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层分类体系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需求导向下的村镇社区多维度、多类型公共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本质是政府对农民公共需求变化做出回应,公正、有效地实现农民利益的过程 。按照系统论中“要素—结构—功能”的理论观点,系统结构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那么,把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看作一个系统,公共服务结构层次就是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的基础。因此本节在大量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以准确把握村镇居民需求变化为前提,总结村镇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类型及优先位序,以前瞻性的规划眼光考虑公共服务需求的迭代优化,并在村镇社区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动态性、系统性、可推广的公共服务分类思路,最终实现构建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

2.2.1 公共服务分层体系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层体系和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层体系”指在农村居民需求层次指引下的公共服务优先梯次研究。人的需求是一个上升的序列,即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种相对高级的需求将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层次的需求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相对优先梯次的关系体系。

1.分层体系依据

(1)经典需求分层理论

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分析的学说众多,其中以马克思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最具代表性。对马克思“三段阶梯”需求理论和马斯洛“五层宝塔式”需求理论进行解析发现,两种需求理论均将人的需求视为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均认为人的需求具有层次序列,且为一个上升的梯次,此梯次以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为基础级,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级。

近年来,我国学者基于村民需求偏好特征,提出了农村公共服务配套的优先位序,如方堃 依据农民公共需求的层次性对农村公共服务做出区分。一是农村核心公共服务,指对农民的生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农村基础性公共服务,指对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改善起到重要影响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三是农村支持性公共服务,指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与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般性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位序呈现“核心公共服务—基础性公共服务—支持性公共服务”的排列规律。再如有学者基于Kano模型,按照“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的基本顺序进行公共服务需求排序,必备型需求是农民认为政府必须供给的公共服务;期望型需求是指农民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呈比例关系的需求,农民的该类需求得到满足时,农民的满意度会明显增加,而农民的该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则会引发明显的不满;魅力型需求是指不被农民过度期望的需求,农民此类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农民的满意度会明显上升,在供给过程中可按需配备。但不论公共服务层次的划分方式如何,研究均是以人的需求偏好作为出发点,以公共服务供给梯次作为落脚点,通过需求层次划分达到优化农村各类型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农村高质量循环发展的目的。

(2)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层次规律

结合我国农村服务需求实际发展背景,需求升级的过程伴随着量变与质变。基于近二十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分别以农村养老机构年末收养老年人口比重(%),村卫生室就诊率(%),适龄学生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就读率(%),参加文艺活动村民比重(%),村民生产设备投资(亿元)等作为村民对养老、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生产等基本服务需求的表征指标,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发展背景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村民需求变化规律同需求层次理论一样,伴随社会发展而产生需求增多或需求升级的状况。当经济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时,村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生产服务需求;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村民对于基本服务的需求数量呈现排浪式上升发展,希望能够享受到基本生活生产服务;当进入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时,村民对基本服务的需求趋于平稳,由追求服务数量向追求服务综合质量转变。以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为例,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院养老的需求起初表现为需求低缓的特征,基本不存在前往养老院养老的想法,仅有少数失去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选择前往养老院养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养老机构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能力进入养老院养老,因此对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需求急速上涨;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村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开始向“品质化”转变,不仅要享有养老服务,还希望享有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

2.分层体系构建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我国村民需求变化规律,对村民公共服务需求层次进行“有—优—精”三层次划分(图2-14)。

图2-14 公共服务需求层次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1)第一层次的需求为“基本型需求”,表现为对基本服务的数量化需求。这一类需求是共性的、刚性的,且基本不因人的社会属性不同而改变,旨在维持村民基本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实用化需要。正如我国在公共服务发展政策中常常强调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应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公平享有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与基本型需求相对应的公共服务更强调“均等性”,由政府担任主要配给职责,需要优先解决、整体协调。

(2)第二层次的需求为“进阶型需求”,表现为对公共服务质量的升级需求。这一类需求来源于村民对实惠性与获得感的需求,旨在满足村民谋生与发展提升的需要。满足村民这一层次的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的普惠性和全要素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共同富裕的构成要素,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从内容要素看,共同富裕体现为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因此,与进阶型需求相对应的公共服务更强调“普惠化”,由政府和市场统筹发挥作用。进阶型需求的满足与否是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供需矛盾所在,因此在服务配给时应注重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

(3)第三层次的需求为“高阶型需求”,表现为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一阶段中人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村民从公共服务的“被动”享受者向“主动”优化者转变。与高阶型需求相对应的公共服务更强调“品质化、定制化”,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改革,促进“城市大脑”与“社区微脑”的互通互联,使得人民群众切实感知实现共同富裕的速度与温度。品质化公共服务应由政府牵头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配给过程中应根据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有序落实、局部优化,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生产生态需求。

另外需指出的是,人的需求并不总是机械地由低级向高级递进——“作为理智和情感兼有的人,往往宁可选择爱情和信仰而放弃面包,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殉情,通常并不是因为饥寒交迫而备受威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需求层次结构发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本书中的“需求导向”主要讨论人群的共性需求,目的是形成一种普适性的认识,后期再在普适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村镇社区的特性,进行人群的个性化、特殊性需求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建议。

2.2.2 公共服务分类体系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指从村民需求类型出发,根据需求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结合农村实际发展背景、政策规范指导以及未来社区服务需求指引,对公共服务进行系统的划分和归类研究,包括生活型公共服务、生产型公共服务、生态型公共服务以及它们各自类型的细化与内容的延伸。

1.农村本底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由于城乡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背景的不同,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分类体系存在差异。

第一,农村是农产品、生态产品的主要供应者,其生产功能较城市更为突出,生产型公共服务是保障村民自身生活质量、促进劳动生产发展的关键性服务。

第二,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对内而言,生态型公共服务是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为村民创造宜居环境的必备服务;对外而言,现代人追求冒险与挑战、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未来越来越多新移民、旅居者将进入农村,将其作为养生养老场所或休闲观光胜地,生态服务是凝聚农村活力不可或缺的基石。因此,基于我国农村发展背景,村镇社区公共服务类型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型公共服务,而且是“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类公共服务的延伸拓展。

2.需求导向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农村公共服务类型划分,首先对村民的需求类型进行剖析,将需求分为普适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普适性需求指贯穿人的一生的服务需求,如“衣食住行”等需求;差异性需求指伴随村民生命周期分化,在“生老病死”不同人生发展阶段有所侧重的需求。普适性需求与差异性需求共同组成了村民“全活动链”“全年龄段”的生活生产生态服务需求。

(1)普适性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在村民普适性需求视角下,需求类型诸如《民生主义》中提到“衣食住行”需求,是存在于人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共时性需求。国家标准规范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层面的主要依据,其分类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包含的普适性服务类型主要有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交通市政、宜居环境服务等。由于生产型服务对村民年龄以及身体状况的要求,普适性公共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型服务和生态型服务中。

不拘于国家标准规范“保障基本”的分类原则,立足村民需求发展视角,村民还有包含便民生活服务需求和物流配送服务需求在内的购物需求、参与社区组织活动的组织管理需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需求等。这些需求分别与生活型公共服务中的购物消费、社会管理以及生态型公共服务中的生态保育服务相对应。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生态环境需求,乡村环境作为居民“乡愁”的载体,生态文明需求成为农村物质文明的进化状态,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环境、绿色宜居宜业、生态化休闲环境的需求涌现。体系通过完善农村区域绿地、环境卫生、生态保育等服务类型实现农村绿色化发展,为村民提供健康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因此,普适性需求视角下的公共服务类型包括医疗卫生、购物消费、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交通市政等生活型公共服务,以及环境卫生、生态保育等生态型公共服务类型。

(2)差异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影响了居民再生产的速度规模,进而表现为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学界对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划分较为多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人群分为未成年人(0~17岁)、青年人(18~65岁)、中年人(66~79岁)、老年人(80~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我国常将人群分为童年(0~6岁)、少年(7~17岁)、青年(18~40岁)、中年(41~65岁)、老年(66岁以后)。国际通常将人群分为少年(0~14岁)、青年(15~24岁)、壮年(25~64岁)、老年(65岁以上)。发展心理学将人群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2岁)、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3~7岁)、学龄初期(7~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30岁)、中年期(30~50岁)、老年(50岁以后)。

本研究基于村镇社区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村镇社区的本地人群按年龄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0~14岁少年儿童型、15~60岁中青年型、60岁以上老年型,从城乡人口流动视角对三种类型的社区居民进行需求差异性分析。

①少年儿童群体

少年儿童群体处于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生理方面,有获得生活照顾、健康照顾和良好家庭生活的需求;在心理方面,有学习知识、休闲娱乐、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其中,留守儿童作为农村重要的弱势群体,据2020年民政部统计,其数量已达643.6万人。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家人交流关爱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健康和发展福利方面均处于被动局面,尤其在心理健康和发展福利方面有较高的需求。

农村少年儿童群体的差异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服务需求方面。受农村少子化趋势以及国人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影响,农村少儿教育需求向集中化、高质化方向发展。除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作为农村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幼托服务成为近年需求度持续攀升的农村重要教育服务项目。同时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向留守儿童群体提供心理关爱服务、福利保障服务等都是体系中应具备的服务类型。

②中青年群体

中青年群体肩负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多项责任,是家庭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留村的中青年劳动力仅依靠自家承包地的收入很难获得体面的生活,因此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知识技能水平、提升自身素质有一定需求。中青年群体年龄跨度大,人群构成较为复杂,除本地青年居民外,以进行艺术创作或农业科技探索、享受休闲旅游为目的的城市入乡群体,以及以创造生产价值为目的的农村内部流动群体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休闲旅游或休养身心为目的的人口特征表现为多以家庭单元为主、有一定经济实力、生活节奏较舒缓、渴望亲近自然,因此有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医疗卫生、亲近自然等需求。以创造生产价值为目的的人口特征表现为以男性为主、婚姻状况以已婚为主、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学历水平为主,进行人群特征调研时发现超过半数的外来被调查居民没有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

农村中青年群体的差异性需求主要体现在生产型服务需求方面。传统认知下的农村生产型服务主要包括育种、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服务,但伴随村民收入能力以及文化水平提高,其对农村生产服务有了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全链式”服务中,生产型服务应包括产前就业创业服务和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中生产作业服务、产后产品销售服务工作,以及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权益保护、技术培训、科技推广、技术合作等服务类型。

③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作为农村地区的一大弱势群体。在生理方面,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机能退化,老年人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增加,因此对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养老的需求较强;在心理方面,伴随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孤独感、急躁、抑郁等情绪会增加,因此对于社会保障、邻里交往、文体娱乐类服务的需求上涨。同时,劳动力高龄化也是农村老龄化的一大特征,我国55岁以上农村生产经营人员占比由2000年的9.86%上升至2016年的33.6%,农业生产给予老年劳动者以生活的意义感,容易建立基于农业生产上的熟人社会关系和生活自我肯定感,因此生产服务需求也是农村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需求。

农村老年群体的差异性需求主要体现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现代化速度超前,使得农村老年人口需求成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构建时需关注的重点,尤其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各标准规范已将“养老服务”作为单独的一项公共服务大类。养老服务涉及两大方面:a.农村家庭伦理观念弱化与老年“未富、未备”使得老年人生活缺乏保障,因此农村养老助老服务、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健康服务等生活型养老服务是老年健康生活的保障;b.普遍机械化给予老年劳动者继续工作的可能性,与老人农业相结合的机械化生产服务以及农业经营服务是农村生产型服务中应具备的服务类型。

3.政策指导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在城市化背景下,大多数农村和农民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基本保障问题,理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类型是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分类体系的基础。与公共服务相比,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强调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服务旨在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人口等在内的全体公民普遍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因此本节先对国内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梳理,并重点关注公共服务分类口径,提出农村公共服务分类体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公共服务类型。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总结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规范中的分类特点,作为构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中必备公共服务类型的依据。

①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涵盖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不同阶段,包括出生阶段、教育阶段、劳动阶段和养老阶段。其中出生阶段包括计划生育、生育保险等;教育阶段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和基本公共教育资助等;劳动阶段包括就业培训和工伤失业培训等;养老阶段包括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等。

②从人的需求维度来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要求满足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和健康文体方面的需求,包括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和最低保障等。

③从分类标准来说,国家指导下的公共服务分类都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体现。

④从分类结果来看,国家级基本公共服务满足的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需求,实现的是社会“兜底”功能,所包括的方面必须有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残疾人公共服务、基本社会服务和文化体育等八类公共服务,这八类公共服务也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所包含的范围,也是制定任何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依据。

⑤从政策指引角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农村公共服务角度出发,“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对应生活型公共服务,应健全卫生、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治理体系。“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对应生产型公共服务,加快农民增收有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延长生产链、推动农村新业态出现等多种途径,但这些途径与大部分村庄发展实际并不契合,要实现产业兴旺还必须将公共服务与小农户经营以及老人农业发展相联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生态宜居”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可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其不仅对应生态型公共服务,还涉及生活与生产型公共服务,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环境,在生活型公共服务中应注重培养村民参与生态治理意识,在生产型公共服务中应帮助村民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科技助农,在生态型公共服务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生态本底。

4.未来引领下的公共服务分类

“未来社区”作为智慧社区的组成要素与缩影,以人本、科技、生态为主要的设计出发点,强调人文关怀,探索未来生活模式,实现农村社区与时代的共同生长。对特色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规划内容进行总结,为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提供思路。

(1)未来社区公共服务构成

未来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划常与“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价值观紧密联系,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未来邻里、未来教育、未来健康、未来创业、未来建筑、未来交通、未来低碳、未来服务和未来治理是特色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九大场景。

“未来邻里”强调营造特色邻里文化,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坚持人文多样性、包容性和差异性,建设邻里互助机构、社群社团活动机构,推进社区文化服务建设,设置“平台+管家”管理单元等。“未来教育”强调高质量配置托儿服务设施,实现托育全覆盖、幼小扩容提质,为3~15岁年龄段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交流平台,为社区居民搭建共享学习平台,探索社区全民互动的知识技能共享交流机制。“未来健康”强调基本健康服务全覆盖、探索社区健康管理“O2O”模式,创新社区健康模式,加强社区保健管理,促进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全覆盖。“未来创业”强调创建社区智慧平台,促进社区资源、技能、知识全面共享,健全特色人才落户机制,打造各类特色人才社区。“未来建筑”强调搭建数字化规划建设管理平台,构建社区信息模型(CIM)平台,建立数字社区基底。“未来交通”以实现30分钟配送入户为目标,运用智慧数据技术,集成社区快递、零售及餐饮配送,打造“社区—家庭”智慧物流服务集成系统。“未来低碳”强调搭建综合能源智慧服务平台,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实现投资者、用户和开发商互利共赢。“未来服务”强调推广“平台+管家”业务服务模式,建设无盲区安全防护网,推广数字身份识别管理,利用智能互联技术实现零延时数字预警和应急救援。“未来治理”强调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促进居民自治管理,搭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推进基层服务与治理现代化。

(2)未来公共服务发展趋势

对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①服务全链化。未来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公共服务从满足居民居住需求转向满足“全生活链”的服务需求,居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需求,而是希望涵盖生活、工作、交往、休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②服务智慧化。未来社区建设强调满足居民的智慧化需求,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渴望更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和更便捷的公共服务使用方式,以更高效的方式体验更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在完善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的同时,还应探索基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的新教育、新医疗、新养老、新商业、新办公,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

③重视邻里归属感。未来社区建设突出邻里文化交流服务,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云平台,加强邻里友好交往和亲情圈、朋友圈营造,探索新邻里、新机制和新文化,这表现了居民对于邻里氛围的重视,对特色邻里文化、和睦共治、邻里交往互助和社会归属感的需求。

④服务生态化。未来社区建设突出总体生态观,注重社区生活环境营造,包括提供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健身休闲场所和设施、营造良好的绿化景观等,为社区邻里交往、家庭亲子活动等提供场地。这说明伴随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居民对于高质量生活环境、绿色宜居宜业、生态化休闲环境需求的提升。

综合以上四点,居民们对于未来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转向全生活链化、智慧化、邻里和睦化和生态化,向往居住在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的人本化社区中。未来社区代表了人本思想下对未来生活模式的探索,对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而言,有以下几点启发:一是在构建思路上,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应是高质量、多功能的,是构建有归属感、舒适感、未来感的村镇社区的基础保障,在体现人本化思想的同时,还应重视生态化、数字化服务。二是探索村镇居民的全龄化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公共服务与村民需求共同生长的动态设计。三是加强对线上虚拟服务供给的重视程度,将线上服务类型(网上银行、网络营业厅、远程会诊等)、线上线下服务类型(无人超市、生鲜“O2O”、餐饮外卖、网约车等)融入村镇社区公共服务类型体系的构建之中。四是突出乡土文化与乡村生态的服务打造,营造特色村镇文化。

5.公共服务分类体系构建

经过对多个研究项目的梳理与合并,本书将公共服务分为生活型、生产型和生态型三大类,如表2-1所示。生活型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服务、养老服务、购物消费、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文化体育八类。医疗卫生主要为保障全体村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满足村民进阶康养需求而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疗养服务等;教育服务主要为普及基础教育和为村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而服务,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等;养老服务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满足生理、心理需求的服务,包括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健康服务、老年精神服务和养老助老服务等;购物消费为满足村民日常消费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包括便民生活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公共安全指为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而提供的服务,包括社会治安服务、防灾减灾服务等;社会管理主要为做好农村基础社会管理、动员村民参与社区组织、实现社区资源合理配置而提供的服务,包括党群行政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住房保障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医疗救助服务、司法救助服务、儿童关爱服务、扶残助残服务、优军优抚服务、特殊群体关爱等;文化体育主要为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而提供的服务,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体育服务。

生产型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创业、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三类。就业创业主要为完善平等就业制度和均等化服务机制,提升就业创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而服务,包括就业信息服务、技能培训服务、权益保护服务等;生产服务主要为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而提供的全产业链服务,包括生产组织服务、生产信息服务、生产加工服务、产品营销服务、生产安全服务;科技服务主要为村民提供的产业技术及组织服务,包括农业技术服务、技术合作服务。

生态型公共服务包括环境卫生、生态保育两类。环境卫生服务主要为推动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服务,包括污染治理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等;生态保育服务主要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村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协调而服务,主要包括水源保育服务、林地防护服务等。

表2-1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类体系

续表

续表

续表

2.2.3 公共服务分级分类体系

公共服务分类体系是在村民需求视角下、国家政策指导下、未来社区发展引领下,对生活型、生产型、生态型公共服务的类型延伸(图2-15)。村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是分层体系与分类体系的融合。各类型农村公共服务伴随村民需求层次的变化而进行迭代优化,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服务内容也顺应精细化需求、寻求当下公共服务最佳发展秩序、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断优化更新,对各公共服务类型所在的公共服务需求层次划分建议如表2-2所示。

图2-15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分层分类体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2-2 村镇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层次与类型

续表 AfrD3gLPURRhV8f308Q27ATqTEA6o5aESbF+SV95E1G/TukPyfKkLwAxwqygI+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