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站

离开古希腊,我“嗖”的一下来到中世纪的意大利,去拜访伟大的哥白尼,看看他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问5

请问哥白尼先生,你如何解释托勒密的地心说中存在的问题?

哥白尼: 不得不承认这很难解释,因为人们发现的新天体都很好地被托勒密的地心说所描述,尽管有一些小小的出入,但总体上还是没错的,只是这大圈套小圈实在让人厌烦。

问题出在哪呢?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很多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在不断改变,而与太阳的距离变化并不大。这说明地球根本不在宇宙球的圆心上,它应该被太阳取而代之。

其实托勒密的理论就已经透漏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以行星为例,它们绕着本轮转,而本轮的圆心绕着地球转,形成均轮。实际上,这个本轮的圆心正是太阳。但行星不止一个,因此要将所有行星的本轮圆心全都合并到一起。换句话说,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应该围着太阳转。这就是“日心说”。

问6

地球绕着太阳转,该怎么解释昼夜交替?又该怎么解释四季变化呢?

哥白尼: 地球的运动主要由两种运动组成。其一是地球每天绕地轴转一圈,称为自转;其二是地球每年绕太阳转一圈,称为公转。

自转时,朝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

四季变化是由公转导致的,但公转并非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赤交角”。

很久以前,古巴比伦人就注意到四季变化是太阳直射角变化导致的。冬至日,阳光直射点的位置是在南回归线上,所以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过了这一天,阳光直射的位置渐渐向赤道靠拢,到了春分日,阳光洒在赤道上,此时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

地球继续前行,直射点继续北上,在夏至日到达最北端——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过了这一天,阳光直射的位置又开始向南移动,在秋分日到达赤道,此时北半球是秋天,南半球是春天。再过一个季度,地球又到了冬至日那天。一年四季,周而复始。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有温度差异,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拿北半球来说,冬至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夏至日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一切都可以用地球公转与黄赤交角来解释。

问7

让我算算,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地球每天转一圈,一个站在赤道上的人,每天相当于走了约4万千米,每小时超过1600千米,这速度太快了吧!假设把人换成空气,空气如此之快,地球应该被一股强烈的风所包围,这该如何解释呢?又或者,我向上抛起一块小石头,它应该落在抛出点的西边,而不是正下方,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哥白尼: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我从海洋身上找到了答案。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海水却没有像瓶子里的水一样晃来晃去。这是因为海水和地球一起运动——处于 相对静止 状态。

为什么海水相对地球保持静止呢?我猜原因在于,海水主要由水元素组成,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水有重力属性,凡是有重力属性的都会和地球保持静止。高山也是如此,它主要由土元素组成,也会和地球一起转。

现在说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元素和土元素,所以也会和地球一起转。小石头主要由土元素组成,它被向上抛起来后,也会和地球一起转,所以会落到抛出点的正下方。

日心说的故事

早在古希腊时代,阿利斯塔克(前315—前230)就提出“日心说”,在这个问题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历史第一人。

然而,当时人们认知不足,认为太阳很小很小,庞大的地球怎么会围着一个“小小的圆盘”转动呢?

阿利斯塔克通过测算得出太阳远比人眼看到的要大,只是离地球太远,看起来小而已。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6~7倍。尽管这一数值与今天测量的数值(109倍)相差甚远,但阿利斯塔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太阳比地球大的人。

哥白尼比阿利斯塔克思考得要深。首先他证实了太阳确实比地球大,其次他初步解释了地球自转带来的种种悖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没有望远镜的条件下,重新定义了天文学,这些都被记录在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中。

当时欧洲正值宗教改革,哥白尼担心日心说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选择述而不作,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们。一位牧师朋友看到哥白尼的手稿后,强烈建议他将日心说撰写成书,以流芳百世。

《天体运行论》写好后,哥白尼还是犹豫不决,拖了“一个九年”又“一个九年”,直到“第四个九年”才被朋友带到德国纽伦堡公开发表。据说哥白尼在弥留之际(1543年)摸了摸从德国寄来的样书,就与世长辞了。

然而《天体运行论》问世后,就像掉进大海的小石头,几乎没引起任何波澜。原因非常多,最主要的一个是,它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几何知识。哥白尼应该很骄傲于这点,所以在《天体运行论》开篇,他就引用了柏拉图学院门口牌子上的文字,写道:“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在宗教改革之前,整个欧洲奉行的是以识字为耻的愚民政策,普通人根本难以读懂,真正把《天体运行论》推向高潮的还是数学家们。此处我们仅谈谈两位数学家对日心说的贡献。

一位数学家是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听说荷兰人发明了一种神奇的东西——望远镜。它仅仅由几个凹凸透镜制成,用它观察却比肉眼清晰十数倍。于是,伽利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发明了新的望远镜,新望远镜比荷兰人发明的还要清晰。有了望远镜,伽利略发现了许多从未发现过的天文现象,此处仅列举几条。

(1)木星有好几颗卫星,这说明不是所有的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转的。

(2)太阳上有黑黑的斑点,但它们并非某个行星的影子。理由很简单,如果是行星的影子,它的移动速度会非常快。这说明黑斑点来自太阳自身,后来人们称之为“太阳黑子”。太阳黑子也在转动,这说明太阳也在自转。太阳都在自转了,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地球不能自转呢?

(3)夜空中的那条乳白色的带子(银河)是由无数颗像太阳一样的火球组成的,这说明太阳和地球在宇宙中很普通,并非上帝的眷顾。

另一位数学家是开普勒。自第一眼看到《天体运行论》后,开普勒就深深地爱上了它,还写了一本叫《宇宙的神秘》的书。

在书的开始部分,开普勒将宇宙用完美的几何表达。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找出了5种正多面体:正四、正六、正八、正十二、正二十面体。开普勒想,如果每个正多面体的内切球是另一个正多面体的外接球,那么就能得到6个球,正好与天上的6颗行星对应。如果把太阳放到这6个同心球的中心,把每个行星放到一个球面上,莫非就是上帝创造宇宙的秘密?

1595年,开普勒送了一本《宇宙的神秘》给当时鼎鼎有名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第谷的肉眼观测非常厉害,被后人誉为“望远镜发明以前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他在布拉格有自己的天文台,也有一堆精准的数据,但不知如何使用它们。当他看到开普勒的数学天赋后,热情地邀请开普勒当自己的助手。1600年,开普勒欣然前往布拉格,不久后他就发现火星的运行轨迹与日心说中的圆形轨道有些出入。根据这一线索,他发现了宇宙三大定律,史称“开普勒三大定律”,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天空立法者”。 jeAqRe/19FsEUVkrw+7M75aB668VuyqYxE62xMmqwRi5RNgg+v0QbO2eUSXKIa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