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与农业、服务业对应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工业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分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2个小类。根据统计分类标准,工业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合称,即表1.1中的B、C、D,包括41个大类、207个中类和666个小类。
表1.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门类
工业化是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最直接的表现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其影响程度显著上升,它是从以农业或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过程 [10]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是工业化不仅表现为工业的发展,还与城市化、服务业的发展相关。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要素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将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11]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社会变革等。
从18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发生了多次工业革命,带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12] 。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资本品对人类体力劳动的替代,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资本品对人类脑力劳动的替代 [13] 。工业化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组织的重构。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城市工业社会,农民大量转移至城市从事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的进行伴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随着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程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社会财富空前增长。
不同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各自的工业化战略。例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注重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强调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生产和高度灵活的供应链管理。美国则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强调将物理系统与数字系统相连接,实现更高效的生产和创新。中国则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些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各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其最终目标都是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不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等。不同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采取了不同的战略,以适应各自的国情和发展需求。
自18世纪以来,人类不断探索工业社会的发展 [14] ,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工业化转型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全面变革,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的工业社会逐渐形成。
根据现有的研究,相较于之前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科学技术发达,以大机器的使用为核心的大生产取代了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的手工小生产;②社会分工精细,工业社会高度精细化的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③城市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体现为人口聚集,形成了城市中心和郊区;④奠定数字化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迈进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社会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