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集体孤立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最好能用一切手段避免。尤其是长期被集体孤立是很危险的,其中的压力连大人都承受不了。万一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向大人求助,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
不过,就算被孤立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在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们或者依靠艺术,或者依靠信念坚持了下来。在这一篇里,我们来看两个哲学家的例子。
第一位哲学家叫“斯宾诺莎”。他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荷兰。当时欧洲的老百姓特别相信教会,认为教会是绝对的权威,谁反对教会谁就是大逆不道。可是斯宾诺莎是个哲学家,哲学家喜欢思考和怀疑权威,斯宾诺莎发表了一些教会不喜欢的观点,教会把斯宾诺莎开除了。
这和学校开除学生不一样,不只是“以后不许再参加教会活动”那么简单。教会把当地的居民都叫来,专门举行一个仪式,当众宣布斯宾诺莎从此以后是全体教民的敌人,诅咒斯宾诺莎天天倒霉。教会还要求所有人都不许跟斯宾诺莎说话、不许给他写信、不准帮助他,甚至都不许靠近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让斯宾诺莎“社死”——“社会性死亡”。最后连斯宾诺莎的爸爸都不敢收留他,把他轰出去了。
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当时的人都真心相信教会的话,所以人们真的认为斯宾诺莎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人人唾弃、万人喊打的罪名。如果你背上了类似的罪名,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发自内心地鄙视你,那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而且斯宾诺莎生活的时代没有互联网、没有网购,人要生存就必须出门和人交往。斯宾诺莎走在马路上,招来的是鄙夷、恐惧的眼神,随时都有人骂他、揍他、朝他吐口水。甚至有人真的想要杀了他,凶手还觉得自己是在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在凶手的匕首刺过来的一瞬间,斯宾诺莎刚好转了个身,这才捡回一条命。
可以说,斯宾诺莎已经被孤立到极点了。但是他非常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一点儿都不怨恨这个世界。斯宾诺莎性格温柔、待人宽厚,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斯宾诺莎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和他的哲学研究有关。斯宾诺莎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被一套永恒不变的规律控制着。包括伤害他的人和他自己,都要遵守这套规律。感受到这套规律的存在,我们就不会有烦恼了。
打个比方说,整个宇宙好比是一片大海,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普通人以为他们是独立自主的,可以游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所以他们患得患失,整天算计着自己的位置。而斯宾诺莎看到了整片海洋,他发现大海中的每一滴水都是被波浪的运动严格控制的,所有水滴的位置都是注定的。
明白这一点并不能让斯宾诺莎预测未来、改变现实,因为他自己仍旧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所在的位置还是无法改变。但是他已经看到了整片大海的样子,因此能陶醉于大海波浪的形状,欣赏月光下的粼粼波光。在整片海洋面前,一滴水已经消融不见,具体的位置在哪已经不重要了。
斯宾诺莎认为自己发现了永恒、无限的终极规律,所以得到了心灵的宁静。斯宾诺莎的世界观我们可以不接受,因为哲学的世界观不止一个,很多哲学家的世界观都跟斯宾诺莎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借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暂时存在的、容易消失的,比如健康、财富、赞美;另一种是永恒的,比如真理和美。很多人相信,永恒的可以超越暂存的。当我们沉浸在永恒的事物里,身边那些注定会消失的东西就不重要了。
那些永恒的东西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上课学的数学就是永恒的,我们在音乐课、美术课上体验到的美也是永恒的。物理学、化学、传统文化,这些东西也许不是绝对永恒的,但相对于我们的生命长度来说,也可以看成不朽的。还有我们对亲人的爱,对美好的向往,也可以是永恒的。好多哲学家都有自己相信的永恒信念。德国哲学家康德相信的是“头顶之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哲学家罗素相信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相信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相信永恒的东西,就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眼前的个人遭遇,承受一时的苦痛。因为时间会打败一切,伤害我们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会远离我们,苦难的记忆总会越来越淡,时间会站在永恒的一边。
也许你觉得这些东西都太宏大、太遥远了。那不妨再看看另外一位哲学家,来自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他和斯宾诺莎一样,也和当时的教会有矛盾。但是克尔凯郭尔的性格比斯宾诺莎更勇猛,他主动挑战教会,写文章批评教会,甚至宣称教会的牧师还不如野蛮的食人族。此外,克尔凯郭尔还得罪了一张不入流的小报。当时报纸刚刚流行一种新形式——漫画。这张小报就在漫画里把克尔凯郭尔画成一个猥琐的流氓。这就好比在今天有人得罪了一家短视频公司,于是公司老板发动手下的所有账号,拍摄许多关于这个人的短视频,把这个人塑造成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丑,还在视频里打上他的姓名、照片、家庭住址,在各大平台轮番播放。这种感觉多恐怖啊。如果说斯宾诺莎的遭遇用今天的话说叫“社死”,那么克尔凯郭尔的遭遇就是被“网暴”了。
在今天,很多大人都承受不了这样的“网暴”,那克尔凯郭尔是怎么承受的呢?克尔凯郭尔对人类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人对生活没有思考,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只会盲从,这样的人不算真正地活着;另一种人对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认真思考过,他们才是真正活着的人。
你看那些攻击克尔凯郭尔和斯宾诺莎的人,他们都是在盲从教会、盲从权威。他们觉得只要听从权威的话,就等于掌握正义,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压他人。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种人是没有真正思考过人生的乌合之众,他们聚在一起看上去很强大,其实只是一群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克尔凯郭尔的看法是一种“精英主义”,认为大多数人都不爱思考、容易被鼓动,只有像他这样的少数人才是真正理性的人。这种观点容易让人变得傲慢和狭隘,并不完全正确。但如果我们遇到像克尔凯郭尔的情况,被一群不知道思考、只知道抱团取暖的人疯狂围攻,那不妨思考一下:我被伤害是因为我有错,还是因为攻击我的人既自卑又愚昧呢?如果这些人没有对我造成实质上的伤害,我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没有必要和他们纠缠呢?
我们尽量不要被孤立,但是也不用怕被孤立,因为人类的思想远比冷嘲热讽更深邃高远。在人类的历史上,被孤立、被冷嘲热讽的智者数不胜数。他们依靠精神的力量坚持了下来。这些孤独的灵魂在人类的思想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它们躺在那些经典著作里等待着和我们相会。在精神的世界里,你永远不会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