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小结

历史制度主义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在社会科学研究的众多理论流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定位于中观层次的制度分析,因此在对更为宏观的、长时段的、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制度变迁的规律和逻辑的概括和总结上,历史制度主义则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有过分纠缠于琐碎概念的辨析和执着于特定案例的差异化解释的发展趋势,这使得不同的历史制度主义学者的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无法构建更为一般化的制度变迁理论范式。历史制度主义学者如果合理借鉴社会演化范式为基础的广义制度变迁理论 ,并在社会演化范式之下重新界定和完善其概念和理论体系,相信会使历史制度主义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式最早由西方学者创造并不断完善,但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欧洲或北美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中国学者对于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范式的研习和运用并不算晚,也有一些成果发表,但是以中国作为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性研究并不多见。由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理论假设和以比较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方法以一般性的社会政治法则和逻辑为基础,因此,历史制度主义适用于中国政治和历史研究的观点具有充分的理由。第一,社会结构(或社会环境)与人的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社会存在,中国也不例外。第二,权力的斗争与联盟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推动和阻碍制度和政策变迁或创新的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第三,制度的突变和渐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中国并不例外。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总体属于渐进性制度变迁。历史制度主义主张的渐进性制度变迁的基本理念和逻辑适用于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第四,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制度本身的模糊性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规则永远无法做到精确地涵盖真实世界所有可能的复杂性。因此,围绕规则的解释和执行,不同的行为者会采取不同的行动,这为制度带来了变迁的动力。正式制度与解释、正式制度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也为中国的行动者提供了巨大的制度变革的空间,但对这些制度变迁的逻辑和动力机制的研究则仍然十分缺乏。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将有丰富的题材和众多主题供研究者选择,而以中国为案例的研究也有望修正甚至超越既有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 YppHK6jdwW9cv22yxKx9PGNc8fc1O8vzKdCRQA7ifqbySuVCXZ+/COVKPr1TwS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