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程度副词“太”的核心超量义及主观评价功能

李宇凤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提要 本文从程度副词“太”的核心超量义出发,论证“超量”与主观评价、语用倾向的逻辑关系,解决“太”的超量/高量之争及相关的负面评价与赞叹肯定之间的矛盾问题,解释“太”的语用功能倾向与其相应的句法限制,为“太”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简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太” 超量 反预期 负面评价 超量感叹

一 “太”的褒贬肯否之争

程度副词“太”的研究十分丰富,涉及面广。对于“太”的主要研究问题是过量否定与赞叹肯定如何统一解释,或者说,“太”的两类表意功能如何通过句法语用限制加以区分。例如

(1)a.他太伟大了!

b.今天天气太好了!

(2)a.他太伟大了(,我理解不了)。

b.今天天气太好了(,可惜要上班)。(以上自拟)

表现在留学生对“太”的习得方面,“太A ”结构常有句法运用和表意不当的偏误。留学生容易将“太”类同于比“很”程度更高的副词,未注意到其否定态度倾向和作定语、状语时的限制。例如:

(3)*听说你们学习太努力,是吗?

(4)*有一位太好的中国朋友。(以上转引自卢福波2000)

主流的解决方案是区分“太 1 ”和“太 2 ”,说明其句法语用条件(云兴华1994;刘元满1999;吕叔湘1999;卢福波2000;肖奚强2002;徐建宏2005;陈晖、屠爱萍2008);或者区分同一个表“超量”的“太”的两种语用功能(张琪昀2002;杜道流2004;张谊生2004、2006;郑天刚2005;钱佳2008;胡清国、王光和2019;常志伟2021)。具体而言,研究者基本上通过“太A”句的感叹/陈述性质及相关句法限制、A的褒贬性质及说话人接受度区分肯定赞叹和负面否定的用法(云兴华1994;刘元满1999;卢福波2000;郑天刚2005;陈晖、屠爱萍2008;钱佳2008)。

从详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条件来区分“太”的两类用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是太经济,涉及条件多、难统一,记忆压力大,制约留学生学习掌握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就“太”的程度修饰功能而言,“太”都是肯定“太A”中A的量大存在 。“太”的两种用法主要是语用功能差异,来源于核心语义的常理推导,关联着人对特定性状的主观认识倾向,并逐步固化为对句法结构的限制;两种用法也并非均衡分布,应该有一个“语义—语用—句法”统一的简洁解释。

本文从超量意义出发,结合主观认知和句法语用证明:“太”具备核心超量意义;超量基于反预期反常规的比较来源,具有主观评价意义上的广义否定 性;超量预置超量后果、倾向负面评价,在“太+褒义形容词+了”构式中凸显意外感叹,遮蔽超量后果及其负面评价,在一般语境中实现为否定情感表达、否定行为和否定篇章关联等语用功能。

二 “太”的核心超量意义

程度副词“太”的核心语义是“超量”。所谓超量,是指“太”所修饰的性状程度超过说话人心中的既定限度。这个既定限度是一个模糊的主观标准,主要是说话人对一般事物性状的常识预期 (非预期状态),具体语境中可以体现为说话人当下的常识预期(有所预期状态)。据此,超量具备隐性比较和程度极高两个特征。多数研究者都提到“太”的比较性,或者直接采用“超量”说明“太”的意义。在绝对程度副词 中,“太”是比较性突出的个体(储泽祥等1999;高永奇1999),“太”是“过度的表示”(王力1985),表达超过一定限度(杜道流2004)的程度量,是超量/超标程度副词(张谊生2004、2006;邵敬敏2007)。

2.1 超量涵盖高量

超量和高量是从不同角度对程度量的判断,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超量是一个基于参照的比较量。常识预期作为比较的参照,代表正常、常规的量范围,是一个很高的基准。所以,“非常、特别”在高量程度副词中属于超高量。超量可以推导出高量,并且高于其他高量程度副词所标示的量度。研究者将“太”的高量用法称为“极量”(卢福波2000;徐建宏2005;陈晖、屠爱萍2008;尹若男2019)正是基于“太”的超量对高量的推导结果。主观语感上,“太”的程度明显高于高量程度副词“很、特别、非常”等。我们说“太伟大/高尚/真诚了”,是说“伟大/高尚/真诚”的程度超过一般常识标准,非常高甚至极高,比不突出比较的异常程度副词“非常、特别”和极量副词“十分”都要高。反过来,(极)高量不含比较特征,并不一定是超量,不具备超量的语义推导结果,像程度高过一般、附带异常评价等。所以,超量适合描述“太”的意义,且涵盖高量范围,不必区分为“超量”和“高量”两个义项。

2.2 感叹基于陈述

一般认为“太”表高量(以区别于带负面评价的超量)的证据,是感叹句中的“太A(褒义)”有一部分表示赞叹肯定。“太”的赞叹肯定其实是对超高程度性状的语气强化表达,正如高量仅仅是从非比较的客观角度进行的超量陈述。“太”所谓高量感叹与超量陈述,所不同的是语气强弱及其附带的完句推论效果 。A的褒贬性质以及感叹句用法,不会改变“太”的超量意义及其引申的评价态度。比较:

(5)a.别太高兴了,小心乐极生悲。(转引自郑天刚2005)

b.太高兴了,结果乐极生悲。(自拟)

(6)a.小张学习太刻苦了,谁也比不过他。

b.小张学习太刻苦了,结果把身体累垮了。(转引自云兴华1994)

(7) a.太宽了影响货架使用率,太窄了顾客无法拿取商品。(CCL语料库)

b.太宽了!影响货架使用啊。太窄了!顾客无法拿取商品。(自拟)

(8)我去洗澡,今天没运动没洗头,头发太脏了。(日常对话)

例(5)—(8)显示,不管是绝对褒义形容词(云兴华1994;郑天刚2005;陈晖、屠爱萍2008;尹若男2019)“高兴”,还是一般褒义词“刻苦”、中性词“宽”、贬义词“脏”,“太A了”都可以感叹超量程度之高,并根据语境决定其能否得到赞叹肯定解读,而且就算是绝对褒义形容词构成的“太A了”感叹句,仍然不排除超量陈述及其附带的否定倾向(池宇2009;蒋成峰2016)。

“太”的超量意义与陈述/感叹、A的贬义/中性/褒义、负面评价/赞叹肯定之间没有选择限制关系。即无论是否感叹,“太”都表超量,超量的感叹句和陈述句可以相互转换;A的褒贬不影响“太A”进入陈述句或感叹句,所谓“绝对褒义” A也不保证“太A了”感叹句一定体现赞叹的主观肯定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太”的超量意义与A的陈述/感叹句类、主观评价的配合关系

注:“+”表示具备相关配合或特征,“-”表示没有相关配合或特征。

2.3 超量源自“过分”

程度副词“太”产生于先秦,本义就是“过分”,到清代都没有显著的赞叹用法,以不带“了”为主(唐贤清2003;叶玉英2009;杨卫和2011;廖娟2012;王素改2016)。“太”的本义相当于“过”,并逐渐发展出主观负面评价倾向,以区别于“过”。即,“太”=“过”+负面评价。副词“过”没有赞叹肯定用法,都是对过量程度的描述,形成相对客观的“超量”用法。“太”更适合主观口语表达,也就更适应情感强度高的感叹句。我们在当代科技文献中更容易看到“过”,如“发动机过热导致故障”“过快的经济增速或将带来不利影响”中的“过”不适合换成“太”。也就是说,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太A了”的赞叹肯定用法都是“太”的特例,超量及主观否定评价既是“太”的本原也是其本质。

在“太”与“过”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太”类似于主观情感增强版的“过”。“过”没有感叹句,不能说“过漂亮了!”“过丑了!”“过宽了!”,也就没有赞叹肯定用法。两者的超量意义相当,主客观倾向有别,可以配合使用,构成“太过、太过于”等表达,并有词汇化趋势(胡丽珍、雷冬平2009;殷树林、高伟2018;常志伟2021)。

三 超量“太”的反预期赞叹肯定功能

“太”的超量意义基于超越主观预期的比较结果,内置反预期、反常规的否定评价。换句话说,“太”的超量是对其修饰对象A程度及量大存在的客观肯定,也关联着对A程度超量的主观否定态度:(一)反预期引起的意外评价;(二)反常规引起的负面评价。

“太”不仅是基于超量的高量程度副词,也是主观评价副词(云兴华1994;刘元满1999;卢福波2000),体现反预期性质。反预期是对预期的否定,信息量大(袁毓林2008)。反预期与常规情况相偏离(Heine et al.1991,192),即体现反常规性。“太A”强调反预期反常规的超量程度之高,同时也附带主观的意外甚至负面评价倾向。超量即过量,过量容易引起“过犹不及”的消极评价,且预示着不利的现实影响(可称为“超量后果”)。

研究者都注意到“太”表负面评价的绝对优势,其占比超过80%(卢福波2000;崔建新、李宇凤2001;尹若男2019;杨佑文、张明静2020;鲜丽霞2021)。同时,“太”也有一种“太A(褒义)了!”赞叹肯定用法。语用数据和理论证据(如表1)都表明,“太”的赞叹肯定是一种特例 ,不妨看作一种结构成分受限的构式义。我们首先基于“反预期—意外—感叹”相互作用,讨论超量意义如何在构式中限定对A程度的赞叹肯定,在此基础上阐述超量意义通常的负面评价倾向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具体表现。

“太”的赞叹肯定基本体现的是超量肯定程度A的客观本义,主观评价上的赞叹是对A褒义程度超量的一种自然态度。“太”赞叹肯定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附于感叹语气。“太”的反预期超量带来意外,而感叹是意外的语用表现,体现说话人强烈的感情和情绪(陈振宇、杜克华2015)。感叹将强烈的情绪情感集中到“太”的超量上,突出了超量本身的程度信息价值,再加上感叹语气独立、独自成句,有效地阻断了超量后果的出现(隐入背景),致使“太A了”集中表达超高程度,部分遮蔽其负面评价解读。表现在句法上,“太A”必须用于感叹句,受到述谓限制,绝对倾向于“太A了!”形式。

3.1 超量感叹的语气凸显

“太”本是超量程度描述,并不表感叹。“太”要构成感叹句,要么通过语气韵律,要么采用语气词“了” 。说话人给“太”带上重音,凸显其超量实义,突出夸张意味和语气,构成感叹句(卢福波2000),感叹强调“太A”程度之高。例如:

(9)A:电影怎么样?

B:太伟大!/太精彩!/太好看!/太无聊!/太一般!/太长!/太短!

(自拟)

(10)一拳一拳地下去,太美,太过瘾!(转引自肖奚强2002)

(11)L:我家猫也太可爱了吧!太活泼了!太好玩儿了!

C:你家猫太多了!你太喜欢猫了!

L:你太不喜欢猫了!(日常对话)

例(9)是自拟的对话。在该语境下,无论A的褒贬及心理接受与否,“太A”都可以成立,其中褒义“太A”结构突出超量程度肯定,负面否定不显;但重音必须落在“太”上面,否则站不稳。例(10)是实际发生的例子,说明“太”单纯强调超量重在感叹程度之高,不一定要“了”。例(11)中L感叹自家猫可爱等一系列优点的程度超量,C感叹回应强调“猫太多”和“太喜欢猫”的现实超量,L接着感叹反驳C的负面特征“太不喜欢猫”。褒贬是A的性质,不是“太”的特征,所以三个话轮中的“太A了”分别感叹褒义、中性、贬义性状的程度超量。可见,“太A(了)”的超量程度肯定对A的褒贬性质/接受程度没有选择限制。所谓赞叹肯定,“赞叹”是褒义/接受性的超量程度带来的,并非“太”的作用。

超量感叹的“太A”更倾向于带“了”,增强感叹语气,标记语句完结(刘元满1999;吕叔湘1999;卢福波2000;肖奚强2002;李宇凤2007;陈晖、屠爱萍2008;尹若男2019)。感叹语气词“了”从两方面增强“太”凸显超量程度的作用。一是通过感叹语气增加“太A”性状的现实性,聚焦“太A”的超量程度。二是结句之后,阻断超量后果的表达和理解。没有“了”的“太A”感叹作用基本消失,句子像陈述没说完(陈燕玲2004),需要隐含或者说明否定相关的前因后果(刘元满1999),凡是不加“了”的“太A”都表消极“过分”之义(刘元满1999;杜道流2004),即使A是明显褒义的成分。例如:

(12)这办法太好了。(转引自刘元满1999)

(13)素宁,你的诗我看了,写的真好,你的感情太真挚了。(转引自邵敬敏2007)

去掉上述例句中的“了”,句子感叹性不足,会向负面评价表达转换,因为超量后果没有出现,句子就会显得不完整。

3.2 超量感叹的述谓限制

“太A(了)”用于超量感叹,只能作句子的谓语或补语(刘元满1999;卢福波2000;徐建宏2005),以配合感叹的前景表达。这与感叹程度副词“真”的用法接近,与非感叹的“很”相区别(张琪昀2002;单韵鸣2004;廖娟2012)。我们说“天气真好”,却不说“今天是真好的天气”,或“天气真好了”,因为“真”是感叹程度副词,不用于描述,也不需要“了”赋予感叹语气。“今天天气很好”“今天天气很好了/的”和“今天有很好的天气”都可以说,其中“了”表变化不表感叹,因为“很”是陈述用的高量程度副词。相比之下,“太”是超量程度描述的陈述性副词,在感叹语气帮助下,“太A了”和“VP得太A(了)”明确表感叹,强调程度超量。

可见,超量感叹的“太A(了)”是对超高程度的强调肯定,使超量潜在关联的后果及负面评价不明显,让“太A了”感叹句中的“太”看似高量程度的主观赞叹肯定评价。

四 超量“太”的反常规负面评价功能

按照超量语义的主观来源(超过预期常规量)和附带评价倾向(反预期反常规否定),“太”内置显著的主观表义趋势;超量意义肯定程度量高的同时也附带“过分”的主观否定评价。表现在语用中,超量“太”很容易关联超量后果,带着负面情绪。超量语义与反预期反常规的内置逻辑关联,加上长期配合超量后果的表达造成的语境吸收固化,形成了“太A(了)”结构压倒性的负面评价倾向,并语法化为对句法条件和篇章语义的搭配限制,造就“太”独特的“程度修饰+主观情态”功能。超量“太”负面评价的语法化又进一步促进其关联的具体语用功能的倾向性发展。下面我们具体讨论“太”负面评价语法化后在句法和语用两方面的表现证据。

4.1 超量负面评价的句法表现

超量“太”的负面评价,适用于所有感情色彩的A,不受“了”隐现的直接影响,作用于所有句法位置上的“太A”,形成标志性的句法语义限制。

4.1.1 修饰对象A的褒贬自由

“太A(了)”隐含超量后果,体现负面评价态度。从表1可知,无论出现在哪种句式或修饰何种感情色彩的A,“太A(了)”都表达超量意义,都不排斥负面评价,不限制相关超量后果的理解或表达。至于超量后果要不要表达,则取决于具体语境,而超量本身是负面倾向的。贬义A的超量肯定带来超量后果,自然引发负面评价;关键是中性A的超量,也引发“过量”负面理解,关联超量后果;褒义A的超量,只有在独立感叹句中才会理解为正面的赞叹,但也不排斥甚至倾向于理解为可能的超量后果。可见,超量“太”的“后果+负面”语义联系强,语法化程度高。

构式“太A(褒义)了”中的正面赞叹,其实是人们对超量正面性状的态度,并不针对“太”,这从各类感情色彩的“太A”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太A了”中A的褒义与其负面评价态度是可以分离的,相关超量后果是可以隐藏、暗示和显现的。例如:

(14)太漂亮了!手机内存告急!(转引自朋友圈,原文配有一张猫咪图片)

“漂亮”是个好词,并不代表“猫咪太漂亮了”就只能表肯定赞叹。实际上例(14)的“太漂亮了”一方面是肯定赞叹“猫好看”,另一方面也说明好看的负面结果“手机内存不够拍照”。

4.1.2 隐去“了”的陈述及负面评价强化

负面评价的“太”不限制使用“了”,但隐去“了”的“太A”形式绝对倾向于超量陈述。陈述性的“太A”只能表达消极意义(杜道流2004),其负面评价是默认理解的,很强势。实际上,“太A了”如果作为陈述理解,比如带上后续表达,也会突出“太”的负面评价,如例(5b)—(7b)所示。

“太A(褒义)”感叹句很不常见,需要带特殊重音,且基本理解为负面评价,暗示超量后果的存在。“太A”中贬义、中性的A容易跟陈述性的负面否定取得一致,很常见。我们很难把例(15)中的“太好!/太漂亮!”理解为赞叹肯定,当作负面评价则相当自然。

(15)太累!/太坏!/太宽!/太窄!/太好!/太漂亮!(自拟)

4.1.3 句法语义的负面配合限制

理论上,“太A”可以出现在主、谓、宾、定、状、补等句法位置 ,但超量负面的“太”对“太A(了)”表达提出了句法位置及语义关联方面的基本限制。陈述性的“太A(了)”必须体现超量后果,明确负面评价,否则会造成句法错误。

“太A(了)”具有述谓性(张谊生2004),一般不作定语(刘元满1999)或状语(卢福波2000),其作定语或状语的比例极低 (11) (尹若男2019)。“太A”如果作定语或者状语,必须搭配句中或句外的否定意思表达(刘元满1999),以显性表达“太A”的超量后果,满足负面评价需要。“太A(了)”的述谓限制,是对其述谓隐含的负面评价提出的要求。述谓性“太A(了)”的超量后果为听说双方共知默认,可以不出现;定语、状语位置则要求“太A”的负面评价态度通过显性超量后果体现。

陈述性“太A(了)”要求体现负面评价态度,除了通过单句搭配项明示超量后果,还可以由复句表达。所以,“太A(了)”常用于条件复句(肖奚强2002)、因果说明语境(刘元满1999),通过结果分句的超量后果体现“太”的负面评价等。例如:

(16)*那盆太美的花放在桌子上。

(17)太高级的家具我们买不起。(以上两例转引自刘元满1999)

(18)a.*同学们都太认真地听张教授作报告。(转引自卢福波2000)

b.同学们都太认真地听张教授作报告,错过了午饭时间。(自拟)

c.哲学史上的怀疑论者大抵都是太认真地要追究人类认识的可靠性,结果反而疑团丛生。(CCL语料库)

例(16)和例(17)对比可知,“太A”作定语其负面否定不能由述谓语气体现,需要通过句中否定类成分配合表达超量后果,从而间接体现。卢福波(2000)用例(18a)等证明“太A”不能作状语,实际上,只要超量后果表意完整、负面评价明确,就可以成立,如例(18b、c)。“太A”作定语、状语很少用,是因为“太”的陈述性超量及其语用负面义有明确的信息价值,是表意重心,更适合述谓性表达,不适宜放在太低的句法层级加以隐藏。

4.2 超量负面评价的语用表现

现实交际中,超量“太”实现为负面的情感、行为和语篇等具体的语用功能。

4.2.1 宣泄负面情感

口语对话中的“太A了”感叹句,作谓语或补语,都是最常见用法。 (12) 说话人用“太A了”感叹抒发惊恐、不满、愤恨、嫉妒、伤心、烦恼等负面情感。例如:

(19)a.他太走运了!(全靠运气)/你家太豪华了!(有钱了不起)/这课讲得太深入了!(不好掌握)/他这事儿办得太漂亮了!(挑不了他的毛病)

b.公司太远了!/他太矮了!/菜点太多了!

c.我太倒霉了!/这太不公平了!/今儿菜太咸了!/搞得太仓促了!

(以上自拟)

4.2.2 实施否定行为

“太A(了)”隐含超量后果,可以通过隐喻方式以原因代结果,直接实施拒绝、批评、责骂、驳斥、抵制、劝阻等否定性言语行为。简单讲,说某个要求、建议、决定等超量带来不利影响,就等于反对该要求、建议、决定等。形式上,“太 A”可以用于疑问句、后带“吧”、前有“有点儿”修饰等。“太A(了)”的行为否定还可以通过“不要太A(了)”的否定祈使直接表达。例如:

(20)W:(今天去,)我们可以明天爬(山)。

L:那明天再去。我下午约了人装网络。

W:一天太赶了吧。

(21)M:买这个,这个功能多,漂亮。

T:太贵了。

(22)X:哦,以后给它在楼上也放一个猫砂盆好了。

L:是不是有点儿太宠它了?

(23)Z:出来吃烧烤?

F:工作。

Z:不要太累了。(以上日常对话)

4.2.3 构建否定性篇章关联

“太A(了)”的负面评价隐含关联超量后果,两者的表里联系常用于构建否定性篇章关联。所谓否定性篇章关联,是指说话人用“太A(了)”解释自己或对方的负面不利的状况、观点、行为等。“太”用以解释说明非偏爱(non-preferred)行为(鲜丽霞2021),是否定性篇章关联的一种体现。例如:

(24)3B:我我家也有个这个锅,我还觉得这锅还挺——

4A:这个锅太慢了。

5B:是不是?

6A:我觉得还是太慢。

7B:难怪每次宫保鸡丁都失败呢。(转引自鲜丽霞2021 (13)

(25)3A:啊我那时候就想学这样皮,这么些年都还没有学会。

4B:太忙了是吧?(转引自鲜丽霞2021)

(26)X:(表情:快哭了)

L:咋回事?

X:哎,工作上的事情太让人崩溃了。(日常对话)

(27)R:怎么就进医院了呢?要注意身体啊。

L:工作太多了。(日常对话)

例(24)和例(25)的“太A了”分别解释宫保鸡丁“失败”和“没有学会”的原因,即某方面性状超量带来负面结果,态度是否定的。例(26)通过“太让人崩溃”关联解释“快哭”的行为。例(27)中“工作太多了”是对“(不)注意身体”“进医院”的解释。

“太”的超量主观性突出,在口语对话中表现明显。语言本质是对话的(沈家煊2019,123)。表达者对对话进行转述和组合拼接,就会得到“太A(了)”的叙述表达(沈家煊2021)。叙述中的“太”更多体现否定性篇章关联功能。例如:

(28)由于该片政治色彩太浓,主题与民众愿望相反,所以上座率极低。

(29)生命太短暂,不能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浪费我们的大好时光……

(30)那人物、戏文、音乐,真是太美了!我一下子就迷上了。

(以上选自CCL语料库)

总之,“太A(了)”的交际作用是负面评价,通俗讲就是“超量不好(会有后果)”。句法语义上,各类A都带超量反常的负面评价,去掉“了”的“太A”都是负面评价的,作定语、状语或者复句中分句的“太A(了)”必须配合负面否定表达才可以成立。语用上,“太A(了)”在情感、行为、篇章关联方面都实现为否定类功能。

五 “太”的核心超量意义与教学要点

本文论证了程度副词“太”的核心超量意义及其负面评价的主观语用效果,综合解释了“太”的负面评价倾向、述谓限制(作定语、状语需搭配超量后果表达)、负面否定性情感/行为/篇章功能等,阐明了“太”的赞叹肯定用法的实质是正面褒义的超量程度强调遮蔽了超量负面评价的有标记现象。

从程度副词教学的角度看,“太”是介于“真”和“很”之间的主观陈述副词。“太”是主观副词,其主观性在于超量带来的负面后果和评价,不能替代“很”表达比“很”程度更高的客观中性的程度修饰。“太”是主观陈述副词,其感叹用法特点为:(一)通常用作谓语或补语并带“了”突出感叹语气,不像“真”那样不带“了”直接构成感叹句;(二)作为超量程度底层的负面评价能够被感叹遮蔽,但并不会消除,所以“太A了”仍然可以表达负面的评价感叹,而“真”本身没有这种负面性 (14)

“太”的教学,直接从核心超量意义开始,解释“过犹不及”的主观负面蕴含(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中庸”文化性格)。告诉学生在简单谓语句中“太A了”超量程度感叹可以掩盖负面态度,强调正面的超量程度一定要用“(V得)太A(褒义)了”感叹句。其他时候,“太A(了)”都容易引起负面解读,简单谓语句直接表负面评价,而定位、状语位置或者因果解释等关联复句中需要配合说明超量带来的负面结果,句子才算表意完整。

注释

①文中所用例证,如果是短语句法方面的,没有什么争议,通常为自拟或转引其他研究中自拟的例证。对于需要展示特定语气、评价意义、语用功能等的例证,选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自建口语语料库和转引自其他研究论文。日常对话中的大写字母代表说话人姓氏首字母。

②A是形容词Adjective的缩写。这里代表程度副词“太”所修饰的具有程度可变性的以性质形容词为主的成分,包括心理动词、情态动词等程度性动词及其短语,专有名词等特征凸显名词,等等。定量性质形容词或状态形容词在交际语用中产生程度变动,也可以受“太”修饰(邵敬敏2007)。

③根据石毓智(2001,52)的肯定和否定公理,“量大的事物肯定性强,量小的事物否定性强”,“太A”中“太”对A的作用自然是肯定的,这属于“太”的客观语义。研究者所看到的“太”的否定倾向或者肯定赞叹,是“太”的语用功能;因为功能源自“太”客观语义自然推导的主观认知,在长期使用中形成表层的句法限制。诚挚感谢匿名审稿人提醒我们区分“太”研究当中的语义、句法、语用并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论文质量因此得以提升。文中错误一概由作者负责。

④否定是非常宽泛且具争议的逻辑概念,语义上“少、小、非、无、反、负”等都属于否定范畴并可作为语言中否定词的来源,且否定关联心理、语用、句法形式等方方面面。参见Horn(2001)。本文中“否定”指否定的逻辑语义概念,“负面”特指否定类型中对“不利不好”等内容的主观评价。

⑤大量学者致力于确定超量的参照标准,有非常主观的说话人心理标准/预期/限度等,也有相对客观的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我们认为ICM太理想化,而个人心理标准太随意。其实参照标准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参照标准是否合意/可接受不适合区分“太”的不同评价功能。我们采用常识预期作为超量参照标准,只是用来说明“太”的超量基于比较,比较参照的标准带有先在的合理性,会引起主观解读。

⑥程度副词按照是否采用显性比较方式(用于比较句)区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王力1985;周小兵1995;张谊生2000),绝对程度副词也是由参照比较得出的程度高低(邵敬敏2007)。

⑦感叹句的“太A了”具有完句作用,会阻断“太”的否定评价理解,后面第4节会详细论述。

⑧需要指出的是,“太”赞叹肯定功能的语法语用受限,跟它在日常感知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显著度并不一致。“太好了!”“太漂亮了!”“太有意思了!”等表达日常常用、结构简单、表意明确、便于套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得比较早。“太”赞叹肯定的显著度使其具有“高量”这一专门义项,并被留学生泛化应用于高量修饰语境,造成如例(3)、例(4)类偏误。

⑨也可以用“啦”,即“了+啊”的合音。

⑩谓词性成分可以作主语或宾语,体现评价态度,一般研究者没有讨论“太A”的这种情况。“太A”作主语和宾语同样需要体现超量后果和负面评价,例如“太清高了没前途”“我不喜欢太累”。

(11)根据尹若男(2019)对BCC语料库的调查,“太”结构作定语和状语的比例为4.00%,其中状语仅2例。

(12)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太”属于一级词汇。

(13)为理解方便,我们删减了原文例子中不影响功能理解的副语言信息,包括延长音、话语交叠、停顿等。

(14)“真”的感叹,有负面评价的语用发展趋势,如“真是、真的(是)”等正在成为否定话语标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极高的程度量有向负面评价转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常志伟(2021)也谈“过于”“太过”的副词化历程与动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1期。

陈晖、屠爱萍(2008)程度副词“太”后面的褒义形容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陈燕玲(2004)“很”与“太”连带结构的比较与分析,《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3期。

陈振宇、杜克华(2015)意外范畴:关于感叹、疑问、否定之间的语用迁移的研究,《当代修辞学》第5期。

池宇(2009)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研究——“多么+AP”和“太+AP”对比研究,《人文丛刊》第4辑(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编),45-54页,学苑出版社。

储泽祥、肖扬、曾庆香(1999)通比性的“很”字结构,《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崔建新、李宇凤(2001)关于主观性程度副词“太”的多角度考察与分析,《汉语与汉语教学探讨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华北分会编),12-3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

杜道流(2004)与“多(么)、太、好”有关的感叹句,《语言研究》第3期。

高永奇(1999)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殷都学刊》第1期。

胡丽珍、雷冬平(2009)说超量级程度副词“太过”的形成,《语言科学》第4期。

胡清国、王光和(2019)反预期构式“太A了一点”,《汉语学报》第3期。

蒋成峰(2016)从“太”看主观程度副词的两种功能,《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第5辑(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编),174-185页,商务印书馆。

李宇凤(2007)程度副词句法语用特点的调查研究——兼论程度副词量性特征与其句法语用特征的对应,《汉语学习》第2期。

李宇明(1999)程度与否定,《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廖娟(2012)《“很”、“太”的共时与历时考察》,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元满(1999)“太+形/动”与“了”,《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卢福波(2000)关于“太”字结构的教学与研究——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平面的结合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钱佳(2008)《“太”及“太A”类格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韵鸣(2004)副词“真”和“很”的用法比较,《汉语学习》第6期。

邵敬敏(2007)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第1期。

沈家煊(2001)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2019)《超越主谓结构——对言语法和对言格式》,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2021)动主名谓句——为朱德熙先生百年诞辰而作,《中国语文》第1期。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帅宝春(1999)说“太A了一点”,《汉语学习》第2期。

唐贤清(2003)《朱子语类》中的“太”、“煞”与“太煞”,《云梦学刊》第3期。

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新1版),商务印书馆。

王素改(2016)《绿野仙踪》副词与现代汉语副词的比较研究——以“极、太、甚、颇”为例,《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鲜丽霞(2021)自然会话中“太A了”负面意义表达的话语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肖奚强(2002)谈程度副词“太 1 ”和“太 2 ”,《零陵学院学报》第5期。

徐建宏(2005)程度副词“很”与“太”的用法辨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杨卫和(2011)“太”、“忒”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杨佑文、张明静(2020)程度副词“太”的主观性分析,《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第3期。

叶玉英(2009)论程度副词{太}出现的时代及其与“太”、“大”、“泰”的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殷树林、高伟(2018)超量程度副词“过”“过于”“太过”的形成及使用特点,《语文研究》第1期。

尹若男(2019)《程度副词“太”共时与历时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袁毓林(2008)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当代语言学》第2期。

云兴华(1994)“太A了”,《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张琪昀(2002)“太”、“很”考辨,《汉语学习》第4期。

张谊生(2000)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第1期。

张谊生(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学林出版社。

张谊生(2006)“太”的语义内涵和语用规约——兼论副词的语法义和语用义的区别与联系,《中国语言学报》第12期(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会编),51-56页,商务印书馆。

郑天刚(2005)“太P”短语和程度常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周小兵(1995)论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中国语文》第2期。

Heine, B., Claudi, U.& Hünnemeyer, F.(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rn, L.R.(2001) 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Standford: CSLI Publications.

作者简介

李宇凤,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句法语义、话语语用学。Email:yufenglicq@163.com。 lX5l/pwdErAEzfdAwdKblATS1OCt0Su8Rvs9hKQA1WmBPgS+pIljIqN5drxQyIp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