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企业法务与合规

九月底,正是气候宜人时分。“金九银十”的秋招已过了大半,小D听说有些应届求职的师兄师姐已收到录用通知,其中不少为名企。“或许是因为企业无须通过实习留用,所以校招流程比律所快?”小D暗自琢磨着。

这时,上课铃响了,打断了小D的思绪。不知何时,魔法师已站上讲台。

“经过之前几周的学习,大家对律所和法律公共服务的职业选择应该已有宏观了解。近些年,法务合规岗位也受到法律市场的关注。那么,法务合规工作是怎样的?求职前有哪些必知的事项?”魔法师瞥见前排小D的殷切目光,和蔼地说道。

一、法务合规岗位概述

相比于光鲜亮丽的律师与稳定体面的公检法工作,法务工作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那么鲜明的定位或标签。一提到法务工作,部分同学可能会有着“上升空间小”“不受业务部门待见”,甚至是“打杂的”等刻板印象。诚然,在大部分企业里,法务是公司业务的支持部门并非创收部门,而律师则是律所的主要收入来源,被形象地称为“赚钱者”(Fee Earner)。因此,二者在定位上有着天然的区别。

然而,近年来,法务合规岗位的热度逐渐上升,法务在法律专业就业市场甚至是公众眼里的能见度也不断提升,除了带有调侃意味的“地表最强法务部” 、“东半球最强法务部” 等称号,法务已经成为不少应届生以及律师转型的职业选择。

法务(In-house Lawyer/Counsel)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 ,第一代法务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结束后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法务在企业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是“法务的黄金年代”。与此同时,美国的商事律所开始崛起,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第二代法务时期。由于美国商事律所的崛起,形成了一批大所(Big Law,指创收高的顶尖律所),此消彼长,第二代法务的地位也因外部律所崛起而有所下降,企业越来越倾向通过外部律所来解决法律问题。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则迎来了第三代法务时期,企业面临越来越多联邦和州级法律法规的监管,企业之间的诉讼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发现外部律所的高昂收费已经难以承受,法务的价值又被企业重视起来。

如今,在欧美国家,法务在企业内部普遍受到尊重。在大型企业里,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或首席法务官(Chief Legal Officer)是企业管理层的一员,往往会给予公司高级副总裁的头衔。而大型企业或集团的法务部完全可以比肩顶尖律所团队。部分跨国企业在全球的法务人数可达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和国际律所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中国,与外企相比,法务对于国企或者民企而言,其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国企法务的发展关键时间点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年国资委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明确了我国公司法务制度的概念和职责。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将法务和合规部门分开。许多同学可能也会疑惑,法务不应该包含了合规吗?其实,对于现代的大型企业而言,法务和合规部门的工作可能会有部分重合,但本质上二者关注的领域并不完全相同。

法务就是公司内部的律师,为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包括日常运营相关的合同审查、应对或发起诉讼、就特定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个人信息保护、劳动)提供意见或者指导等。法务部门往往会对法律职业资格作出要求。

合规是指遵守一切与企业运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确保合规经营。与法务部门相比,合规部门工作的重心往往会更加细化,企业内常见的合规事项包括进出口管制合规、财税合规、产品安全合规等。企业内控部门,如反商业贿赂和反腐败,也常常会放置在合规部门下面。合规部门对于法律职业资格一般没有硬性要求,非法律出身的合规人员也较常见。

由于今天的课程主要是为大家求职提供宏观指导,而法律人从事法务和合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因此接下来的介绍我主要以法务工作为主,大部分也适用于合规工作,不再做具体区分。

二、工作内容和岗位设置

(一)工作领域与工作内容

相比于其他法律职业,法务的日常似乎对大家而言比较陌生。大家需要知道,法务部门作为企业的支持部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与企业的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虽然法务的工作内容因其所在的领域有所不同,但大多离不开合同审查、参与诉讼(指导外部律师或亲自参与)、就业务部门的日常法律咨询或公司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应对监管部门调查等。部分行业企业法务工作的重点,见表1。

表1 部分行业企业的法务工作重点领域

(二)岗位设置

和律师可以分为律师、顾问、合伙人一样,法务也有自身的岗位设置和发展路径。由于企业类型众多,各自对法务部的设置有所不同,不同企业之间的不同岗位头衔或职级很难直接做比较,但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

1.基层(法务专员、法务经理、法律顾问)

法务专员、法务经理、法律顾问通常是企业法务岗位的起点,部分企业会根据年资进一步设置高级或资深岗位(如高级法务经理)。在这个阶段的法务,主要负责日常法务工作,包括直接与业务部门对接处理其法律需求(例如合同审查、日常法律咨询、就某专门事项出具法律意见等)。在一些关键业务相关的重大问题上,一般需要寻求上级(多为法务总监)的指导或帮助。

2.中层(法务总监)

法务总监在企业法务中属于中层管理人员,一般较少直接处理业务部门的具体法律需求,更多的是管理其所在的小组或部门,统筹其负责的业务,就其负责业务范围内的重大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及作出决策。法务总监一般是某个法务组或法务单元的负责人(如法务部下面的知识产权组)。对于法务部规模较小的公司,法务总监可能就是公司法务部的整体负责人,不再设置更高的法务职位。

3.高层(总法律顾问、首席法务官)

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GC),部分公司也称为首席法务官(Chief Le-gal Officer,CLO)等,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会设立这个岗位,是企业法律事务的总负责人,也是法务职业道路的顶点。其工作范围涉及法务部的方方面面。在不同公司中,总法律顾问的职权相差很大,这取决于业务本身的性质以及公司管理层对于法务的重视程度。

在大型跨国企业中,总法律顾问或首席法务官是公司的管理层之一,位列公司副总裁(Vice President)或高级副总裁(Senior Vice President)。除了法律事务外,许多总法律顾问还会兼任董事会秘书,有可能还作为政府与公共事务、安全、合规等业务负责人。总法律顾问是名副其实的企业高管,是公司业务发展“守门员”与“助推器”,同时兼具“顶尖律师”和“商业领袖”的特质。

三、薪资待遇

在对法务行业有一定了解之后,相信大家会好奇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法务的薪酬总是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传闻。固有印象中,相对于律师而言,法务起薪较高,工作强度相对较低,但在职业中后期的上升幅度不如律师。表2是知名法律行业猎头Taylor Root对中国法务的薪酬统计数据 ,可以供大家参考。

表2 中国法务的薪酬统计

⑥包括工资及奖金等,为整体薪酬。

(续表)

可以看到,与同期律师相比,法务的平均起薪相对较高。根据深圳市律师协会青工委调查数据,受访执业年限1年以下的青年律师中有2/3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实习律师的月薪可能只有3000-5000元,甚至需要自己承担社保、公积金,实际到手金额更少。而这些数据还是出自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如果将二三线城市纳入统计中,收入差距会更大。因此,相比实习律师阶段普遍偏低的起薪,法务起薪较高且较为稳定,也是不少年轻法律人选择将法务作为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因素。此外,对于法务而言,其工资往往随着工作年限平稳增加,虽涨幅不及律所,但相对于律师的工作强度而言,仍旧非常具有吸引力。

当然,以上情况一般只适用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对于小公司而言,法务可能需要承担相当一部分行政工作,并非职业发展的首选,也提醒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需要留心。

针对总法律顾问一职,由于属于公司高管,企业往往会给予非常丰厚的薪酬待遇。此外,部分总法律顾问的薪酬还包括公司股票、期权等,实际收入也许比起明面上收入更高。

四、平台选择

法务工作本质上是公司业务的支持部门,公司的行业属性和规模决定了法务的工作内容与发展路径。因此,一个好的平台对青年法务的职业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从公司性质来划分,公司平台可以分为外企、国企、民企等三种,这三种企业的法务各有特点。

(一)外企

无论是法律行业还是其他行业,外企一直深受求职者的青睐。外企法务主要的优点包括:第一,外企管理制度规范,重视合规,法务部门的审批往往是业务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法务的意见对于业务部门具有影响力,在重大问题上甚至具有“一票否决权”,具有权威性,工作开展较容易。第二,外企法务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各地的法务可以就某一法律问题共同探讨、合作。第三,相比于民企和国企,外企法务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人员一般较为精简,工作环境相对单纯一些。

虽然外企法务整体工作体验以及薪酬待遇都相对理想,但在选择进入外企前,也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晋升空间,外企法务晋升较为谨慎保守,部分中高级岗位晋升甚至需要国外总部批准,总体晋升缓慢。其次,因企业的法务部门架构不同,部分外企中国区的法务可能对某些事务没有决策权,需要总部决策,决策流程可能较长,往往需要反复沟通,费时费力。

(二)国企

总体而言,国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工作强度适中,加班较少,待遇不错,工作稳定,也是不少人应聘的首选。但由于国企覆盖范围大,具体工作体验因其所处的行业、主要业务、监管强度而有所不同,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企,法务其实也经常需要加班,考核标准同样相当严格,在工作强度上已经与普通民企的法务看齐。

国企的性质决定了国企法务会更加注重风险把控,在日常合规的基础上,还要守住国资监管的红线。近年来大型国企的海外投资并购的业务发展迅速,也出现了国有企业被境外监管机构处罚的情况,因此,国企对海外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薪酬方面,针对较低层次的法务岗位,国企的薪资相对来说并不如外企或大型民企优越,但考虑到国企相对较低的工作强度以及稳定的工作环境,对于年轻法律人来说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职业发展方面,国企持续加强监管的背景给予了国企法务更多的工作机会,法务工作也更受重视。总体上看,国企里面具备并购、投资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融资等方面专长的高层次法务人员并不是特别充足,这为法科生就业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由于国企自身较为独特的体制,晋升机会往往受到更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三)民企

相比起外企和国企,民营企业的情况差异较大。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法务团队规模相对较小,很多小型企业根本没有法务或者仅有一名法务,这类企业的法务除了法律事务外,往往还需要处理很多杂事,相当于行政人员。因此,在小型民企中法务地位相对比较弱势,发展空间有限。

但是对于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其法务人员规模基本上都在两位数甚至三位数以上,有些公司的法务部甚至比很多律师事务所来得完备和强大。另外,目前不少企业业务涉及了海外市场,且很多情况下需要国内法务人员亲自处理,因此甚至比外企更有机会直接处理海外法律业务,积累相关经验。

随着外部监管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型民企越来越愿意从顶尖律所招聘人才,给出匹配同级律所的薪资,或以略低的薪资、更友好的工作时长来吸引律师。

因此,外企、国企、民企的法务工作都各有特点,同学们可以多方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团队。

五、资质要求

法律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对法务职业足够了解后,有些同学也许有了自己心仪的方向,但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我查阅了200多则法务招聘信息,并将法务内部各岗位以及法务与其他岗位进行对比,总结出以下信息。

(一)总体分析

1.学历要求

一般而言,对于应届生,硕士研究生是学历的起步要求;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士,则更加看重其工作经历,学历并非首要考虑因素。对于具有特殊性的部门或者岗位,会要求特定专业背景或者双重专业背景,例如专利法务会对理工科背景有硬性要求。

2.资质要求

相比律师而言,法务岗位对于律师执业资格一般不作硬性要求。但大部分优质的法务岗位都会要求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因此,法考依旧是法律行业求职的敲门砖,即使是有志于毕业后只从事法务工作的同学,也强烈建议通过法考,提高自身竞争力。

3.工作经验

从时间维度来看,除少部分大型企业愿意从零开始培养应届生,大部分企业更加青睐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能够快速上手的候选人。一般而言,企业较少招聘应届生作为法务,大多会要求候选人具备一定工作经验。

企业在招聘法务时,首先,会基于招聘的岗位特点,重点关注候选人是否有从事相关特定法律领域的实务经验,如反垄断、知识产权、个人信息保护等。其次,如果候选人有相关行业经验,也会受到青睐,如在同类企业的法务工作经验等。

(二)进入途径

大型企业的法务招聘一般会通过企业官网、官方公众号、法律求职类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对于中高级的法务岗位,由于企业会有很强的稳定性要求,一般会更为谨慎,相当一部分会通过猎头进行招聘,以提高招聘的整体成功率及岗位稳定性。此外,内部推荐也是企业法务招聘的渠道之一,同学们可以多留意。

六、发展方向

最后,关于法务的发展路径,探讨一下法务职业生涯和当下行业动向。

(一)企业岗位天花板与转型

需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一家大型律所可以有很多位合伙人,但一家公司只会有一个总法律顾问。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同等条件的法律人而言,在律所升任合伙人比在公司升任总法律顾问的概率要大,晋升合伙人主要看业绩创收和执业年限,但在公司,晋升则面临更多考量因素(如年资、与业务部门的关系、法务部门内部竞争、空降等),不确定性较大。

关于法务、律师职业方向的转换,总体而言,律师转法务具有优势,但法务转律师则不一定有优势。法务转律师面临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很难将法务工作经历直接平移,往往在年资认定上会面临打折的问题。对于工作了3~5年的法务,如果之前从来没有在律所工作过的话,其转至律所工作所遇到的障碍可能更大。由于律师与法务日常工作差异较大,除非有特殊的行业经历或客户资源,律所一般较少考虑中层法务。但如果是资深法务,特别是法务总监或总法律顾问级别的人才,由于其手握较多业务资源和人脉资源,往往会受到律所的欢迎。比如汇业律师事务所的郭青红律师在历任三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法总后离开工作了近三十年的企业法务界,进入汇业担任高级合伙人。

另外,律师转法务的例子则是方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之一的周志峰律师;他于2020年加入蚂蚁集团,担任首席法务官。周律师曾提道:“对于中国法律服务行业而言,外部律师决定了这个行业可以走多快,内部律师则决定了这个行业可以走多远。”

跳出法律行业,法务人员还可以从后台走向前台,比如从VC法务岗到VC投资岗。一个好的法务人员甚至要像业务人员一般了解业务。因此,在某领域深耕多年的法务,也可以尝试从法律行业跳脱出来,走向前台的业务部门。在强监管以及高风险的背景下,法务出身的人员对于风险更为敏感,因而更具备优势。

(二)未来展望

中国市场监管环境日新月异,越来越多新的法律法规出台,部分领域逐渐进入强监管时代,企业对法务的需求(尤其是强监管领域以及专门法律领域)只会越来越大,对于有志于在公司发展的法律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大量企业具有强烈的数据合规需求,外部律师虽好,却很难像公司法务一样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形态,给出最适合业务的数据合规方案。因此,企业对于具有数据合规背景的法务有着强烈需求。

此外,随着国家加大开放力度,逐渐放开部分行业的外资控股比例,可以预见,相关领域的外资企业可能会扩大其在华业务,增加对法务的招聘,以确保其新业务能够合规开展。

小D速记

在大部分企业里,法务是公司业务的支持部门,并非创收部门。

法务是公司内部的律师,为公司提供法律服务;法务部门往往会对法律职业资格作出要求。

合规是指遵守一切与企业运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确保合规经营;合规部门对于法律职业资格一般没有硬性要求,非法律出身的合规人员也较常见。

法务的发展路径为:基层(法务专员、法务经理、法律顾问)-中层(法务总监)-高层(总法律顾问、首席法务官)。

公司平台可以分为外企、国企、民企等三种,对于法务合规岗位而言各有特点。

对于同等条件的法律人而言,在律所升任合伙人比在公司升任总法律顾问的概率要大得多。律师转法务具有优势,但法务转律师则存在不确定因素。 Ig6jjJsAEJclXkeB2vY1eCHwRmhcTQ5O79v55cdXjBqJcu9NEsf1/396j0ALiZ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