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被很多人喜欢重要吗?

我应该主动讨好大多数人吗?如果有很多人讨厌我,我该怎么办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先来玩一个游戏吧。

你听说过“时间胶囊”吧,就是将一些信件、纪念品装在一个容器里,等到几十年后再打开。假设你现在要给二十年后的自己留下一个时间胶囊,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要给未来的自己录下一段语音,介绍你的爸爸妈妈。这样将来已经长大成人的你,就可以知道今天的爸爸妈妈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了。

不过有个特殊要求:录音的时间只有五秒钟。

你会觉得这个要求太过分了吧?五秒钟的时间,只够说出几个词。可是爸爸妈妈有这么多值得说的地方,怎么可能只用短短几个词来描述呢?无论选择什么词,用来概括爸爸妈妈都太简单了。

这个游戏似乎太难了,咱们换一个游戏。

这次的游戏是“看视频”。假设你打开了一个视频软件。软件的首页上密密麻麻地列出好多节目主播,这些主播你都不认识。现在给你五秒钟的时间,要你迅速判断一下最想看谁的节目,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用过类似的软件,会发现这事并不难。我们平时浏览手机的速度比这快多了。回想一下,我们平时是怎么做的?我们用手指滑动屏幕,目光快速扫过满屏幕的主播,先把他们分个类:比如这位是“游戏主播”,那位是“搞笑主播”,那位是“颜值主播”……我们从最喜欢的类型里,选一个感兴趣的视频就可以了。

——这就奇怪了,刚才我们认为不能用五秒钟描述爸爸妈妈。可是那些主播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却用五秒钟的时间一口气描述了那么多个主播,而且只用一个词——比如“游戏主播”“搞笑主播”——就把他们概括了。我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呢?

因为在描述视频主播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件特殊的思想工具,叫作“打标签”——用一两个简单的词汇把一群事物快速分类。 “打标签” 是个很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陌生事物的时候快速作出判断。比如我们参加聚会,一进门,发现一屋子人我们全不认识。那应该先找谁搭话呢?要挨个了解每一个人可能需要几个小时,不能一直傻站着呀。于是我们使用“打标签”这个工具,迅速把面前的人分成两类——“我第一眼觉得喜欢的”和“我第一眼不喜欢的”。我们会去找那些第一眼喜欢的人搭话。

越是陌生的事物,我们越喜欢打标签。比如,国内有一些我们从来没去过的省份,对那里的人,我们有什么印象呢?我们或许会把这个省的所有人都看成同一种人,给他们打上同样的标签,比如“山西人爱吃醋”“湖南人能吃辣”“东北人性格豪爽”,等等。对外国人就更容易这么做了,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没接触过的国家,我们会以国家为单位给他们打标签。比如“日本人喜欢鞠躬”“韩国人爱吃泡菜”“英国的美食很少”。甚至对于一些遥远的国家,我们会把很多个国家合在一起,比如有人会说“非洲人都擅长运动”,把整个非洲看成一个整体,不再细分具体的国家了。

“打标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必需手段,但对那些被分类的人不太尊重。就像一个外国人见到咱们说:“啊!你是中国人!会功夫!用筷子!你们什么东西都吃,还会吃狗肉!”这个外国人可能没有恶意,但是我们听了会不舒服,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我们,他只是把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粗暴地安在我们身上了。

刚才我们浏览“视频主播”,给他们快速打标签的时候也是一样。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并没有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人,而是把他们当成了某种商品,某种可以被审视、评价和挑选的“东西”。当我们把一群主播都打上“游戏主播”的标签,把他们归成一类时,在我们的眼里这些主播是等价的,可以互相替代。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比较他们,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这个过程其实和我们在货架上挑选商品是一样的。用专业术语说,我们把这些主播“物化”了,把他们当成了物品。广告里的模特、舞台上的明星、用分数排列的考生、用人单位眼里的面试者,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了。

站在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世界冷酷的一面。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以自己为中心观察别人,他们最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对距离越远的人越没有耐心了解,越容易用一两个标签武断地描述他们,越倾向于把人变成“物”。

所以期待太高的人也许会对这个世界失望。我们每天会遇见无数的人,但是除了十几个跟我们朝夕相伴的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耐心了解我们是谁。即便他们认识我们、能叫出我们的名字、在我们的社交圈里留言点赞,也不过是把我们当成了信息海洋里的一小条标签。上一秒钟他们还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下一秒钟就忙着关注别的事情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大明星会抑郁。在普通人看来,明星有那么多人喜欢,有那么多钱可以花,生活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但恰恰是因为明星参加的社会活动太多,让他们早早地意识到粉丝喜欢的不是他们本人,而是被镜头、海报和公关文字包装出来的商品。所以再多的“点赞”和“转发”也没法驱散内心的孤独。

敏感的艺术家也发现了这一点。古人常常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到了工业革命后,很多作家以“人情冷酷”为主题写作。因为工业革命后,交通和通信技术发达了,人们的社交圈扩大了。但是我们了解别人的时间依旧有限,扩大的社交范围反倒更暴露了人心的疏离。对于那些心思细腻的人来说,现代社会是个用无穷无尽的玩乐掩盖的冷酷仙境。

但是这事儿也有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我们不需要讨大多数人的喜欢。既然大多数人眼中的我们都不是真正的我们,那赢得他们的赞美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我们也不用把陌生人的批评放在心上。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网上被围攻,被成千上万的人用恶毒的语言伤害。万一遇到这样的留言,忍住不要看,提醒自己那些人攻击的是一个被物化的你,一个被用寥寥无几的文字和图像虚构出来的假人。在他们打下批评文字几秒钟后,他们已经把这事儿忘光了。几个星期后,这件事除了我们自己还念念不忘外,在其他人心中已经像狂风卷过的沙砾,早就随风而逝,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

因为这些批评是虚幻的,所以错误的做法是太当真——认真回应每一个批评,思考批评我们的人是谁,我们怎么能扭转他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远离它们,不看不听不想,等待虚幻的东西自己消失。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用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相貌的评价,因为“美”和“丑”是最简单的标签,只能用在我们不熟悉的人身上。就像我们不会用“美”和“丑”来评价妈妈——作为我们最熟悉的人,妈妈的相貌在我们心中是独一无二的,既不是“美”也不是“丑”。当一个人用“丑”来评价我们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在他眼中只是个距离遥远的陌生人。既然他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那我们又何必在乎他的想法呢? f3ueXJIeKz563urzVgDT8OxxHUJ2KXxAyWhA747xuFJVq1YHBp+rouXvaiyn1H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