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博士毕业后,我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指导研究生,同时为多所高校的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管培训班授课。在此过程中,我见过一些特别聪明的学生和身为管理者的学员。
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看到,职场中有很多并没有他们聪明的人,取得了远超他们的职业成就,这是为什么呢?
毫无疑问,聪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高智商在职场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但如果不小心,聪明人也有可能被天赋所诱惑,阻碍自己的成长。
那么,如何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呢?
普渡大学生物进化学家威廉·缪尔曾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如何提高养鸡场中产蛋鸡的生产率。
他把产蛋鸡分成了两群:一群是生产率一般的“普通鸡”;另一群是生产率较高的“超级鸡”。
经过6代的生存繁衍,缪尔惊奇地发现:“普通鸡”几乎个个身形结实,羽翼丰满,鸡蛋产量稳定增加;而“超级鸡”只剩下了3只——其余的“超级鸡”全被这3只鸡啄死了。
很多聪明人犹如“超级鸡”,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把身边所有人当成竞争对手,不愿意分享成功方法和经验,害怕别人会比自己成功。
与此同时,这些聪明人还喜欢单打独斗,不愿意与一个需要花很长时间磨合的同事合作,因为他们经常觉得对方是累赘,自己一个人能把任务做得更快、更好。
但是,在职场中做出成绩的员工,往往具有利他思维。他们不会总将同事当作对手,而是经常主动给予帮助,因为他们知道,放大别人的价值,就是放大自己的价值;帮助别人成长,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和帮助自我进步。
在实践中,用积极分享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是放大自身价值的关键一步。
我给一家创业“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担任管理顾问,该创始人在回忆自己的成功历程时,特别提到一件事。
小学三年级时,他因家庭原因转到另一个镇读书,刚转学时,他经常被新认识的同学欺负。
但转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后,因为考了全镇第一名,他顿时成了班上很多同学的偶像,经常被请教、求助。
他不计前嫌地给予帮助,在讲题的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这不仅帮助了同学,自己也有了新的收获与感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也化为内驱力,激励他走得更远了。
2001年,他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大公司后,继续带着这种利他思维,主动帮助同事和渠道合作伙伴解决问题,并不断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这种积极分享的习惯,让他的工作业绩一直保持优秀,在日后创业时,他更是因此获得了很多同事、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一直强调团队精神对于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不能融入团队目标中的个人,会伤害组织效率和团队文化。
要知道,地里杂草丛生,庄稼就无法生长。因此,在此提醒所有“聪明人”,不要做破坏团队整体效率的“杂草”和“超级鸡”。
就成功而言,很多时候,坚持比天赋重要。
可惜的是,有很多聪明人非常缺乏耐性,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发展得比普通人更快、机会更多,所以稍有不顺就选择变换赛道,最终一事无成。
我见过一个聪明的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做数据分析师。刚工作不久,他就抱怨工作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东西,算来算去的,竟然还有同事天天加班,不知道效率为什么那么低!
几个月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拓市场阶段,他斗志昂扬,但业务量稳定后,他又开始抱怨,自己每个月随便跑两天,业绩就能进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户那儿耗着却签不下单子,真没劲!
后来,他转去做品牌推广工作,同样觉得团队里的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
就这样,兜兜转转近十年,现在的他待在家里,以到处收集小道消息炒股为生。
每每想起这个学生,我都觉得可惜。要知道,职业生涯是需要技能积累的,欲成大事者,最好先在一件事上持续精进,把自己打磨成高手后,再争取向相关领域拓展。
稻盛和夫曾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若要我寻找成功的理由,也许我的天赋、才能不足,但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定的指针,去追求自我精进。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根据简单的原理和朴素的思想,去进行判断和行动。”
如果能不骄不躁、坚持不懈地去做那些看上去平凡、简单的工作,认认真真地打磨透它,它一定会成为你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助你由平凡变为不凡。
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我发现,聪明,从来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
虽然很多聪明人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但也正是因为在这方面有优势,他们常常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持续精进技能,最终撞得头破血流。
我指导过一个女下属,人很漂亮,且特别会来事儿。大多数时候,客户不会为难这个高颜值的聪明女孩,所以她的业绩一直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
专业技能一直是她的软肋,我多次提醒她要把短板补上,但她总说自己对技术无感,既然目前业绩不错,何苦要花功夫钻研枯燥无味的专业技能呢?
没想到几年后,行业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是技术出身,她沟通时越来越吃力,而临时抱佛脚让她失去了很多大单,业绩一路下滑。
单一的路径依赖,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成长。
正如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所说:“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别把自己想得太聪明,才能潜心于工作,从中获得启发,悟得真正的成长之道。
心理学上有一条规律,即每一件事的自律,在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多数人无法在长期且有益的事情上保持自律,他们习惯于逃避下苦功带来的痛苦,总是在中期选择放弃,让自律停留在“最痛苦的阶段”。
这是不是很讽刺呢?
聪明人之所以觉得自己聪明,通常是因为从上学到工作,从学习成绩到业绩口碑,一路走来,得到了太多的正面评价。
过多的顺境和夸赞,难免让他们过于自信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处于无知者无畏的“愚昧之巅”。
这就是第1章提到的“达克效应”重点强调的规律。
我见过一个毕业于国内某名校、曾就职于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刚刚加入某上市公司时,老板对他格外器重,同事们也很尊重他。
久而久之,他开始膨胀,总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公司有一项重要任务,所有人都举荐他负责。他自鸣得意、疏于深究,结果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上栽了大跟头,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毁掉了自己在行业中的名声和大好前程。
他认为自己是被同事和领导“捧杀”了,但其实,“杀死”他的,是他的愚昧和自大。
切记,一定不要让你的聪明,成为阻碍你成长的障碍。
只有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愿意不断获取新知识,持续拓展认知眼界,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一次次突破个人的认知盲区,取得与天赋相匹配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