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耕种三年必定能积攒下可供一年食用的粮食,耕种九年必定能积攒下可供三年食用的粮食,这是因为官府和百姓共同进行粮食储蓄,所以即使遇到水灾、旱灾,百姓的脸上也不会出现因饥饿而呈现出的菜色。
如今各地的百姓,即便是有很多田地的人家也不做长远的打算,有的人有了余粮,一定会趁着物价昂贵的时候把粮仓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卖掉,以谋取一时的利益。后来遇到灾荒之年,贫困的百姓为了寻找有收成的地方而四处流亡,那些有田地的人家也遭受了饥饿的痛苦,实在是令人叹息啊。
从今以后,百姓只要有收成,除了因为急需用钱必须要卖粮食之外,应当逐渐采用储存粮食的办法。一年之内能储存下够两三个月吃的粮食,一年又一年地持续下去,积蓄自然就会增多。还应当把新粮和旧粮进行轮换,以防止粮食变质。万一不幸遇到灾荒歉收的年份,百姓大概就能避免遭受饥饿和流离失所的忧患了。这件事考虑得长远,所做的准备意义重大,各位应当用心地遵照执行啊。
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盖公私共为储蓄,所以虽有水旱,民无菜色。今所在人民,虽多田之家亦不为远计,或有余粮,必趁物价贵时倾廪粜卖,以图一时之利,后值凶年,贫民流移趁熟,有田者亦遭饥饿之苦,良可叹也。今后人民但有收成,除紧急用钱必合粜卖外,当渐为储粟之法,一年之间能三两月粮,岁月相继,蓄积自多,又当新陈换易,以防邑变。不幸或遭凶歉,斯民庶免饥馁流散之患。此事所虑者远所备者大,诸君宜加意遵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