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诞生源于“好奇”二字。多年前,在一个思想放飞的下午,我突然很想知道古代人都吃什么,于是鼠标一动找到了那本大名早已如雷贯耳却从未读过的《东京梦华录》,里面的吃食乍看陌生,细读又无比熟悉,从此上瘾,一发不可收拾。
我国古代的诸多典籍中都有与美食相关的记录,往前追溯至先秦,《诗经》有周朝人的饮食记载,而《礼记》中则记载了传说中的周代“八珍”,大名鼎鼎的魏晋农书《齐民要术》居然也是一本“菜谱”,强大繁盛的唐朝却没有流传下来一本完整像样的食谱。南宋创作了专属于杭州的《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而印象中无比清高的《山家清供》也并非完全不食人间烟火。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补足了宋朝很多没有说清楚的美食,明朝的《宋氏养生部》《遵生八笺》《易牙遗意》已经做到细致又全面。至清朝,无数美食书籍纷至沓来,如篇幅最长的《调鼎集》,营销无敌的《随园食单》,专著《粥谱》《素食说略》,家常食谱《醒园录》《中馈录》,记录地方饮食的《成都通览》《扬州画舫录》《桐桥倚棹录》等,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古籍近两百本,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整理古代饮食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好奇逐渐被震惊、钦佩所代替,以前总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像是一句口号,直至窥探到历代饮食的一角,才真正被震撼到。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文化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播的东西,随便一项都足够任何一位爱好者精研一生。
本书以朝代顺序为线索展开叙述,起于夏朝,终于清朝,每一章原则上分为民间饮食和宫廷贵族饮食两大类,尽量展现古代不同阶层的饮食风貌,并配有丰富的古画、文物插图、现代插画作为参考佐证。
在写法上,采用虚拟的“穿越式”“打卡体验”模式,目的是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每个朝代的饮食,一书读完即可实现“穿越千年,吃遍古代”。而对于一些反复出现且随着朝代变更地位不断变化的食物则赋予拟人化的情感表达,跨越时空听它们倾诉疑惑、表达不满、炫耀实力。这种“面对面”的倾听对话模式有利于读者更生动清晰地认识到古代美食的发展历程,奇妙且直观。
然而一本书的篇幅是无法将中国历代饮食全部呈现的,因此在多次梳理所有整理出的古代饮食资料后,尽可能选取了每一个朝代的典型代表以成书。比如在某个朝代首次出现的:汉朝才有的“面食”,魏晋南北朝才确立的端午粽子,唐代才“一战成名”的茶饮,宋朝才普及的“炒”菜。再如前朝已经出现,但在后来非常流行并具有一些特定意义的:如“鲊”,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存在,但宋朝把它发扬光大。此外,为了不让读者感到重复乏味,前面朝代已经存在的饮食及习俗在此后的章节中均不重述。
书中除了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历代流行饮食,还间或出现古代的饮食礼仪、饮食餐具、饮食逸事等,用以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加强读者对饮食文化的全面了解。比如:金银餐具在宋朝比瓷器更受欢迎;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大唐传过去的;元代大画家倪瓒不仅好吃、有洁癖,还性格古怪,与人吃不到一起就绝交;宋元时人们嗜羊如命,明朝人以鹅为尊;有些曾经堪称奢华的国宴在现在看来“碳水”严重超标,就是主打一个“管饱”;而现代“一日三餐”的流行,还要感谢贪吃的宋朝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中出现的各种野味菜肴是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古人认知的局限性,仅代表当时的饮食风尚。现代社会野生动物受到保护,禁止伤害、食用,因此大家切勿效仿食用。由于历史久远,某些朝代流传下来的古籍资料有限,能展现出的流行饮食事实上只代表了个别地区,如明朝一章里果蔬的烹制方式和各种点心甜品的制作,呈现的主要是当时江南地区的风味。
本书的文物插图由于经过了重绘,因此在细节上跟实物可能会有些许差别,还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甄别。手绘图里的餐具也尽可能选择对应朝代的文物作为参考,但出于插画的艺术性考虑,部分器皿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并非实物的再现。
中华饮食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内容繁多,流传下来的古籍资料亦有不同解读,远非一本书可以全面、精准地介绍。本书若有不足或疏漏之处,还望专业人士予以指正。
最后感谢家人无私的奉献和帮助,感谢自媒体平台鼓励我前行的朋友们,感谢每一个有缘看到此书的人,愿每一位“吃货”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璀璨,珍惜现在的一粥一饭。
张卉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