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汉朝

1.“粉磨登场”,粥和饭有了新伙伴

汉朝的饭不仅让人吃得安稳,还因为石磨的出现多了新花样。一直默默无闻的麦子在被磨成粉后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几经波折终于携“水”组成了面食家族,对外统一号称“饼”。旗下成员十分多元化——蒸出来的叫“蒸饼”,用水煮熟的叫“汤饼”,上面撒满胡麻的叫“胡饼”,还有根据不同形状命名的蝎饼、髓饼、金饼、索饼等。

西汉的石磨
石磨被发明出来以后,面食才逐渐走上人们的餐桌

胡饼
有一种说法是这种饼食由当时西域的胡人带至中原,因此被称为“胡饼”

汤饼
现代面条的雏形

吃了太久的粥和饭,面食爱好者终于迎来世纪曙光,连皇帝都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代言”模式。据西晋《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以一己之力带动胡饼在京城风靡盛行的汉灵帝堪称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带货达人”。而后,唐代的“诗魔”白居易也疯狂追捧胡饼,还写下了“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句。

但东汉崔寔又在《四民月令》中告诫大家“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至于为什么,他没说。正疑惑之际,集市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爱看热闹的我赶紧凑上去,原来是张骞和堂邑父,历经十三年终于从西域出使归来。

2.感谢张骞,开启“进口果蔬”新世界

天真的我原以为他们是带薪出差顺便旅游,却未曾想到这“旅途”竟如此艰苦,“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宋陈普《咏史上·张骞》)便是张骞此行最贴切的写照。历经风餐露宿、被抓又逃亡的漫长征途,队伍在去时有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两人,张骞不辱使命,终于归返长安。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局部

人群中,他们褴褛的衣衫格外扎眼,但在我眼中却抵过任何华服,那条熠熠生辉的“丝绸之路”即将由他们开启,此后不断引领其他汉使出使他国。“进口果蔬”们排队涌进汉朝,我也在其中看见各种熟悉的身影——和牛肉面最配的“胡荽(suī,香菜)”、可以酿酒的“葡萄”、火锅爱好者离不开的“大蒜”、果蔬一体的“胡瓜”(黄瓜)、秋季佳果“石榴”、补脑神器“胡桃”(核桃)……

中国本土只有野葡萄,在《诗经》中被称为“薁”,现在吃的葡萄是在西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引进的
宋林椿《葡萄草虫图》局部

吃得好,心情就好。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决定去弄点“石蜜”尝尝。日常的“饴”和“饧”(táng)经常吃,但石蜜不多见,我嚼着“柰(nài)脯”在集市到处打听,忽然身后响起一个清脆的声音:“你这么爱吃甜食,不如去我家做客?”一回头,竟然是辛追。

3.偶遇辛追,见识2000年前的“轪侯家食谱”

此时的辛追新婚燕尔,虽打扮端庄华贵,但仍保留着少女时期的明媚活泼。一进门就拿出自己最喜欢的甜瓜招待我,随后,侍女端出一个彩绘陶盒,里面是“蜜糖荸荠米糕”和“鸡蛋小米饼”。辛追让我先垫垫肚子,一会儿就开饭。

西汉的彩绘陶盒
出土时内盛小米饼

餐前要先进行“沃盥之礼”,跟我们现在的“饭前洗手”差不多。该礼承自先秦,由一个年长的仆从持“云纹漆匜”(yí,类似于现在的水瓢)自上而下往手上浇水,另一位年轻的仆从则捧漆盘在下承接用过的弃水,礼毕方可用餐。

西汉的云纹漆匜
44

此时还没有桌椅,“以筵铺席,以席设位”的“分餐制”是基本模式。先在地上铺上尺寸较大的“筵”,再铺上尺寸稍小、质地较细腻的“席”,“筵席”一词大概由此而来吧。

吃饭时,大家跽坐于莞席之上,一人一案,食案是传说中的“云纹漆案”,颜色鲜艳,纹饰华丽。每案配有成套餐具,小漆盘里放食物,吃饭用竹箸(竹筷),饮酒的器具为漆卮(zhī)和云纹漆耳杯,而装酒的“云鸟纹漆钫(fāng)”则置于“席”外的“筵”上,用“漆绘龙纹勺”来舀酒。

西汉的云纹漆案及漆盘、耳杯、漆卮、竹箸
这套器皿也是汉朝分餐制的体现

辛追真的很爱吃肉,最喜欢牛、羊、鹿、鱼做的“脍”类生食,对烧烤也情有独钟,一顿饭要上数种烧烤,如鹿炙、牛炙、豕炙、炙鸡、串烤鲤鱼、裹烤山芋等。而我更喜欢涮煮类的菜品,有点像现在的火锅,其中“牛濯(zhuó)胃”(涮牛肚)最美味,濯藕也相当不错。

汉代的釉陶烧烤炉
烧烤是汉朝贵族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汉高祖刘邦就非常喜欢吃炙鹿肚和炙牛肝

花样最多的还要属“羹”,有牛肉和苦菜做的“牛苦羹”、猪肉和蒿菜做的“豕逢羹”、用米粉调和的“鹿肉芋白羹”、不调味的“大羹”等,一般都装在云纹漆鼎里进上。主食里比较亮眼的是“黍枣黏饭”,枣子的添加为米饭带来额外的糖分,吃起来香甜可口,比单一的稻米饭和黄粟饭更好吃。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的莲藕汤羹

虽然汉朝的米酒度数不高,然而不胜酒力的我还是喝得有点晕乎,幸亏没有尝试他们的“肋酒”,否则醉得更厉害。辛追让我好好休息一下,再多住几天,后天是立春,可以跟她一起过节,她家还有很多美食我没有吃到,比如蒸鳜鱼、烤牛乘、煎焖兔、煎炸泥鳅、鹿脯、羊腊、鹤巾羹、雀酱、麦米糕、蜜米饼……不愧是美食爱好者,让我完全没有拒绝的理由。

4.节庆食物伊始:饮食可以简单,氛围必须跟上

立春那天,辛追一大早就催着我赶紧起床吃“生菜”,说一定要赶早、趁新鲜,但不能吃得太多,图的是个“迎新之意”。吃完又端来一碗“浆粥”让我喝,说是能“导和气”,大家在立春这日都这么做。

汉朝人立春吃的“生菜”其实就是春菜,即春天的蔬蔌(sù)
宋许迪《野蔬草虫图》局部

一看辛追就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趁过节拉着我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讲了许多有关他们节日的事情。比如“正旦”(正月初一)的时候,必须要喝一碗辟邪的“桃汤”,这样就能免于厄运,保一年平安,然后饮一杯“椒柏酒”,可以祛病消灾;寒食节时,会吃“枣糕”,模样跟蒸饼差不多,但四周都附着着枣子;到了重阳节,无论宫中还是民间,人人都要佩戴茱萸,吃蓬饵,饮菊花酒;在冬至这天会用“黍糕”来祭祖……

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因此在正月初一这天会熬桃汤饮用以驱邪保平安
元钱选《桃枝松鼠图》局部

虽然辛追平日所食已经十分丰盛,但每每提起节庆日当天特有的吃食,还是一脸兴奋,激动不已。也许,在普天同庆的节日,不管什么食物吃起来都要比平时更加美味吧。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盘桓数日后,我还是告别了辛追,准备去拜访一下贾思勰(xié),看看一本农学著作究竟是怎么被他写成美食书籍的。 klKzBiivWzMnEGQ8DSkC3nlVAF6d3iXTKFZE9Do5wR+zNCmig6XAv2yjas+Lvn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