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纵发源之地 东部枢纽新城

坪山街道

坪山街道位置示意图

红色故里,东纵摇篮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首歌歌颂的正是东江纵队。在坪山,革命基因薪火相传,东纵精神激荡回响。

坪山小学——坪山辖区党组织在这里萌芽。 1914年,坪山当地乡绅在墟镇东门创办坪山学校。坪山学校1917年更名为坪山小学(现名坪山中心小学),这里也是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摇篮,曾引领了无数的坪小校友走上革命的道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1937年,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介绍共产党员陈铭炎等人到坪山小学任教。同年秋,在坪山小学建立了坪山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党小组(根据《坪山街道志》记载)。陈铭炎等人以坪山小学为据点,到坪山地区各学校活动,成立了教师联谊会,向群众普及抗日救国观念。他们白天教书,晚上办夜校、讲时事、学文化、教唱歌。同时,主编杂志《坪潮》,组织剧团排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东洋鬼子》等,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自陈铭炎等人在坪山小学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之后,坪山地区的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逐渐完善。坪山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使当地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序兴起,为顽强抗战做了充足的准备。

洋母帐村——东江纵队的策源地。 “洋母帐”村原名“羊母嶂”,现称为“洋母帐”。1938年,随着广州周围各县相继沦陷,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的曾生和周伯明等带领一批共产党员、进步工人、青年学生从香港回到坪山。10月30日,曾生等人在坪山洋母帐村李少霖 家中秘密召开临时工作组扩大会议,成立中共惠阳宝安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之一)。惠宝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活动地点以坪山为中心,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领导抗日的中心地区,坪山因此成了东江纵队战斗最核心、最关键的区域。随后许多华侨回乡加入曾生领导的抗日部队,当时坪山成为爱国进步青年向往和奔赴的“小延安”。

东江纵队——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发动入侵华南的战役。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共产党在东江地区建立了两支武装力量,一支是曾生在坪山组建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支是王作尧在东莞组建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这两支队伍就是东江纵队的前身。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成立,曾生任司令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江纵队成立后,马上开展杀敌立功扩军竞赛。东江纵队经历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这支英雄队伍与八路军、新四军、琼崖纵队被朱德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东江纵队纪念馆

东江纵队纪念馆——坪山的红色名片。 东江纵队纪念馆由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及社会各界捐资建设,建成于2000年12月2日,是广东省最早建成的东江纵队主题纪念馆,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以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纪念馆广场东南侧还有前进报社旧址、曾生故居,古建筑中收藏着东江纵队的红色革命史料。一楼展厅“抗日救亡,武装准备”“组队抗敌,突围东移”“返回敌后,恢复发展”“挺进港九,营救精英”等13个部分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东江纵队的革命经历进行解读,展示了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与丰功伟绩。

客家古韵,文脉源长

客家人有句俗语:“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坪山的山不算高,却也吸引了明清时期南迁的客家人在这片土地落脚安家、耕种繁衍。如今,多少岁月过去了,他乡早已成为故乡,这里也已成为客家人的陶然乐土。一座座客家围屋,见证着客家人艰苦开拓、创建家园的过往光阴,一种种手艺、习俗、饮食,记录着客家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密码。

丰田世居——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客家人群聚群居、寻求安稳、创造幸福的见证。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的丰田世居,就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为坪山黄氏六世祖黄维珍创建。客家民居讲究背山面水,丰田世居背靠猪牯岭,前面有一汪半月形碧池,既可提供生活用水,也能起到放养鱼虾、美化环境、蓄水防火等作用。世居正门为三间式牌楼,门额上方有清嘉庆四年的“丰田世居”匾额,门楼后有四柱三间式牌坊,其后为前天街,过前天街后到达三进祠堂,前堂宽三间,中堂宽五间,后堂供奉黄氏列祖的牌位和神龛。天井两侧有两排横屋。围屋四角筑有炮楼,墙顶有巡道与炮楼连接,墙上有哨口和枪眼,与炮楼共同构成围屋的安全防御体系。人数最多时,丰田世居内曾住了700人。200多年的岁月流过,曾经热闹辉煌的世居,现如同一位看尽世间百态的长者,默默矗立在城市一隅。

文武帝宫——客家文化的记忆沉淀。 墟市本为名利之所,人口众多,车马喧闹,宜建庙宇使追名逐利者安定下来,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让人心有所敬畏,精神有所寄托。在坪山街道东胜街66号,坐落着一座墙体黑白、墙面斑驳的建筑,屋顶雕梁画栋,依稀可感觉到当年的雄伟,这就是建于清代中晚期,具有300余年历史的文武帝宫,也是深圳保存最完整的文武帝宫。该建筑占地约254平方米,砖木结构,尖山式灰瓦顶,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组成,前殿门额石匾镌刻“文武帝宫”四个大字,中殿有方形石柱,后殿分上下两层,当年分别供奉着武帝关公和文帝文昌君的塑像。1938年,坪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于文武帝宫前广场建起“七七纪念亭”。1944年1月,坪山抗日军民在文武帝宫前广场隆重集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此后,这里成为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史变迁中,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学校、乡政府驻地和粮站等多种角色变换。如今经过修缮维护和活化利用的文武帝宫,已经拥有了崭新的身份——坪山城市书房暨坪山图书馆·客家特藏馆。在喧嚣的闹市中推开一扇木门,温暖的灯光洒满房间,琳琅满目的书籍在灯光下折射出金黄的光芒,浓浓的文化气息唤醒了坪山人的乡情记忆。

文武帝宫内部

坪山麒麟舞——客家祈福民俗的百年传承。 客家麒麟舞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孔子诞生之日,有麒麟口含玉书送至孔子床前,孔子得此玉书后成为圣人,教化子弟。客家人崇文重教,因此将麒麟视为播撒文明种子的圣兽而加以崇拜,舞麒麟祈福也成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民俗活动。坪山麒麟舞源于明末清初山西五台山竹林寺,民国时期传入坪山,是在螳螂拳功法基础上,根据农民们在四季生活和劳作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创编而成。套路舞法兼具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外呈刚劲、庄严、细腻、灵活的风格特点,内合儒道、周易、阴阳八卦、五行运行原理,讲究内外兼修,化于形而敛于内。坪山麒麟舞整套表演分为头段、尾段、武术及拳术表演3个部分,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随着闹锣调、七星调、下田调、瞌睡调、采青调、吐丝调等音乐曲调,分别呈现12个月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以及由此而延伸出麒麟形象及状态,或腾空高飞,或低头含笑,或摇头摆尾,情态逼真,场面壮观,既极具观赏性,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3年,坪山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坪山麒麟舞

客家黄酒——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 喝黄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喜宴寿宴、逢年过节,则更需要拿黄酒来款待宾朋,推杯换盏间,既活跃气氛、增进情感,又滋补健身、暖胃养人。客家女性生完孩子坐月子时,都会用黄酒煮鸡、蛋等食物来滋补身体。作为客家“酒文化”中的绝对“主角”,客家黄酒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酒的本身。酿造客家黄酒,须选用上好的糯米,清洗杂质后浸泡至手指能捻碎,沥干倒入饭甑(或蒸锅)轻轻抹平,用木棍均匀打透气孔,先用大火加热,煮沸上汽后保持文火加热约90分钟,确保糯米熟而不糊。将蒸好的糯米起锅摊开冷却,均匀撒入酒曲(或酒饼),翻拌均匀后再次撒入、翻拌。将拌好酒曲的糯米放入陶坛中,用手拍实,在中央挖一个直通坛底部的饭窝,密封酒坛并用稻草、棉衣等物品包裹,放置两三个月,发酵充分后压榨分离酒汁和酒糟,酒汁密封放置半年。简简单单的糯米,依靠着客家人勤劳的双手,经过长时间的发酵,便转化成了最为醇厚的客家黄酒。

东部枢纽,活力新城

从农业乡镇到工业新城,从作坊工厂到产业园区,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坪山街道孕育着创新与发展的无限可能,展现了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宝山工业区——见证坪山工业化的历史轨迹。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坪山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紧依深圳经济特区的优势,把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突破口。1985年,坪山第一个工业区——宝山工业区建成投入使用,坪山工业化进程迈开了新步伐。随后几年里,宝山第二、第三工业区相继建成,坪山步入了经济发展快车道,世界500强欧姆龙、全球最大集装箱制造商南方中集等一批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电子、机械、服装、玩具等门类齐全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如今,宝山工业区所在片区已被列入城市更新项目,又将迎来崭新的面貌。

东部高铁新城——打开坪山产城融合的未来想象。 坪山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深圳东部几何中心,属坪山、龙岗两区交界区域,定位为深圳市“五主五辅”综合交通枢纽中的主枢纽之一,目前已开通厦深铁路、地铁14号线、16号线和云巴一期。坪山街道将与龙岗区宝龙街道组成“东部高铁新城CP”,联动推进片区开发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未来之城”画卷正在这里展开——在摩天工厂里触摸都市律动、在田园风光里拥抱静谧生活、在文化聚落里邂逅诗意时光,空中轻轨云巴穿梭、地上无人驾驶汽车穿行,科幻作品中的未来场景已在现实“萌芽”。

坪山高铁站

以绿为底,向美而行

放眼山水秀,极目尽坪山。坪山街道以环境“含绿量”赋能发展“含金量”,以绿水青山串起坪山叠翠人文。在这里可以穿梭于繁华都市,体验现代的活力,也可以沉浸于山间河畔,感受自然的魅力。在坪山,便捷与繁华触手可及,山水城林和谐共生。

坪山河——流淌千年的“绿丝带”。 依水而生,逐水而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法则。流淌千年的坪山河,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生灵,诉说着时空交织的自然故事。坪山河是深圳市五大河流之一,干流长度约25千米,流域面积约133平方千米。从空中俯瞰,它犹如一条绿丝带,蜿蜒贯穿坪山全境。走近它,则好像是走近了一个缤纷的生命舞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戏码在这里竞相上演。粼粼水波之下,鱼儿欢快畅游;郁郁草木之间,虫鸟高声和鸣。幸运的话,没准还能偶遇唐鱼、虎纹蛙等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保护动物。作为深圳12条亲水河流“打卡”地之一的坪山河(坪山高级中学段),除了“打卡”造型别致的Y型网红桥,还能在滨水挑台下享受落日余晖,在旱喷广场前聆听水声潺潺,在过河汀步上掬几捧清水、捞几只鱼虾。享清风拂面,望花海烂漫,观碧草茫茫,看白鹭翔集,赏云卷云舒,梦想中的“诗与远方”,仿佛尽在眼前。

坪山河

坪山中心公园——中心城区里的都市“绿肺”。 坪山中心公园东临坪山大道,北靠丹梓大道,占地360余亩。公园以“绿荫下的客厅”为造园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植物天然造型的多样性和季相变化搭配成景。在这里,可以在树冠长廊感受大树的自然美学。沿着300多米的长廊漫步,近处可欣赏树顶风光,远处可眺望坪山城区景观,呼吸着混有花朵香气的清新空气,感受着都市中难得的宁静。在这里,可以在雕塑小径体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长出很多触角的蜗牛、手握冰块的北极熊等等,这些或立或卧、或抽象或具象的雕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可以肆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艺术家们的设计理念,感受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奇妙联系。在这里,可以踏上亲水平台尽情戏水。公园借助原有的山野溪流,挖建了半月形的人工湖,形成弯曲的滨水休闲带,构建小溪叠水的水韵景致,形成湖波荡影、景美宜人的自然生态景观。人工湖的水源来自山间溪流和地下水,一年四季潺潺不息。水上舞台、游船码头、滨水广场、景观水坝都是近距离“亲水”的好去处。

坪山中心公园

坪山中心公园城市生活营地——都市里的自然野趣。 于绿地山海间聆听自然的声音,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坪山中心公园城市生活营地位于坪山区中心广场旁,靠近坪山文化聚落、坪山中心公园大草坪,占地5000余平方米,设置便民露营体验区、多功能草坪活动区、营地市集区、营地“打卡”区、露营风座位区等区域,让市民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绿地,实现在公园“撒野”的愿望。不少市民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约上三五好友,来到这里,吹着清爽惬意的晚风,吃着特色美味的烧烤,谈天说地,享受慢节奏的生活,体验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坪山中心公园城市生活营地

百年古榕——城市车流里的中轴“绿岛”。 在坪山中轴,坪山大道—坪山围地铁站段道路中央,一棵枝干虬曲的参天古榕,犹如一座“绿岛”,巍然屹立在滚滚车流中。“路”让“树”,折射的是坪山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为保护好这棵位于坪山大道综合改造工程红线内的古树,工程施工时优化调整了规划设计方案,并配置花草绿植守护它,形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亮丽风景。在这棵有着约120年树龄的古榕树周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不变的是当地居民在榕树下嬉戏休憩的童年记忆与故土印记。在坪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56棵超百年树龄的古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交通在延伸,老城在蜕变,新城在崛起,古树则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见证着发展的活力与精彩。树在,故乡就在。

车流中的古榕树

烟火坪山,诗意栖居

青春城市有光,烟火人家有梦。市井街巷,微小日常,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在坪山街道,厚重的人文历史魅力和都市烟火诗意完美结合。半“城”山水半“城”绿,半“城”烟火半“城”诗,就是坪山街道的真实写照。

坪山老街——汇集坪山人的美食记忆。 老街不仅见证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承载着数代人的乡情记忆。坪山老街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沿着东胜街和中兴街延伸,沿街多为岭南风格的骑楼式建筑,因沿路门牌清一色写着东门大街某某号,也称东门老街,是旧时坪山客家人赶集易物、购物的集中地。每逢“258”(日期含2、5、8的日子),镇上的人就会集中到这里“赶集”,人们一大早来到集市变卖自家饲养的牲畜、耕种的粮食,以换取“粮票”或生活必需品。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坪山老街可以说是承载着白天光鲜亮丽的打工人另一面的地方,是一代老深圳人、老坪山人的回忆,更是初到深圳打拼的人最初的落脚点、成长的见证。这里的美食小吃“卧虎藏龙”,还未看到蒸腾的热气,美食的味道便被嗅觉提前捕捉,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店,更是坪山人的“回忆杀”。

这里有“甜品甜过初恋”的小雨点糖水店。老板娘号称“中兴女神林青霞”,开店20多年,总是一边准备糖水,一边和顾客嘻嘻哈哈聊天。很多坪山人上学时在这里喝糖水,恋爱时到这里喝糖水,结婚后带着孩子依然在这里喝糖水。这里有代表“学校后门味道”的顺香圆粽王。这家位于坪山中心小学后门的店铺经营了30多年,见证了无数坪山学生的成长历程。店名称“粽王”,店销“冠军”却是炸鸡翅,炸鸡翅酥脆可口,外皮金黄诱人,内里肉质鲜嫩多汁,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与内里鲜嫩的肉质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这里有最具烟火气的坪山老市场炸油糍店。坪山老市场建于1988年,这里的油炸糍、汤粉、糍粑等小吃便宜又好吃,市场大门口附近的炸油糍店尤为出名,店主将搅拌均匀的白萝卜丝跟干虾米放在特制圆勺上压实,再通过高温油炸,炸出一个个皮脆咸香的油糍,白萝卜的鲜甜与胡椒的香味完美融合,是众多坪山人的儿时记忆。

坪山老街

坪山老街美食

坪山文化聚落——集聚文化之韵,落子宜居之美。 坪山文化聚落由大剧院、美术馆、展览馆、文创体验馆、图书馆、会议中心、书城、影城组成,是坪山区唯一的大型文化综合体。坪山大剧院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拥有1个1200座的综合剧场、1个260座的多功能“黑匣子”小剧场以及30多个功能室。远远望去,它如同一个方方的盒子,将“戏剧方盒”(drama box)的设计理念表现得恰如其分。打开这个“戏剧方盒”,犹如打开戏剧文化的缤纷宝盒,世界级IP、深圳出品、坪山制造应有尽有,从蜚声中外的原创舞剧《咏春》,到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中外联合出品的经典歌剧《卡门》,再到《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话剧,众多优秀剧作皆“启航”于这里。

坪山图书馆楼高10层,40米高的建筑螺旋而上,整栋建筑像是一本卷起的书,每一列的落地玻璃就像被翻动的书页。除了酷炫的建筑外形,图书馆内部也别有洞天。设计总馆藏量约120万册,拥有800个阅览座位,设置星光书屋、公共阅读体验馆、大家书房等特色空间,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髫年稚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坪山图书馆荣获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2021年“绿色图书馆奖”亚军,是我国唯一获奖单位;2023年12月18日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一级图书馆。图书馆聘请了知名学者、“平民哲学家”周国平担任馆长,在这里他创立了“书话坪山”主题沙龙、“坪山夜话”沙龙、“与周国平共读一本书”等文化品牌,更利用自己的“朋友圈”,邀请丁学良、朱永新、韩少功等名家做客“大家书房”会客厅。坪山图书馆不只是存放和借还图书的物理性实体,更成为营造阅读风气和培养读书品位的精神性主体。

坪山文化聚落

坪山大剧院

坪山图书馆 fpyg4egktuXFvi83z3Cjmf9/LX86NyDcNBY6JfELAYTSDWwfyHNzIplmoCpi/a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