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概念能力:用创新的见解改变世界

前段时间,有一位企业创始人约我见面交流。寒暄几句后,他就如竹筒倒豆子一般,毫无保留地向我倒起了苦水。

此后的两个多小时,除了我偶尔打断他并提出几个问题,剩下的时间都是他在说。这位企业创始人的思路极为发散,我试图跟上他的思路,但难以成功。

听他毫无逻辑地讲了许久,我心里竟然忍不住升起一股怒火。显然,这是一位思维混乱却毫不自知的人。

讲到最后,他把企业的主要问题归结于高管团队的能力不行,理解不了他的战略思想。

我没客气,直接提醒他:“你有没有意识到,别人理解不了你的战略思想,也许是因为你的概念能力需要提升呢?”

工作中的高手,不一定要什么业务都懂,什么技术都会,但一定要拥有较强的概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透过现象直达核心问题,并经过自己的创新思考,输出简单易行的实操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概念能力,我们应该如何高效地学习、构建和使用它呢?

2.2.1 不是简单命名,而是精准下定义

如果让你给“市场营销”下一个定义,你会怎么界定?

有人说,市场营销是活动推广;有人说,市场营销是降价促销;有人说,市场营销是打广告。

请注意,所谓“下定义”,是指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被说明对象与容易与之混淆的事物区别开来。

上面的几种说法,都是在描述市场营销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不是其本质。哪怕是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很可能也只是长于“命名”,而欠缺“下定义”的能力。

什么是命名?就是给一个物品或一个事物定一个名称,人为地在某个词和某个物品或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比如,“榆树”“槐树”“枫树”,这是给不同的树命名,能够在具体树种和人的认知之间建立联系。注意,仅仅通过这种命名,大家无法了解这些树在严谨的植物学中所属的植物体系类别。

要想了解这一点,大家需要依靠下定义的方法,按照植物拥有的器官的不同,进行植物类别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目标植物归入“门纲目科属种”科学体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一直强调,想成为卓有成就的管理者,一定要养成有效思考的习惯。衡量思考有效性的主要标志,是一个人有没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形成深刻见解,主要依靠概念能力。

用这种逻辑看“市场营销”,如果将其定义为“构建和深化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就能够触及其本质,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了。

根据上述定义,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市场营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宣传行为;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各种职能,都必须要为市场营销服务;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市场营销是企业的核心职能,需要一套独立的工作方法论。

《道德经》第42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发现事物本源的“道”,主要依赖于概念能力。

2.2.2 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系统化思考

概念能力弱的人,即使获得了成功,也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概念能力强的高手,却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持高效且稳定的输出。

为什么呢?这与高手普遍具备的系统思维有关。

所有系统,都包括3个关键要素:个体(或称为要素)、关联、目的(或称为功能)。

也就是说,要在不同的环境或系统中稳定输出,关键是要理解系统存在的基本目的,并通过个体要素的组合、创新、关联,找到高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比如,近几年,国内各航空公司的航班延误率降低了很多,表面上看,好像航空公司的管理效率进步很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航空管理部门把航班的平均计划飞行时间拉长了,也许这才是延误减少的主要原因。这是改变了航空管理系统中个体的关联关系所致。

又如,猎狗追逐野兔经常失手,很多人以为野兔的奔跑速度比猎狗快,但其实不一定,因为追到野兔对猎狗而言只不过是多了一顿午餐,而对野兔而言意味着失去生命。在猎狗追野兔这件事情上,两个“主角”拥有完全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要知道,不同个体的目的、动机,对于其行为和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力。改变个体或系统的目的,会对个体的行为及系统的关联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赖以发现事物本质规律的概念能力无法通过简单地比较、罗列表面元素获得,只有经过系统化思考,才可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提出创新而稳定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很多人推崇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即要具备“不绕圈子、直达核心”的概念能力。

2.2.3 不能只靠经验,创新的见解才有价值

有一位朋友曾问我:“为什么我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却找不到合适的管理岗位?”

经过一番交流,我发现深究起来,他只是把用一年时间积累到的工作经验,重复使用了10多年而已。

养成核心能力,需要打破两种“短路式循环”怪圈。

第一种,是从具体工作中得到经验后,能简单地复制到类似的工作场景中,却无法融会贯通,用以创新性地解决复杂的新问题。

第二种,是通过书本和课堂学到理论知识后,能经过思考输出一些重新整合的理论,却无法应用于实践,用以真正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我把前者称为“经验主义的陷阱”,把后者称为“理论主义的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杨杜教授,提出了管理者终身学习的“深度学习循环”,将人们进化为优秀管理者的学习过程分为实践、经验、思考、理论4个阶段。

现实中的高手,往往能够打通实践、经验、思考、理论的完整循环。

换句话说,现实中的高手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从每一次的实践经验中,创新性地总结和输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新的实践,得到新的经验,并继续思考……好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和升华。

这种不断打破认知局限的“深度学习循环”,就是提升概念能力的主要方法。

要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凡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不能灵活地创新应用、不能转变为价值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

2.2.4 不能只靠堆积知识,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本节开头的案例中,那位企业创始人为什么思维混乱、讲话和做事都理不出头绪来?因为他缺少“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拥有概念能力的基本条件。

曾看到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家工厂的机器出了故障,无法运转,请教很多专家都没找到原因所在。

后来,厂长花大价钱,请来了一名退休的老工程师。老工程师东看看、西敲敲,为机器换了一颗螺丝钉,机器就重新运转起来。

有的人觉得这笔钱花得亏,他们不懂,这笔钱买的并不是一颗螺丝钉,而是老工程师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用无数次失败的经历总结、简化而成的“诀窍”。

稻盛和夫曾这样总结聪明人做事的特点:聪明人做事,都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概念能力的内核是“大道至简”——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积知识,而是洞察事物本质、透彻理解规律,从而深刻改变世界。 oD7V81Qe0SbtgaOYamvOULCavWViWEvEAoWGi8MeP3t5ckNMd0GCANsHyXWrOb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