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或许是历史制度主义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从经济史、历史社会学再到政治学的诸多领域中,许多学者都基于不同研究传统强调过去发生的事件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因此,初始阶段在权力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在社会经济政治资源的分配上将不断扩大优势,形成一种报酬递增或者正反馈效应。然而时至今日,研究者关于“路径依赖”依然存在不少分歧,诸如过去影响未来的方式、初始条件以及历史关节点的作用、历史的“锁入”效应及其形式等。
可能深受早期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较早时间发生的事件会影响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潜在结果”。
这种看法无疑过于宽泛——如果说一切政治变迁皆体现了路径依赖,那么路径依赖也就失去了解释效力。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对政治变迁的分析工具,路径依赖至少包括三项核心要素:历史关节点、先前条件以及反应序列。基于这些核心要素,我们得以构建一套以历史关节点为核心的路径依赖范式。
“路径”之所以发生“依赖”,是由于关键事件对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由于回答了路径依赖分析的起点,历史关节点构成了路径依赖范式的核心。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历史关节点是“核心行为人对结果影响的可能性发生实质性提升的一个较短时间段”。
这个定义阐明了历史关节点的固有特征,即形式上的“节点”(较短时间)、内容上的“关键”(对结果产生实质影响)以及权力在路径依赖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事件之所以关键并非仅仅源于其属于序列较远的一段,更为重要的是,它发挥了一种类似于“滤网”的功能:历史关节点之前可能存在多种选择,而经过这一时刻后,历史进程被“锁入”(lock in)到了通往特定结果的单一方向。正如图5-2所示,T1时刻存在着A、B、C三种可能的制度演化路径,但发生于T2时刻的历史关节点不仅意味着对特定路径B的选择,同样意味着自此之后再想开始A路径或C路径已不可能,制度将沿着B路径不断强化。
在因果关系的逻辑上,历史关节点不仅是产生特定结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必要条件),甚至成为特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充分条件)。但即便如此,我们对如何判断历史关节点依旧知之甚少。卡波奇(Giovanni Ca-poccia)与凯莱曼(R. Daniel Kelemen)虽然贡献了一套计算“关键性”的公式,但复杂的历史状况几乎难以数字化简。诚然,历史关节点就“形式”而言可以体现为“生成性分化”和“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变革”
,但是,这往往忽视了某些偶然因素以及细微变化同样可以构成历史关节点。我们认为,判定历史关节点的最好方式是从其结构入手。历史关节是“许可性条件”(permissive condition)与“生成性条件”(productive condition)的结合:前者是那些开始发生变化的情境与结构,其改变增大了制度变迁的可能性;而后者则主要源于能动者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能动者的选择——这种选择体现非预期性——决定了制度变迁的特定路径。
这样一来,历史关节点的分析模式成为统合结构与能动者的一种有益尝试。
图5-2 作为“滤网”的历史关节点
资料来源:Mahoney,James.“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Theory and Society,Vol. 29,No. 4,2000,p. 514.
无论是采用“先前条件”(antecedent condition)还是“关键性前因”(critical antecedent)等称谓,路径依赖研究的学者都强调了历史关节点之前的条件与因素对于关键节点的作用。这些条件与因素既不是相似性背景,也不是替代历史关节点的替代性解释,而是与历史关节点结合发挥作用。丹·斯莱特(Dan Slater)与埃丽卡·西蒙斯(Erica Simmons)进行过专门总结,认为这种关键性前因的提出是对历史关节点的相关理论的完善与补充。两位作者强调,“关键性前因”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信息回归”(informative regression),以防止对历史关节点的无限回溯
。如表5-3,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历史关节点研究都使用了关键性前因。
表5-3 斯莱特与西蒙斯对关键性前因的总结
资料来源:Slater,Dan,Erica Simmons.“Informative Regress: Critical Antecedent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 43,No. 43,2010,pp. 886-917.
先前条件的提出,同样赋予了路径依赖范式结构主义的底色。我们知道,历史关节点强调关键行为人所做的选择,那么,行为人为何会做出特定选择呢?理性选择主义者们可能将其归咎于个体行为人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而历史制度主义则认为制度性的决定情势、群体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世界历史上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形成特定选择的根本原因。
这样一来,即便存在历史的偶然性与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历史关节点依旧秉持浓厚的结构主义色彩。所谓的偶然性其实是先前条件约束的一种必然性,行为人的选择也受到环境与结构的影响。
历史关节点只是排除了竞争性选项,但制度选择并不会立刻生效。在对于我国户籍变迁的研究中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国家在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现象并没有停止,事实上只有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户籍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限制迁徙、城乡二元的制度体系才最终建立。
关于历史关节点之后的事件发展类型,马奥尼(James Mahoney)做了总结:一种是体现为自我再生产序列(self-reproducing sequence),包括持续性的进程、自我强化的进程以及自我削弱性的进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基于经济学“报酬递增”而提出的“自我强化序列”;另一种序列方式是反应序列(reactive sequence),即历史关节点会开启一系列通向特定结果的连锁反应。
自我强化序列是以强化早发事件的再生产过程为特征的,偶然性时期是与一开始选取某种特定的制度安排相一致的,而决定性的模式是与该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地自我再生产相一致的。反应序列则以后来的制度改变早发事件的过程为特征,在一个反应序列中,早发事件并非通过再生产某种模式引起了后来的发展,而是通过启动紧密相连的反应和逆反应链条引起后续发展。
图5-3 中美洲自由主义改革与政体类型的路径依赖分析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马奥尼的《自由主义的遗产》一书可能是迄今为止基于路径依赖视角所提供的最为经典的论述。
如图5-3所示,马奥尼认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美洲自由主义改革是塑造这些国家20世纪中期不同政体类型的历史关节点,其关键性在于不同的自由主义政策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在马奥尼笔下,结构性约束与行为人选择、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国家内部关系互动与外部国际环境等要素以及方法论层面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演进都得到了很好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