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角街道位置示意图
沙头角的南端,有一条全国闻名、商业兴旺、人头攒动的中英街,它曾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其“一街两制”的独特景观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这条街同香港新界紧密相连,街心以界碑为界,因其需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故又被称作“经济特区中的特区”。这条长250米、宽三四米的小街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见证了改革开放宏图中“深圳奇迹”的诞生与发展,更是“一国两制”、深港融合的最好例证。让我们走进中英街,感受它的沉浮与荣光。
进入中英街关口,一块黑色的碑石映入眼帘,上面写着“中英街界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石不远处,还有一块梯形石碑,岁月模糊了上面的字迹,只隐约可见“中英地界第×号”的字样。从关口沿街走下去,共有8块相似的石碑,编号依次为第八号至第一号。中英街的故事,就围绕这些界碑展开。
中英街第三号界碑雕像
中英街全景图
1840年以后,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多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侵占香港地区。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30多个岛屿,统称“新界”。1899年3月18日,中英双方在沙头角勘定了新界北部陆地边界,并沿线竖立若干界碑,沙头角从此被分割成“华界”与“英界”两部分。20世纪初,居民开始沿界搭建房屋,摆摊做生意,中英街的雏形逐渐形成。如今中英街主街的起点,便是第七号界碑。
沿着中英街主街南行,左侧是深圳,右侧是香港,香港一侧的商铺和招牌还带着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风韵。1983年深港签订《开放中英街协议》,中英街发挥独有的“窗口”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与桥头堡,凭借物美价廉的免税商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同时,玩具厂、手套厂、牛皮加工厂等各类工厂相继开设,中英街内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英街迅速成为世人瞩目的商贸业集散地。据统计,中英街1988年仅黄金饰品的销售额就高达15.7亿元,成为全国闻名的“购物天堂”“黄金一条街”。到90年代初,中英街更一度创下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的纪录。而今,主街两侧依然商铺林立、游人如织、繁华如昔。
第四号界碑旁,是一棵古榕树。这棵130多岁的大树,根系生在深圳地界,枝叶蔓延至香港地界。古榕树不远处是“火车头”,过去是沙头角一带居民对沙头角火车站的俗称,现在是传送货物的一个卡口,也是一个可以直接通往香港的关口。平日,香港居民可以通过“火车头”,持禁区纸从中英街进入香港的沙头角禁区。古榕树与“火车头”见证了深港两地的往来交流,形成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辉映的风景。
中英街警世钟
逛完主街,便来到第一号界碑处。这里是当年勘界的起点,如今建起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生动再现了中英街100多年来形成、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足迹。博物馆广场上,一座大钟庄重肃穆,这是2000年铸造的中英街警世钟,钟高1.842米,象征《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重1.55吨,象征香港被英国统治了155年;钟腰上是紫荆花、簕杜鹃相互缠绕在一起,寓示深港文化源远流长;钟裙的8个倒梯形,代表中英街上现存的8块界碑;钟壁的下半部分,刻着400多字的警世钟铭;钟身则刻着显眼的“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八个大字。警世钟旁的黑色石壁上,“3·18”代表着沙头角与新界的勘界日期。每年的3月18日,这里都会举行庄严的“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共创未来。自2002年以来,“中英街3·18警示日”活动已连续举办20余年,深港两地居民和青少年共同参与,提升了深港两地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和奋进斗志,成为深圳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活动。
盐田的沙头角与香港新界的沙头角不仅“同名同姓”、水陆相连,而且经济相融、人文相通、民俗相近,是深港融合发展的天然场所。
经济相融。 近年来,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已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载体,作为合作区建设主要区域的中英街,经过提质改造升级,部分区域已经焕新开放,一大批香港特色新潮牌、本地老字号和国内外知名特色零售品牌入驻,港式风情街区新貌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光游客、熙来攘往的购物人群,人气爆棚。在这里,你可以来一场一日游的City Walk,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不出境就能买到心仪的港货和全球各类商品,还有独具风味的港式招牌、古色古香的骑楼建筑、充满人文气息的街头景象,港风港味港潮流的韵味“随处见、随手拍”。逛累了,可以在海边栈道聆听海风,来上一杯非遗丝袜奶茶、一份地道港味小吃,“打卡”港式茶餐厅美食,感受满满的舒适和惬意。除了文旅消费,随着中英街深港医疗诊所落地,内地游客将不用赴香港,在中英街即可享受优质的港式诊疗服务,特别是疫苗接种和一些香港特有的医疗产品。未来,中英街还将探索实施新监管模式,在通关时长、停留时间、人员物品限制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实现双向开放、深度交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品质消费新高地,一个更自由开放的国际消费街区即将出现。
交通相连。 深港之间,口岸是联系的纽带。沙头角口岸建成于1985年,早年间一直是盐田、龙岗等深圳东部地区前往香港的首选口岸。它紧邻中英街,在其服务的30多年间,建立了深港两地的深度联结。然而,迈入不惑之年的沙头角口岸,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通关人流,建筑、设备等“四肢百骸”也垂垂老矣。为了更好地服务两地通关人群,沙头角口岸全面启动重建。重建后,沙头角口岸将不再有大货车通行,只保留旅检功能,单日通关人次也将大幅提升,盐田人“从家门口去香港”的日子也将回归。沙头角口岸临近深圳地铁8号线沙头角站,乘坐地铁可直通盐田山海美景。此外,沙头角口岸为深港两地轨道交通衔接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盐田“坐着港铁去港岛”的画面、深圳东部与香港北部都会区“零距离”对接的愿景有望成为现实。
沙头角口岸改造效果图
民心相通。 沙头角与香港新界居民血脉相连。中英街有一口古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饮用的水源,至今中英街的深港居民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过去几十年,香港居民都可以通过中英街的“火车头”,从中英街进入香港的沙头角禁区。再加上两地贸易、婚嫁等因素,沙头角成为典型的深港居民共同居住生活的区域。特别是在中英街社区里,香港居民约占总人口的半数。经过数十年的共同生活,两地居民的情感认同、血缘认同不断加强。中英街香港同乡会、中英街港人联谊会、深港老人志愿服务队等深港社会组织,也积极在中英街文化传承、邻里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逐渐成为深港居民交流议事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五四”青年杯篮球赛、“粤港澳大湾区花展”“国情深睇验”等深港共融活动深入开展,深港两地青年受邀齐聚中英街进行研学交流,中英街逐步成为深港青年一代深度交流的空间。可以预见,辖区深港居民将更加亲近,共同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老兵在连史馆内讲述连史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特务分子企图沿东南沿海、香港等地边境线渗透到内地,沙头角因与香港新界水陆相连,成为对敌斗争的前沿。在这一背景下,1951年5月1日,沙头角民兵队成立,后改为民兵连。之后,民兵连配合驻军部队、公安机关,参加反敌特、反袭扰、反偷渡、反走私等大小战斗14次,抓获犯罪分子2296名,经受住了各种复杂严峻斗争的考验。特别是在反敌特斗争中,沙头角民兵冒着枪林弹雨护送爱国同胞,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19人立功受奖,1人被追记一等功。在反走私斗争中,沙头角民兵连抓获走私分子89名,查获价值260万元的走私品。1960年,沙头角民兵连连长罗奕光出席全国民兵大会,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中央军委奖励五六式半自动步枪1支。1992年,连队更是被总参和总政评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基层工作先进单位”。
1998年,沙头角民兵连由之前的基干民兵连改编成为沙头角民兵应急连。新时代成长起来的沙头角民兵,手中不再握有钢枪,但只要有急难险重任务,总会冲锋在最前线。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之前,60名沙头角民兵顶着狂风暴雨扛沙袋、固海堤、清沟渠、抽排积涝、抢修工程、转移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安全堤坝。
如今,深港边境线上依旧闪动着沙头角民兵连民兵的身影。他们的故事,不仅印刻在老沙头角人的记忆中,也写进了沙头角民兵连史馆,等待更多人前往探寻。
沙头角三次获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顺治、康熙年间,清廷大规模实行“官荒放垦”“招民垦种”,带动了人口迁徙。根据中英街沙栏吓村《百子堂吴氏宗谱》记载,该村吴氏先祖在康熙年间携族人迁至沙头角海滨。从那时起算,客家人迁居沙头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数百年间,沙头角保留传统的客家习俗,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于2003年、2009年、2011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沙头角鱼灯舞。 沙栏吓村鱼灯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明末清初吴氏客家村落沙头角沙栏吓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时,沿海地区海盗横行,渔民出海常遭劫掠,苦不堪言。出于对美好生活的企望,渔民们根据鱼的习性,发挥丰富想象,创作出了鱼灯舞这一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以祈求神灵保佑、渔获丰收。1949年后,结合时代背景,人们又对鱼灯舞进行了改编和创新,讲述海洋中原本分散、弱小的鱼群在被凶悍的“黄䲞角”鱼任意捕食的过程中,逐渐团结起来战胜“黄䲞角”鱼的故事。表演时,舞者手举鱼灯配合锣鼓乐声,模仿鱼类摆动的姿势,做出铲沙、跳跃、追逐、搏斗等动作,交叉巡回,形成鱼贯状舞姿。如今,沙头角鱼灯舞依然是各类重大节日的民俗表演项目,也是沙头角深港两地居民长期互动交流和喜闻乐见的代表性民间艺术活动,发挥着深港两地同胞情感纽带的重要作用。2008年6月,沙头角鱼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深圳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沙头角鱼灯舞推陈出新、再放异彩,一批鱼灯舞表演新生力量登上舞台,鱼灯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良,原先制作鱼灯的纸改为布料,鱼身照明的蜡烛改为LED灯,鱼灯三段式的灵活结构使表演更加安全便利,并呈现出快速敏捷、生动逼真的效果。
鱼灯舞表演
天后宝诞祭典准备工作
天后宝诞祭典。
“天后”俗称妈祖、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民谚称“行船走马三分命”。为祈求平安,以渔业为生的沙栏吓村村民建天后宫、拜天后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沙栏吓村会在天后宫举办天后宝诞祭典,每10年还会举行一次醮会。祭典当天,沙栏吓村以及新界沙头角的山咀村、担水坑村、榕树坳村、塘肚山村、木棉头村等信众来到天后宫上香祈福,备三牲
祭礼为天后娘娘贺诞,到处张灯结彩,燃放爆竹,麒麟贺寿,锣鼓喧天,并举行“还炮”、天后出巡、“抢花炮”等隆重仪式,气氛甚为热闹。醮会则一般选在秋收或春节后,庙社日等农闲时举行,届时搭大棚、戏台,点天灯,连续几天几夜。1988年7月,沙栏吓天后宫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0月,沙栏吓天后宝诞祭典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簋菜。 簋在古代是盛装食物的器皿,古时祭祀,粤地之穗、港、澳一带,惯称盛宴为“九大簋”。在沙栏吓村,“九簋菜”历来被人们视为接待贵宾的最高规格,每逢春节、元宵以及婚嫁等喜庆节日或重大吉庆活动时,才有制作“九簋菜”款待贵宾的习俗。早年间沙栏吓村吃“九簋菜”颇有讲究,一定要摆开八仙桌和长条凳,每席限8人,吃上一回,一年都要交好运。“九簋菜”用9个大碗上席,三碗一斜排,寓意为长长久久,也称“九子碟”,取其九子登科之意。菜有鸡、鸭、猪皮、粉丝腐竹(寓意为富贵)、虾米煮黄芽白菜(寓意为有财)、姜葱蒸鱼(寓意为年年有余)、咸菜焖猪肉(寓意为有肉和生活富足)、鸡鸭加蒜炒芹菜(寓意为勤劳和早生贵子)、丸子豆腐(寓意为全家团圆),后来又增加冬菇、鱼鳔等。2013年7月,“九簋菜”被列入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头角街道建成区面积只有约1.56平方千米,是盐田区最小的建成区。城区虽小,但人情味浓,袖珍而宜居。
便民惠民,“穿”在身上的烟火气。 20世纪,随着沙头角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人口增多,织补、修理行当开始在沙头角火起来。起初,摊贩们散落在街头巷尾,虽然方便了居民,却对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占道经营乱象时常遭到投诉。对此,沙头角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取缔,而是将织补巧匠们集中到统一搭建的桥东便民缝补一条街,既维护了市容秩序,也解决了就业问题。这条总长度不过50米的街市由两排档口组成,一边是配钥匙、修钟表和修鞋的,另一边则以缝补衣物为主,档口的方形招牌写着“徐记”“青记”“何记”等,都是营业了数十年的老字号,既有浓浓的人情味,也有深厚的年代感。这些档口不仅为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是凭着精湛的技术和惠民的价格让香港“街坊”也提着大包小包跨境前来修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在街头巷尾修鞋,曾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缝缝补补的年代虽已过去,但缝补一条街却依然演绎着旧时的故事。
缝补一条街
秀美宜居的沙头角街道
口碑老店,“吃”进胃里的烟火气。 辖区街头巷尾隐藏着众多网红“打卡”点和美食店,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店铺往往都有一定年头,由老沙头角人口口相传打出口碑,数十年如一日地陪伴着一方居民。例如,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大家旺面包餐厅,由于面包味道好、分量足,深受辖区居民的喜爱,店内新鲜大块的芒果卷、酥脆金黄的菠萝包、满满椰丝的奶油包……每一口都是沙头角人满满的童年味道。田心工业区有一家叫“故乡小厨”的台湾菜馆,老板是台湾人,店铺不大但是味道正宗,食客络绎不绝,15元一份的卤肉饭是来店必点菜,肉末混着肉汁裹满米饭,甜咸适口、香浓四溢。此外,还有本土的牛哥老婆饼,进口原料、用材扎实,刚出炉时香酥可口、甜而不腻,不少市民特意跨区来品尝,已经成为沙头角“招牌”手信。
邻里互助,“住”进心里的烟火气。 沙头角街道邻里和谐,是“弱有众扶、难有众帮、困有众助”的暖心街区。这里常有爱心公益集市、“邻里亲”“邻里帮”“邻里乐”等社区慈善活动,许多爱心居民参与其中。有的捐出闲置的衣物、书籍、小家电等进行义卖,有的结合自身特长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法律咨询,有的商家会支个“义剪摊”“义诊摊”,“左邻右里·守望相助”的氛围十分浓厚。在这样的互助氛围下,“公益沙头角·社会救助共同体”的民生保障画卷徐徐展开,辖区未满足政府救助条件的因病致贫、突发变故等困难家庭能够得到及时帮扶,困境儿童支持计划、社区女性就业创业支持计划落地,就业、照护服务、技能培训等服务时常开展。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社区慈善事业,成立了沙商贸急难救助、中房地产“肾爱无忧”等专项基金,19位肾病患者获得长期的医疗资金支持,慈善救助给肾病患者带来了更多“阳光”。
在沙头角这片青山环抱、海风轻拂的土地上,鱼灯舞的激昂鼓点穿越300年时空,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英街的车水马龙诉说着百年兴衰,成为融通深港、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正以她独有的积淀,探索深港合作的新篇章,书写“购物天堂”的新未来。欢迎来到沙头角,走近历史人文,乐享深港风味,漫步人间烟火。
爱心慈善公益集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