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贝街道
黄贝街道位置示意图
位于深南大道东起点的黄贝,一直是罗湖由南向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交通线路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立体网络,将黄贝紧紧包裹其中。东部过境高速、春风隧道、丹平快速、罗沙路、深南路等主干道纵横交错,深圳地铁2、5、8、9号线呼啸而过,58条公交路线穿梭其间……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宛如城市的血脉,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希望。
从地上到地下,这里是大道连横、贯通东西的交通枢纽。 当人们聊到深圳的发展史,总是绕不过一条道路的兴建——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总长约25.6千米,其中从红岭路到沿河路段之间的部分,长约3.8千米,被划分为深南东路,而深南东路的起点正是黄贝。驻足于深南沿河立交桥上向西边远眺,可以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绿树成荫的人行道,宽阔的路面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城市之间。除了地面上的交通要道,地底下的地铁线路也同样繁忙不休,从人潮涌动的黄贝岭地铁站便可窥见一斑。黄贝岭站是深圳地铁2、5、8号线三大地铁线路的综合换乘点,每天早晚高峰时间,可以看到脚步匆匆的上班族、步履轻快的学生、行囊鼓鼓的背包客,交织出一幅繁忙而又充满活力的都市生活画卷。
从晨曦映照到夜幕深沉,这里是川流不息、人流熙攘的都市要径。 全国最长的公交站点在哪儿?据说,来黄贝岭看看就知道了。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耸立起来的实高324.8米的地王大厦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楼,把地王大厦放平差不多就是黄贝岭公交站站台的长度。黄贝岭公交站缘何建得如此之长?因为此站点是东侧走廊的关键节点,对提升市区至盐田、大鹏等区的公交运输效率至关重要。这里客流量巨大,几十趟公交车都在这里停靠,而如此高效运行的公交站是通过一次次创新改革服务方式才得以实现的。20世纪90年代,深圳公交大巴是老式的黄海普巴,有3个门,配有2名乘务员,所有的门都可以上下客,可一到高峰期,他们还是忙不过来,经常出现漏票的情况。那时,一辆公交车通常配备4名乘务员、2名司机,加上轮休,每辆车至少需要6名工作人员。为了提升服务效率,深圳决定借鉴香港城市公交企业的先进经验,选定从黄贝岭开出的10路公交车试行无人售票。1992年11月23日,全国第一趟无人售票公交车从黄贝岭顺利开出。深圳女作家郁秀在她红极一时的青春小说《花季·雨季》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深圳人对无人售票公交车的好奇:“好不容易挤上10路车。这是深圳市第一辆无人售票车。公共汽车无人售票,是跟香港学的。每当这样一辆车缓缓驶过街头巷尾时,总能看到人们停下脚步,用充满好奇的眼神注视着它。”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无人售票在当时所引起的巨大轰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多个大中城市的公交公司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考察,仅仅1年多以后,全国就有50多个城市采用了深圳的“城市公共汽车无人售票系统”。
罗芳立交
从过去走向当代,这里是古渡焕新、商旅如云的口岸门户。 在深圳河河畔,伫立着文锦渡口岸的联检综合楼,它的立面以玻璃幕墙和混凝土结构为主,每当傍晚来临,玻璃幕墙在夕阳的映照下,闪耀着柔和而温暖的光芒,繁忙的口岸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幔。看着这幅夕阳画卷,很难想象这条连接内地与香港的“绿色生命线”,最初仅仅是一座独木桥。据《九龙海关志》记载,搬运工靠肩挑手提,或推着独轮车,将零星的蔬菜物品运送过桥,猪、牛、鸡、鸭则像放牧一般靠人力赶过深圳河。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1938年省港公路建成后,一条崭新的公路桥替代了原先的独木桥,自此,汽车开始川流不息地穿梭于香港与深圳双城之间,海关也在此地设立检查关卡,严格盘查过往的货物、车辆及人员,文锦渡口岸应运而生。在深港连接的脉络中,文锦渡口岸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便是在日军封锁海岸、切断所有航运的背景下,文锦渡口岸仍是当时深港两地仅有的陆路通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锦渡口岸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客、货运综合性公路口岸,一个口岸的报关单量就占全国海关单量的一半以上。后来,供港鲜货逐渐由铁路运输转向更为灵活的公路运输,文锦渡口岸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通关配套条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供港鲜货出口口岸。每年,香港市场80%以上的蔬菜、水果、冰鲜和活畜禽,都是通过文锦渡口岸源源不断地输送的,文锦渡口岸保障了香港市场的鲜货供应与繁荣稳定。
文锦渡口岸
漫步在黄贝的街头巷尾,抬头便能望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摩天大楼之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个个城中村,散发着浓厚的烟火气和历史韵味。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现代并存,这就是独属于黄贝的魅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黄贝岭村。 黄贝岭村的历史已长达650多年,是深圳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与记忆。早在明太祖朱元璋一统天下之时,深圳还未得名,黄贝岭就已悄然屹立于此。村落中居民大多姓张,与罗湖水贝、湖贝、向西等地的张氏族人同宗同源,其家族渊源可追溯至汉代杰出谋士张良,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被尊为谋圣。至于村名的由来则有不同的说法。据村中老人讲,“贝岭”的意思是“背靠山岭”,这里的山岭名为“凤山”,因凤山主要由黄泥土构成,当地人又逐渐将“背”简写为“贝”,所以叫作黄贝岭。还有另一种说法,称黄贝岭原本是凰贝岭,因为村子靠凤山,而凤山是梧桐山来龙的落穴之处,与东面的梧桐山遥相呼应,正所谓凤凰止于梧桐,故而得名。改革开放浪潮汹涌而来,黄贝岭成为众多异乡人来深的第一站,这些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带着各自的梦想与憧憬,会聚于此,如同涓涓细流融入大海。而“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充满包容与希望的话语,也在他们的身上有了最为鲜活、生动的诠释。在城市蝶变的过程中,黄贝岭村依然保留着古村那份宽厚与从容,处处散发着朴实而热闹的人情味儿。
黄贝岭村旧照
彰显传统之美的古玩城。 在文锦渡口岸对面,隐藏着一处充满古韵的宝藏之地——深圳古玩城,它是深圳唯一一家经深圳市政府批准的文物监管专业市场。走进这片仿古建筑群落,仿佛穿越回了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时代。四周环绕着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传统建筑,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份沉淀于时间深处的美好。每一件艺术品、每一个收藏品背后,都承载着精彩绝伦的故事。而那些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则是对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在这里,来访者不仅能追溯华夏文明悠久灿烂的历史脉络,还能聆听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声,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灵感与力量。古玩城每年都会如期举行两次“一会一展一节”系列活动,从文博会到古玩交流大会,从鉴宝大会到粤剧粤曲欣赏会,从非遗剪纸服装秀到书法主题讲座……这里不仅是承载着老深圳人共同回忆的寻宝之地,而且在新时代也迸发出古玩、文创产业的新火花。
古玩城
老旧小区见证“敢为人先”的历史记忆。 在距离深圳地铁5号线怡景站不远处,静静矗立着一个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天景花园。这个小区仅有6栋住宅楼,居住着约190户人家。它和大多数在那个年代建成的小区一样,有着白色的墙体和向外伸出的阳台,并没有什么特别。可是任谁都想象不到,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区,却诞生了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时间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天景花园管理处遇到了难题:由于供给居民楼的变压器负荷不足,只能挪用供给商铺的变压器来补充居民楼用电,结果引发了一场悬而未决的电费纠纷。管理处意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既难以与众多业主逐一沟通,更无法妥善解决问题。于是,一个想法逐渐明晰:先召集一部分业主代表,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这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在管理处和居民代表的积极推动下,1991年3月22日,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在天景花园正式宣告成立。成立之初,解决那令人头疼的电费问题便成为业主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委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展开磋商,经过1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供电局同意,天景花园可以按照居民用电收费标准缴费。业主委员会这种共管模式很快被纳入1994年颁布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中。从此,这一创新的社区组织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与推行,在社区治理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许多老深圳人眼里,黄贝承载着一份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挥之不去的港式情怀。得益于黄贝毗邻香港文锦渡走廊与新界北新市镇的独特地理位置,约有7400名香港同胞在此安居乐业。这里成为港籍居民的温馨家园,深港居民共同孕育了丰富而深厚的深港文化底蕴。
杏坛两地育桃李。 20世纪80年代,深港两地商务往来日趋频繁,到2001年,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已达到13万人,他们希望子女能在深圳享受到符合香港教育体系的教育,以保持与香港教育的衔接,方便将来回香港升学或在国际上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春源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了全市首所港人子弟学校——罗湖区港人子弟学校。该校是内地首批获得香港派位的学校,采取双轨制升学,深港学生混合编班,接受同等教育,不分彼此,共学同乐,被称为“离港的香港小学”。如今,在大湾区战略规划的吸引下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回到内地发展的毕业生比例不断攀升,他们的就业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变化。据统计,2016年之前就业的毕业生,有20%从事互联网等科技行业,是父辈从事此行业的两倍。港人子弟学校的学子们,正以深圳为中心,遍布湾区各大城市,在大湾区版图上擘画着美好未来。
深圳河
一河两岸心相融。 走进文华社区,有一条长约280米、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深港睦邻友好街区,道路两旁榕树林立,路面宽阔整洁,随处可见港味十足的新潮艺术涂鸦和雕塑装置。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乘凉,儿童围绕着雕塑嬉戏打闹。选择在这里建设深港睦邻友好街区,是因为文华社区紧靠文锦渡口岸,居住着1000多名跨境学童和2000多名港籍居民,是深港居民深入交流、深港社会深度交融的舞台。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一个个居民微信群建立起来了,针对深港居民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活动遍地开花,诸如跨境司机驿站、暖蜂驿站、环卫工人休憩室等多元化服务站点,成为跨境司机、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竞相追捧的热门之地。“党委委员+网格员+专业社工”这一创新服务小组,为深港居民提供了无微不至、全天候的政务服务,不仅让港人“心更近”,更促使他们“安心居住、深度融合”。
深港睦邻友好街区
深港同存罗芳村。 深圳和香港都有个“罗芳村”。20世纪80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道:“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悠扬旋律中的小河,正是静静流淌过黄贝街道的深圳河。河的两岸,遥相呼应着两个名字一样的村落——深圳罗芳村与香港的罗芳村。昔日,河两岸经济尚有较大差距,但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切悄然改变。深圳的罗芳村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种出的青菜,竟能在对岸香港卖出令人咋舌的高价,种菜村民的人均月收入轻松过万,家家户户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不仅如此,他们还建起了厂房,吸引港商投资设厂,经济活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深圳城市化建设的浪潮汹涌澎湃,无数外地追梦人涌入罗芳村,寻找一片栖息之地。昔日的菜农们,不再奔波于两岸贩卖蔬菜,而是转而通过出租房屋,收获了新的财富,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如今,深圳的罗芳村正规划着一次全新的蜕变,将重建为一个超过11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区域,青山与绿水环抱,居住与商业功能并重,产业链条愈发完善。从昔日的小乡村,到今日的繁华城区,罗芳村再次扬帆起航,向着未来全新的产业价值高地迈进。
20世纪50年代罗芳村村民过境耕作
穿越东湖公园、粤海体育休闲公园连绵成片的绿色画卷,感受生态走廊的自然野趣;漫步在凤凰路、黄贝岭村各色美食的烟火气中,让老广的味道在舌尖跳动;欣赏交响乐队、舞狮呈现的文艺盛宴,享受视觉和听感的极致体验;走进“家门口”的黄贝岭颐养院、“一馆一中心”,解锁无微不至的“一老一小”关怀……在黄贝,惬意的慢生活缓缓打开。
绿意葱茏的宜居家园。 黄贝倚靠大东湖生态廊道,内有东湖公园、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粤海体育休闲公园、沙湾河(深圳水库排洪河),外接深圳水库、深圳河,与香港大雾山相连。这里可见青山,可观碧水,绿意葱茏的锦绣山水点缀着欣欣向荣的城区生活。其中,东湖公园的景致堪称一绝。踏入公园,轻柔的山风悠悠拂来,似在耳边低语,召唤着人们沿着匙羹山开启一场奇妙的攀登之旅。匙羹山宛如一把天工巧成的巨勺,一端化作细长勺柄,悄然探入深圳水库的澄澈怀抱;另一端则似圆润勺头,与东湖公园亲密无间地衔接。沿途的假山层峦叠嶂,曲径通幽,还可以欣赏蕴含人文典故的红楼、山门、华亭、长廊、劳乐亭等景观,直至山顶远眺梧桐山景,近瞰水库湖光水色。
八方荟萃的市井烟火。 “一半烟火一半城市”是黄贝街道的真实写照:高耸入云的建筑群和烟火丰盛的城中村交会相融,到了夜晚,街道两侧的餐饮店里忙得热火朝天,咸香辣甜百味交织,川湘粤闽菜系碰撞,味蕾的愉悦足以抚慰一日奔波的辛苦。坐落于国宾大酒店的悦景酒家被称作“深圳早茶天花板”,西式的氛围、中式的菜品,让喝早茶都变得优雅、精致。招牌的现烤乳鸽外酥里嫩、汁水丰盈,咬下去一口爆汁,卤香四溢。清煮黄花鱼是经典的粤西渔家风味,简单的烹调方式更能突显食材的鲜嫩。在黄贝岭村开了20多年的肥姐牛杂藏着许多黄贝人的童年回忆,从“走鬼档”到临街小铺,依旧保持着2元起卖的价格。切得大块的牛杂,被整整齐齐地放入锅中,再慢慢地煨出绵长的肉香。有人说,20多年过去了,肥姐的牛杂味道还是没怎么变,“每次一吃,就好像回到了小学时代”。
粤式美食
“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句中描绘的场景如今在黄贝重现,街道整合各类资源用爱托起了“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黄贝岭颐养院是由村集体股份公司倾心打造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阵地,共11层,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院内精心规划了两大主题下的9个区域:社康中心、康复中心、照料中心、专为失能失智长者设计的养护房、充满温情的亲情公寓、便捷的洗浴区、风味餐厅、活动娱乐区,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临终关怀区。无论何时步入颐养院,都能感受到老人们的欢声笑语,他们在护理人员的细心陪伴下,度过了无数个温润如春的日夜。而在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旁边,有一座罗湖区未成年人健康服务站。这里,以“身、心、灵全面健康”为核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健康知识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健康。服务站还设计了活泼可爱的吉祥物“黄小贝”,它不仅是服务站的形象大使,更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引领他们积极参与健康活动,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深南东路,是罗湖商业发展的“黄金中轴线”和罗湖总部经济主廊道的“始发站”。黄贝坐拥其“首”,拥有底蕴深厚的商贸传统。原本的深南东路1001号,是一家名叫“三九”的大酒店。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文旅地标,它见证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成果。在被列入华润集团的旧改项目后,2024年初1001号正式以“深润大厦”面世。从它透视黄贝,一幅货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文旅、商贸业焕新升级的图卷正在徐徐展开。
货代物流的“新门户”。 历史感与现代感交织的深南东路上,深润大厦、仁恒世纪、瑞思国际等标志性建筑,超3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吸引了大批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在这条标志性道路的起点深南大道1001号,一座标志性的现代化商务楼宇拔地而起,这便是罗湖区首个货代物流产业集群专业楼宇——深润大厦。众多货代物流龙头企业在此聚集,如九立供应链、富海通国际、泰博国际、金龙腾、领洋航运、运筹帷幄等。这些企业能够精准地从客户需求出发,为其精心定制独一无二的物流规划,仓储资源被巧妙地布局和管理,陆运的卡车、海运的巨轮以及空运的银鹰,都在企业的指挥下各就各位,实现最优化的调配组合。每一个运输环节都紧密关联,协同运转。不管货物是要运往欧美成熟的老牌市场,还是奔赴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又或是遥远的南美、拉丁美洲,都能通过这里完善的物流体系一站式搞定,为深圳持续推进“买全球、卖全球”,增加全球市场“含深度”的战略保驾护航。
深润大厦
焕新出发的“童年造梦厂”。 走出深圳地铁5号线的怡景站,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次元,深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就呈现在眼前,如同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园区的围墙上,一幅幅生动的主题漫画跃然其上,将每一位访客牵引进一个充满活泼与时尚气息的卡通王国。动漫产业基地是国内数字创意行业的标杆之一,拥有超10万分钟的原创动漫作品生产能力,衍生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动漫基地将焕新为约2.65万平方米产业空间,构建以数字生产、数字应用和数字体验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搭建“文化创意+数字科技+广告集聚”交流互联的公共服务平台,连接起各方创意与资源。建设完成后,这里将有高度聚集的数字创意产业,还会有多家品牌首店、文化消费等多元化新业态,与罗湖区“一馆一中心”强强联动,打造城市年轻力的新空间,提升区域经济与文化活力。同时,还将搭建“大湾区数字创意公共服务平台”,XR、AR虚拟数字影棚将拔地而起,影视动漫、数字视效、创意设计、虚拟现实、游戏电竞产业未来可期。
深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生鲜汇聚的“海味宝藏库”。 在罗芳路的尽头,坐落着深圳市经营品种最齐全、交易规模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罗芳水产市场,供应着深圳、香港、惠州、东莞等城市。在这里,不仅能买到世界各地甄选的澳鲍、阿拉斯加蟹、泰国虾蛄、加拿大象拔蚌等珍贵海鲜,还有国内各大渔港精选的石斑鱼、鳗鱼、海胆、响螺等优质水产品。行走在市场中,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各色各样的鱼、虾、蟹、贝在水箱中游动吐气,店员不时将活蹦乱跳的龙虾捞起来给客人验货,溅起一片水花。在市场旁有几家海鲜烧烤夜宵店,鲜活的海鲜从水里到餐桌上,用时不超过20分钟,每一口都是最原汁原味的享受。老饕们喜欢清蒸海鲜,以最原始的烹饪方法保留海鲜本身的鲜甜和口感;年轻人偏爱烧烤,烤至焦黄外壳的鳗鱼让人吃上一口就满足;养生的人则倾心混合了鱼虾贝精华的海鲜粥和白米粥,味道香醇而浓郁。
黄贝城景图
春潮涌动,产业如舟,蓄势待发。站在新的起点,汇聚八方烟火,让深港交响乐谱得更动听,让特色街区面貌变得更鲜活,一个新的黄贝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