,多项非遗技艺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南园街道推动申报的“皮影制作”“埔尾茶果制作技艺”“潮州工夫茶艺(詹氏)”于2021年入选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逢传统佳节,常驻南园的15位非遗传承人、28项非遗项目、16支非遗艺术团队纷纷登上校园、社区、商圈各个舞台,为市民呈现陶瓷手工、皮影雕刻等多项经典,场场火爆、座无虚席。共计800余人的非遗传承队伍,深入一场场传统气息浓厚的基层文化盛宴,与市民共同欢天喜地庆佳节。
“皮影制作” 是一种将人物、场景、道具等雕刻于加工后的透明兽皮上,并双面着色的皮影戏道具制作技艺。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菲菲是南园街道的一名居民,在参与街道皮影制作培训课程中,她完成了从懵懂学生到专业传承人的成长蜕变。刘菲菲幼时经常看爷爷拿着竹竿表演皮影戏,屏幕前投出的五彩斑斓影像深深烙印在她的童年记忆中。2008年,在南园街道举办的一次传统文化活动中,刘菲菲看到了深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蔡劲笋的皮影戏表演,熟悉的亲切感涌上心头,她忍不住走向后台主动结识,并在随后的时光里积极地参与蔡劲笋剧团各类演出活动,参加街道一系列非遗项目培训,还拜唐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张雅君为师,认真钻研皮影制作,逐步深入专业创作。2018年,刘菲菲凭借皮影工艺作品《脸谱》一举拿下山东省威海市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交易会金奖。如今的刘菲菲仍旧勤练基本功,对她来说最难的已经不是雕刻,而是造型设计,她说:“我们不能照搬老祖宗的拓版,一定要走创新之路,结合岭南人文,设计富有深圳都市特色的影人,创造新的时代审美。”
刘菲菲开展皮影制作课堂
孩子们体验皮影戏
“埔尾茶果制作技艺” 是巴登社区(巴登村、埔尾村)世代流传的一种传统饮食制作方法,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清雍正《东莞县志》卷二之四《风俗》中记载:“聘,用槟榔、茶果以当委。”清嘉庆《新安县志》又有:“婚姻必以槟榔、蒌叶、茶果之属,曰过礼。”可见当时深圳已有用茶果作为聘礼的婚嫁风俗。传统埔尾茶果以绿豆、花生、葱油为馅,饼皮用糯米粉制成,蒸制时常于白色茶果中掺杂数只红色茶果,寓意喜庆吉祥。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村民开始往茶果中加入白萝卜、虾米、五花肉等食材作为馅料,并以火龙果汁、艾草汁、南瓜泥等为饼皮染色,提升了茶果的美观度及口感,具有浓厚的围村文化及海洋文化特色。
“潮州工夫茶艺(詹氏)” 代表性传承人詹冬业,在南园街道的支持下积极开展潮州工夫茶艺培训和宣传,将“和、敬、精、乐”潮州工夫茶精神传扬到粤港澳大湾区。
还有内画、剪纸、竹编……种种绚烂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充分滋润着南园人的日常生活。寻味传统、回归美学,曾经在群众心中“高不可攀”的人文艺术也充分融入了南园土壤,孩童们奔跑流连在“岁月璀璨看斑斓”“天水一朝眷云华”“儿时的记忆”等主题年画、茶文化、连环画展览中,也化身“美学参与者”,大批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在南园全面展出。街道文化站、非遗馆中的小小讲解员们沉浸在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中,地地道道的民俗之美、热热闹闹的民生之乐,让南园人淳朴热烈、浪漫诗意的生活和文化之美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
民族文化交织绚烂之花。 巴登有悠长历史,生活着五湖四海的新老深圳人,来自维吾尔族、壮族、苗族等31个少数民族的近800名同胞也在这里安居乐业。社区深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非遗主题图书馆内,民族特色书籍琳琅满目、民族风格摄影饱含深情;“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长廊中,31个少数民族的特色介绍跃然墙上、图文并茂;“同心茶吧”里,茶具精致、茶香袅袅,各族群众停憩在此处品味各自家乡民族茶饮,满口清甜,犹在故里;民族节日广场上,每月吹起“最炫民族风”,白族扎染、维吾尔族舞蹈、汉族皮影戏等接连上演,汉族非遗“英歌舞”和塔吉克族舞蹈同台竞技,维吾尔族烤肉、藏族酥油茶等大家共享;各族居民踊跃参与社区艺术团、飞跃彩虹童声合唱团等,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岭南特色”与“民族风情”在巴登互嵌融合、竞相绽放,各族人民在这里相互尊重,相互欣赏。2024年9月,巴登社区居民委员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民族文化特色活动
人间烟火东园路。 有人说,夜排档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底色,认识一座城,要从吃上一顿夜排档开始,东园路美食街便是20世纪90年代深圳的“城市底色”。那时来深建设者初到深圳,往往会直奔东园路享用第一顿晚餐,彼时东园路不仅有味觉盛宴,还透露着顺应时代的致富密码。然而,这条曾经最兴旺的美食街,伴随着周边业态的兴衰起落,在岁月变更中一度褪色。为满足新时代食客的更高要求,2019年南园街道启动“一路一街”景观提升建设工程,着力将东园路打造成集美食、休闲、文娱于一体的综合消费街区。从户外摆摊到统一管理,东园路美食街兜兜转转,再度归来,依旧保留着往常那份烟火气、市井味。不到1000米的街道,满满汇聚了八方美食、四海佳肴,宝藏小馆“大树脚”的小锅米线浓香酸爽、老牌粤菜“颐静园”的鸭五件浓油赤酱,还有“塔里木河”外酥里嫩、肉汁四溢的烤包子,微油透亮的“山葵烤肉”、鲜嫩焦香的烤五花……每一口滋味,从味蕾直冲脑门,回味起来更觉满足。每当东园路的灶火燃起,香气弥漫,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奋斗者们在这座城市又获得了别样美好。
“二手手机”大市场。 在深圳这片民营经济热土上,华强南电子市场是其中一抹不能被忽视的亮色。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30余个电子通信市场,总经营面积超7.5万平方米。每天正午刚过,市场还刚刚苏醒,偶有来客闯入闲逛,惊叹地观看着排排列列的一米柜台中电子零部件成叠成捆、浩如繁星。下午4时以后,市场里热闹渐起,四通八达的羊肠小道,2万余名从业人员、各种肤色的背包客穿行其间,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叫卖、询价、拿货,人声鼎沸直至凌晨后方才渐歇。这里连同华强北片区电子通信市场一道,构成全国最大的电子零部件交易集散地,也是亚洲最大的二手手机、手机配件集散地,二手手机出货量占全国80%以上。“你想要什么货,加微信,都能帮你找”是市场最响亮自信又朴实无华的口号。20多年来,华强南电子市场走过了BP机大哥大时代、功能机山寨机时代,并第一时间走进智能机、智能穿戴时代,成为中国通信科技从全面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到5G领跑的见证者、推动者。如今,种种“成长的烦恼”也困扰着这片创业热土。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拼杀、成长,这里的奋斗者们越挫越勇,他们坚信,华强南电子市场必将抵达更美好、更繁华的科技“新时代”。
人流如织的电子市场
从“浪遏飞舟”到“富甲一方”。
上步村位于深圳河北面,有深圳河上曾经唯一的码头——上步码头。解放前,这里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龙舟赛。老村民回忆,柚木制成的鲜亮龙舟平时埋在河岸边的沙土里,每逢端午,村民们焚香跪拜后,抬出龙舟并推入河中。喧天鼓乐之下,龙舟贴水面竞相前行,好一片热闹景象!如今,往昔沙岸不再,龙舟也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力争上游、勇往直前、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却在这里生生不息、从未黯淡。20世纪80年代,上步村民就把握了毗邻香港的优势,批发售卖从香港带回的内地紧缺的生活用品,赚取“第一桶金”,又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乘势而起,引进“三来一补”
企业,自办工厂、商场、宾馆、酒楼,成为80年代上步管理区(福田区前身)最富村之一。1992年,这里再次成为弄潮儿,成立深圳市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勇当深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先锋。争归!竞会!抢水!大部分村还在“种楼收租”时,上步公司又开拓金融投资领域,入股多个省份10余家大型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投资收益稳定增长。
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庆典
到了2017年,上步公司打造“物业托管+专业运营+综合治理”的“玉田模式”,再度走出了福田乃至深圳城中村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第一步”。乘流千顷浪花飞,如今的上步公司,集体经济、股民分红稳步增长,物业租赁、物业管理、金融投资多面开花,如同矫健龙舟,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引领突破、划向未来。
老城区的“初心”生活。 每一个老城区都是有生命的,一条老街、一条老巷,浓缩着一份记忆,潜藏着一种情怀,也蕴藏了南园属于自己的“生长密码”。在这里,诞生了一家开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内的咖啡店——“初心咖啡”,其他社区紧随其后陆续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初心茶坊”“同心茶吧”,向往来的居民提供着不同的口味、相似的松弛时刻;在这里,茶香与咖啡可兼得,新潮与传统两相宜,实惠与美味共享有,非遗文创、书香脉脉、多彩民族……总有一款“定制服务”滋润着居民日常生活,也使得老街区在“青春化”的路上,交到越来越多新朋友。
南园“初心”系列——初心茶坊
南园“初心”系列——初心咖啡
老城区的时光在各色乡音与街坊问候中悠然度过,有年轻人在南园穿行“打卡”,带着好奇在钢琴博物馆、声音图书馆等处留下“文艺”纪念。也有年轻的创业者来到这里,在党群服务中心“种植”梦想,运营起茶咖、烘焙、健身等小铺。不管是哪一种生活样态,南园都打开大门,欣然欢迎。八方来客驻足于此,在古与今的交融、新城与老街的共生中,打开生活的画卷,感受诗意的隽永。
温情脉脉的邻里街坊。 南园自带那份静谧与闲适,还散发着独有的人情味。1985年,当时还是深圳市航运总公司经济师的王小姐,买了一台她朝思暮想的家乡(上海)产的蝴蝶牌锁边机。她从小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会了缝纫,线一纫、手一翻,旧衣添了新时髦,好似“指尖的魔法”,使她热爱着迷。近40年后,“王小姐”成了“王姐”,这台锁边机和一台社区添置的新式缝纫机一起,跟随着退休的她来到了社区的“王姐工作室”里,为周边居民免费提供琐碎细致的缝纫服务。每逢开学前夕,“王姐工作室”总是比往常更热闹一些,孩子们的校标、裤脚、名牌都需要王姐这双巧手来帮忙,大小朋友们簇拥着她,看着灵动的手指牵引针线游走,惊奇又兴奋,“我长大了也来帮您缝衣服”。像这样的“热心群众”在南园还有很多,“红星义剪队”“石榴籽调解队”“融滨睦邻队”……居民最能理解居民需要什么、担心什么,这些由群众自发组成的队伍,为社区的美好生活增添好多“奇思妙想”,在小微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更是屡屡立功。你我他手中接连传递共建共治共享的接力棒,南园“自治管家”队伍联动了各方、扩大了扇面,让这里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街角更加温柔有爱。
时代轨迹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有千钧一发的风险挑战,也充满了希望与生机。南园是一部用时间雕刻而成的城市作品,在“有机更新”中孕育着精彩蝶变。
南面,南华村棚改乘风而起。 “我们全家都来了,就为了见证这个重要时刻!”2024年9月,历经5年建设、创下深圳最大棚改项目纪录、刷新旧住宅区改造签约“深圳速度”的南华村棚改迎来正式选房,现场秩序井然又一片欢乐,2562户回迁业主脸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热切期盼。南华村几乎伴随着经济特区一同诞生,承载着无数老“特区人”的拓荒记忆。这里向南紧邻深圳河,向西则与河套合作区东翼无缝衔接,承担了为河套合作区及周边区域提供优质配套,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定居的重要功能。随着正式选房的启动,一个涵盖了2万多平方米商业空间和多种公共配套的健康、舒适、现代化的人文社区正从深圳河滨款款走来,仿佛深港青翠两岸间的一支如椽巨笔,书写着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华村棚改前
南华村棚改建设中
北面,集约了近10万平方米的超甲级办公空间“中信国际大厦”于2023年6月正式启用,这座地标性服务业总部基地汇聚了中信银行国际、国信证券、普瑞姆等大批金融、科技类企业,屹立于深南大道,沿线释放崭新发展动能;东面,一条充分融合了传统婚俗与现代美学艺术的“同心路”即将在巴登社区烂漫盛放,同心咖啡、同心花屋、同心酒居花团锦簇,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新婚夫妇在同心路执手一生、奔赴山海,中国式的浪漫并非停于纸上,而是在南园悄然生长;西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提出将在滨河、赤尾片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发令枪”一响,南园积极写好“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凤凰涅槃”3篇文章,瞄准“优质人才居住地”“内畅外联交通圈”“绿美南园生态圈”“优质服务生活圈”“中外交融同心圆”的五大建设目标,全力提升国际人才吸引力,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南园正走入更多人心中。
站在深圳河边,放眼望去,每一朵浪花都争先向前,每一片波涛都涌动期待,奋斗的脚步在滚滚的浪潮中昼夜奔驰、铿锵有力。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南园不断历练、焕新、面向世界,用独特的细腻与柔情,传递着深圳体温,赓续着深圳故事。
中信国际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