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民主化与政体研究

关于国家能力的讨论主要关注这种能力的有无和大小,并不涉及国家采取何种政体形式。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之间在政治方面最大的区别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的程度”。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剧烈的政治变革为政体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政体,指的是一个国家中用来决定哪些人掌握政治权力、掌权者如何选拔、权力如何分布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规则。这一时期,政体研究最热门的话题某过于第三波民主化。有趣的是,正是在20世纪60年代认为政体形式无关宏旨的亨廷顿,率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民主化浪潮”(wave of democratization)的概念,用来指称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一组国家的政体形式由非民主向民主过渡。根据亨廷顿的研究,在近代世界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波民主化的浪潮。第一波浪潮发生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其范围主要在西欧和北美;第二波民主化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了西德、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确保了民主制度在这些国家的确立;第三波民主化开始于1974年葡萄牙军人政府倒台,此后约十五年间,民主政权在欧洲、非洲和拉美的30个国家中取代了威权体制。

来势凶猛的第三波浪潮让学术界对于民主制度的推广充满了乐观情绪,甚至催生了一种专门用来分析民主化进程的转型范式(transition para-digm)。这种范式假设,非民主政体中一旦出现了控制松动的自由化苗头,那么它必然要开始向民主制度过渡。民主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统治集团内部出现裂痕,分化为强硬派和温和派两个对立阵营;接下来,非民主政体垮台,被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新政府所替代;最后,一个漫长的“民主巩固”的过程开启,它包含了国家制度改革、选举的规范化、市民社会的强大等内容。转型范式倾向于认为,民主化能够在任何国家实现,无论这些国家处在何种经济发展阶段,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发现第三波中经历民主化的国家,只有极少数能够建立起稳定的的民主体制。民主支持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被冲昏的头脑,到了2000年后开始慢慢冷静下来。在一篇名为《转型范式的终结》的文章中,托马斯·卡罗瑟斯(Thomas Carothers)尖锐地指出,被认为处于“转型期”的100多个国家,大多数既没有迹象能够实现民主化,也不大可能倒退回自由化改革以前的旧式非民主体制。 这些国家进入了一个“政治灰色地带”。它们虽然进行着定期的民主选举,反对派也有相当的活动空间,但却存在着严重的“民主赤字”。“灰色地带”中的国家呈现两种政治综合征:失败的多元主义(feckless pluralism)和独大型政治(dominant-power politics)。失败的多元主义形容的是这样一类政治生态,它允许不同政党参与选举竞争,政党轮替已成为常态,公民享有相当程度的政治自由,但民主体制的运作却问题丛生。主要政党都被民众看作是腐败和低效的,哪个党上台都解决不了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经济表现持续低迷。公民对政治感到不满和冷漠,除了选举投票之外没有参与政治的热情。卡罗瑟斯认为,被这种肤浅的民主制所困扰的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以及摩尔多瓦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

独大型政治是发展中国家更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它的主要特征包括:执政者利用所掌握的国家资源破坏选举竞争的公平性,导致政府轮替几乎不可能;多党选举只是用来迷惑国际社会的烟雾弹,选举中舞弊和暴力事件频发;反对党被边缘化,长期在野的地位使民众无法信任反对党的执政能力。由于缺乏监督和选举竞争的压力,执政党不可避免地被腐败丑闻所困扰。事实上,卡罗瑟斯所称的独大型政治已成为近年来比较政治学中备受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对于这种结合了多党选举和一党独大的矛盾政体作了透彻的研究。 由此可见,独大型政治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政治模式。

在民主化和政体研究方面,比较政治学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第一,他们致力于确定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定义标准,将民主和非民主政体区分开来。第二,依据这一标准,建立时间跨度尽可能长、覆盖国家尽可能多的政体数据库。第三,利用这些跨国数据库,以定量分析的方法解释政体民主化的原因。现代化理论关于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政体转变的论点在新时期又引发了一轮热烈的辩论。新出现的现代化理论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了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中产阶级,认为中产阶级重视财产权、言论自由和参与自由,是争取民主的主要力量。同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民主化的竞争性解释,包括精英之间的谈判妥协和西方国家的软硬实力影响等。第四,发展中国家经历民主化之后迥异的前进轨迹,促使人们探究民主政体在何种条件下能够得以巩固,以及何时会倒退回到非民主政体。

此外,研究者们也逐渐注意到,民主化的发生和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非民主政体的内在特性。他们对非民主政体做了更细致的类别区分,并讨论不同类型的政体是否有不同的转型方式。大体而言,非民主政体依据统治集团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君主政体、军人政体和一党制政体。其中,一党制政体被普遍认为较为稳定,这是由于执政党往往是在民族解放运动或社会革命中上台的,享有较高的合法性,而且执政党的组织架构有利于精英之间的权力分享和动员民众支持。军人政体则被视作最为脆弱的一种政体形式,这主要是由于文官执政的原则在当代世界各国中已经不同程度地确立,军人夺权总体上被视为一种不正常或不“自然”的统治形式。而且,军人进行长期统治的意志不如其他执政集团,军人集团在结束统治之后有比较安全的退路;军人往往将军队内部的团结与凝聚力视作核心利益,不愿意因政见分歧而导致军队内部划分为不同派别。 IN8T95v2/OJzkX/6pqiB5tOIcrsyMxTcR0ZiZf81iQtQMkcSJGKEmC6rUBr6Yxz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