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不该做一个“合群”的人?
当然,能合群肯定是好事。合群的人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在集体里会更开心。但是如果我们天生就不喜欢合群呢?如果我们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呢?又或者我们身处的集体实在难以融入,那还要不要为了合群委屈自己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哲学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有意思的思考视角。
哲学家首先思考的是:假如这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合群,每个人都绝对不和别人合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有个叫“霍布斯”的英国哲学家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所有人都有一个最优先的需求:保证自己的生存。可是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原始时代,人们经常不够吃不够穿,为了生存,就有了掠夺别人资源的动机,同时也有了被掠夺的危险。然而关键是,人类在单独活动的时候太脆弱了。毕竟再强大的人也得睡觉嘛,等他睡着的时候,随便谁都可以轻易消灭他。那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下去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
这种情况可以拿网络游戏打个比方。好比我们在玩一款规则特殊的网络游戏,游戏允许玩家之间随意PK,但是禁止玩家结盟。而且每个玩家的攻击力是10000点,防御力只有1点。那玩游戏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肯定是见到陌生人的第一时间立刻进攻,先下手的一定占便宜。于是霍布斯得出结论:假如人类不结盟,那么每个人为了生存,都会主动进攻别人,结果是所有人都打成一团。这种局面叫作“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会导致所有人都活不下去,显然没有人愿意过这种生活。因此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倾向同别人结盟,组成一个集体。这个集体必须有一些规则来约束内部成员,比如禁止互相伤害、禁止偷盗等。这些规则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所以人们自愿服从,哪怕要因此牺牲一部分自由。
换句话说,一个理性的人加入集体,就好像在和这个集体进行一次交易。个人向集体交出一部分自由,集体向个人提供保护和服务。所以霍布斯和其他一些哲学家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看成一种“契约”,一个人加入集体就好比跟集体签了一份交易合同。
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现实中并不真的存在这么一份合同。但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刚才我们问“我该不该合群?”,问的是“该不该”。要是回答“该不该”,就要做一道论述题。如果把“合群”这件事看成做交易,那我们要思考的不是“该不该”而是“划算不划算”,原本复杂的论述题就变成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
我们可以把“加入集体”这件事想象成买东西。所有人都要去一个叫作“集体”的商店里购物。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我们加入小集体后可以得到的各种好处。付出的“钱”是我们的一部分自由。天生合群的人手里的“钱”比较多,可以不假思索地把所有商品都买回家。但如果我们不合群,那意味着我们在这个商店里要更“抠门儿”,买东西时得仔细掂量掂量,只买那些最值得的,把钱花在刀刃上。
那么,这个“集体商店”里都有哪些“商品”呢?当我们在学校里加入一个小集体,会有一群朋友,他们可以保护我们、帮助我们,也会和我们一起玩耍,还能让我们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些“商品”里,有哪些其实不是必须买的呢?
其实有些“商品”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得到。比如学习好的同学一般更容易被老师和同学青睐,那么只要能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在班里就算有一点不合群,也依然会被别人称赞、拥有认同感。拥有一技之长也有类似效果,所以可以练习一门受人欢迎的特长。如果我们觉得别人的认同和赞扬没那么重要,那就又可以再不合群一点,因为我们不需要为了获得赞美而去迎合别人。总之,我们能力越强、内心越强大,就越有条件不合群。
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果有一群朋友向你提出一些让你很为难的要求,应不应该答应他们呢?
比如有一群平时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要你做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件事可能会让你受伤或者被大人惩罚,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选择呢?一般人第一反应是犹豫、不敢做。但如果你的朋友们说:“我们几个都干过,怎么就你不敢?想想我们过去怎么帮助你的,你这么不讲义气,还是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时你可能就蒙了,因为这些朋友把他们的要求跟“勇敢”“友情”这些特别好的词汇绑在一起。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片里,“勇敢”和“友情”都是特别好的东西,故事里的主人公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它们。按照这个思路,你似乎应该答应朋友,不管多么危险,为了友情也必须冒险一次。
前面这一段之所以把你说蒙了,是因为讨论的是“应该不应该”。如果我们不讨论“应该”,而是讨论“划算”呢?还是把这件事当成在商店里买东西,结果会是什么呢?货架上的商品跟之前说的没有变化,但是商品价格变了,变成了你即将承受的各种风险。这些朋友要求你去做一件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事。万一你真的受到伤害了,他们会替你承担后果吗?如果你的身体受伤了,他们会把你送到医院,为你支付医药费,每天在身边照顾你,帮你补习功课,补偿你损失的时间吗?如果你做错事,被大人抓住了,这些好朋友会替你受罚吗?如果你被学校处分了,他们有办法撤销处分吗?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这个小集体就等于向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价格。你想,爸爸妈妈平时要付出那么多的金钱和精力,只为了你不会受到伤害。爸爸妈妈愿意付出的代价有多高,这些朋友向你开出的价格就有多高。
这就好比在现实世界里,你去一个商店里买棒棒糖。商店老板开价:“这个棒棒糖要一千块钱。”你当然不会买,因为价格太高了。结果老板脸色一变,说:“你这个人怎么胆子这么小呀?你怎么这么不讲义气啊,你还是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了呀?”你会怎么想呢?你会觉得这个老板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敲诈勒索。你的正常反应是感到害怕,赶紧离开商店,还要把这件事告诉大人,并且以后再也不去这家商店。同样,如果有几个朋友要求你做一件会伤害自己的事情,你要是拒绝就是“不讲义气”,那最优的做法是保持警惕、不要答应,以后尽量和他们保持距离。最好还能和信任的大人聊一下,因为这件事是不正常的。
在这篇里,我们说了一个看待个人和集体关系的新视角。在有些哲学家看来,个人和集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对于是否要融入一个小集体,我们可以考虑“划算不划算”。不过这只是霍布斯等个别哲学家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有些东西,比如像荣誉、尊严、家国情怀,是不能计算的,也不能用交易的眼光来看待。还有的哲学家认为,人天生就有融入集体的义务,这是不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