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间?这是个好问题。视频剪辑也叫非线编辑,简称非编。这里所说的“线”,就是时间线。剪辑影视片时,剪辑师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在与时间打交道。对于视频剪辑而言,“时间”是非常基础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
非常有趣的是,谁都知道时间,却很难说清楚。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变化和一切的运动事物皆在时间里。”
“时间不是运动,而是使运动成为可以计数的东西。”
“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并且是连续的。”
“前”和“后”是以“现在”为单位,来计数运动的多少。时间表达正负排列,其内涵是无尽永前,其外延是对一切事物过程和产生顺序的度量。“无尽”是指时间没有起始和终结;“永前”是指时间的增量永远是正数。想想在视频剪辑软件的时间线窗口中,时间线是不是总是向右侧延伸,而不会向左侧延伸?因为,时间的增量永远是正数,不管你预设的是以“01:00:00:00”为起点,还是以“00:00:00:00”为起点,结果都是一样的。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和物质三者分开解释。
“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指人为的划分,是对运动过程的分隔和切分。时间是思维对物质,是连续和不间断的。视频剪辑的内涵也是如此,就是将视频素材剪而辑之。“剪”就是截断视频素材原来的顺序和联系,从有序到无序;“辑”就是重新排列次第,建立起视频素材的先后顺序,从无序到有序。视频素材是物质的,但剪辑的依据和逻辑是思维的。
“时间”的比较标准的哲学定义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用影视剪辑术语来说,时间的持续性叫“时距”,就是剪辑时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那段时间;时间的顺序性叫“时序”,时序决定哪些片段在前面,哪些片段在后面。影视剪辑软件中的时间线还有一个别名,叫“sequence”,翻译过来就是“序列”。“序”是排列次第,“列”是形成一行。序列不仅体现了片段在时间线上的位置和顺序,也体现了片段在时间线上的持续时间,是时刻和时段在时间线上的集中体现。
那么问题来了:时间到底是一个时刻,还是一段过程,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你还没有答案,那就请把上面的文字再读几遍。
时间是物理学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其他物理量都可以通过工具或者实验的方法测量,只有时间无法被测量,日常使用的钟表之类的计时器,只能算是时间的同步器,它们测量的并非时间本身。原因在于,时间单位不是通过测量得来的,而是通过计算得出的。时间的国际标准单位为秒。一秒的最初定义是一天(指平太阳日)的1/(24: 60: 60)的时间。后来有了更科学的定义,即以艳-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为一秒。
因此,标识时间就变得非常困难,至少不像长度、质量、电流、温度等那么容易被测量。
那么,过去人们是怎样标识时间的呢?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当然也尝试过用它们来标识时间。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用于对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取象比类。这五种基本元素都曾被古人用来标识时间。
古代把铜的合金叫作“金”,包括青铜、黄铜和红铜。如果没有强调指的是黄金,古人说的“金”,指的就是铜。在特定的场合,“金”专指铜锣。所谓“鸣金收兵”,意思就是敲锣撤兵。古人也用敲锣的方式来报时,巡夜的更夫敲几声锣,就代表是几更天。一夜分为五更,每更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在人口众多的都市,锣声传播的距离太近,不能满足大范围报时的需求,人们就用撞钟来代替。现在很多城市仍然保留着古人报时的建筑——钟鼓楼。
作为报时工具的“木”,一般是指梆子。梆子是用木头或竹筒做成的一种响器,配合铜锣一起使用。更夫用敲梆子来报点,一个时辰分为五点,每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我们现在还保留着用“点”表示时间的习惯,只是其时间长度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点”等同于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在都市里,古人就通过击鼓来报时,钟鼓楼都建得比较高,可以让晨钟暮鼓传播得更加悠远。
可是,巡夜的更夫也好,钟鼓楼的执事也好,他们是从何知晓时间的呢?这就涉及另一种用“水”来计时的工具了。古人发明了一种用盛水的铜壶以滴漏的方式来计时的工具,叫作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盛满水的壶以滴漏的形式,把水漏到受水壶里,受水壶的水位就会不断升高,并带动浮标上升。受水壶的壶壁上带有刻箭,刻箭上标有刻度,浮标指示的刻度就是当下的时间。漏刻的优势是永不疲倦,可以不分昼夜地计时。我们常用“时光流逝”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其实就来源于漏刻计时。有了刻箭这把标尺,计时就更加精确了。
漏刻用水作为计时的载体,是有天然缺陷的。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会导致水结冰、蒸发,严重地制约了漏刻的使用。于是,使用“土”计时的方式就诞生了,也就是沙漏。沙漏又叫沙钟,其制作原理与漏刻计时大体相同,它是根据流沙从一个容器漏到另一个容器的过程来计量时间的。沙子既不会结冰,又不会蒸发,用沙子作载体比用水更具有优势。
寻常百姓家是用不起漏刻或者沙漏的。他们的时间观念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个是听声,另一个是看天,所谓鸡鸣五鼓或是日上三竿,就相当于人们日常作息的报时了。如果想要更精确一点的计时,古人就会用燃香法,也就是用“火”来计时。通常所说的“一炷香的工夫”,大约就是半个小时。
不管用金木水火土任何一种方式计时,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授时。也就是如何确定初始时间,以及如何矫正时间的误差。古人主要靠圭表和日暑来辅助和修正授时。圭表和日暑的计时原理,是通过测量太阳光下影子的长度或者角度来计时的。
测量正午时刻标杆影子长短的工具叫作圭表。这根标杆叫作“表”。“为人师表”“表率”中的“表”,本义指的就是这根标杆。圭表还包括一块南北方向平放着的带有刻度的平板,叫作“圭”,是用来测量表影长度的。“圭”是很古老的象形字,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金文中。圭上有刻度,表影最短的那条线是夏至,最长的那条线是冬至,两者之间按二十四节气等分。圭的材质一般是铜。前面已经说过,过去把铜称为金。所以,古训“一寸光阴一寸金”,正是来源于此。人们很早就已经懂得用长度来标识时间了。
圭表是二十四节气的计时工具,时间范围太过粗略,要想计时精确一些,就得用到日暑。日暑的底座是个倾斜的圆盘,中间插一根垂直于圆盘的时针。圆盘被平分为十二等份,并用十二地支分别标识出来,每一份对应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就是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再分八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一刻,也就是15分钟。时刻时刻,时是时,刻是刻,阳光下时针的影子落在哪里,就是几时几刻。可见,人们还会用角度来标识时间。
概括起来说,古代时间的标识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把不可度量的时间转化成可度量的长度,利用长度标尺的刻度来标识时间,比如圭表和漏刻;另一种是把不可测量的时间转化成可测量的角度,利用圆盘上的角度来标识时间,比如日暑。
受此启发,非线编辑软件也使用长度和角度来标记影视工作中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比如,软件的时间线窗口就是采用长度标尺来表示时间的。在时间线窗口中,播放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表示时刻,标尺上入点和出点间的距离表示时段,如图1-1所示。有些非线编辑软件中的时间标尺不止一条。比如在图1-1中, EC标尺表示胶片的长度,加号前面的数值代表胶片长度的英尺数,加号后面的数值代表格数或帧数,EC时间码直接用长度来标记时间;TC标尺上有时间码,用冒号将其分隔成四段数字,从左到右依次是小时、分钟、秒钟和帧数。
在非线编辑软件中,既然时间用长度来标识,那么就可以用角度去标识其他的属性,比如声音和画面的属性。用角度标识的声音属性叫声像,英文名称是“pan”,用于区分声源所在的方位。“声像调节”旋钮也叫“pan”,用于调节该路声源在空间中的分布。当往左调节旋钮时,相当于把该路声源放在听音的左边;当往右调节旋钮时,相当于把该路声源放在听音的右边。对于声音的空间效果来说,声像至关重要,它影响甚至决定了立体声以及环绕立体声声场的形成。
用角度标识的画面属性叫色相,英文名称是“hue”,表示画面的颜色偏好。色相表现为色轮上的不同角度,色轮角度改变,色相也随之改变。在图1-2中,通过右窗格中的矢量观测仪,可以查看左窗格中画面的颜色偏向。通过矢量观测仪可以观察到左窗格中画面的颜色分布不平衡,绿色的光斑明显偏向YL(黄色)和R(红色)之间,意味着左窗格中画面的色相偏向橘黄,女孩的肤色也是杏黄色。如果通过色彩校正,使画面的光斑偏向五点钟方向,使之介于CY(青色)和B(蓝色)之间,左窗格中画面的色相就会偏向冷白,女孩的肤色也会变得更白净一些。
图1-1 非线编辑软件时间线窗口中的时刻和时段
图1-2 通过矢量观测仪查看画面颜色偏向
如果你认为古人对于时间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粗略,那就错了,他们只是测量时间的工具不够先进。比如,佛经《僧祇律》中就有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夜有三十须臾。”由此幻化出“刹那”“一念间”“瞬间”“弹指间”“须臾”等一批表示时间的词汇。有没有觉得这些词很熟悉?像“念念不忘”“转念一想”“一念之间”等,这里面的“念”其实是时间单位。根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可以换算出,“一刹那”也就是“一念”,应该是0.018秒,“一瞬”为0.36秒。
大家都知道,我国标准民用交流电电压是220伏特,频率为50赫兹。而在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民用交流电电压则是110伏特,频率为60赫兹。因为各国领土面积不同,人口密度的差异比较大,考虑到输电的损耗,各国民用交流电所采用的电压也不尽相同。民用交流电电压从100伏特到240伏特,并不统一,有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电压都是不同的。民用交流电的频率可不像交流电的电压那么复杂,它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50赫兹,另一种是60赫兹。
交流电的频率与视频信号的传输方式关系密切。比如,我国标准民用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所以我国高清视频的格式标准为1080i50,也就是每秒钟传输50场视频信号。如果将一帧高清画面拆分成奇数行和偶数行,分两场交错进行传输,就是1080i视频格式。先传奇数行,后传偶数行,叫上场优先;先传偶数行,后传奇数行,叫下场优先。因为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所以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还是一帧完整的画面。用交错场的方式进行传输,好处是能节省一半的带宽。如果每场信号将一帧高清画面完整传输,这就是1080P视频格式。1080P 视频格式没有交错场,画面会更流畅,但视频传输占用的带宽,比1080i视频格式多了一倍。
那么,视频信号传输中的“场”会持续多长时间呢?如果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每秒钟周期性变化50次,这个“场”的持续时间就是0.02秒;如果交流电的频率是60赫兹,每秒钟周期性变化60次,这个“场”的持续时间就是0.016秒。“一刹那”或者“一念”的时间是0.018秒,刚好介于0.02秒与0.016秒之间。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场”就是“一刹那”或者“一念”。
“场”“念”“刹那”的持续时间过于短暂,人们可能无法准确地感知或者用语言表述清楚它们的变化,但“一瞬”的持续时间则会被准确地感知。人的视觉和听觉是两套相对独立的感知系统,人脑对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反馈会产生时差,这个时差就是瞬间级别的延迟。“一瞬”是0.36秒,比半秒钟略短。我们在给视频配唱词字幕时,原则上有声即有字,可是如果声音一结束,字幕立刻就消失,观众会觉得怪怪的。人们是先听到声音,然后再去看字幕,如果声音与字幕同时结束,字幕还没看完,就消失了,会给人一种“未卜先知”的怪诞感。因此,字幕应晚于声音结束,延迟半秒左右。这样,话音虽然结束了,但留下了瞬间的余味。
把字幕拖得太长也不好,要把气口留出来,以便接下一句。对于大段正常语速的对话或画外音解说,在双方没有发生争吵或者情绪比较激动的情况下,前一句话音结束后,剪辑师要先默念一二三,然后立即切入下一句话。切记,是默念一二三,而不是数三秒。数三秒的标准时长是1001、1002、1003,比默念一二三至少要长出“一瞬”的时间。如果数完三秒再切入下一句,就会有截气的感觉,原来的说话节奏也被打乱了,后语跟不上前言,剪辑就会显得拖沓冗长。如果切入下一句的间隙比默念一二三还短,就会有心忙的感觉,就像常说的“吃枪药了”一样。把对话或者画外音解说中的每一句话都这样剪,观众只会觉得人物说话比较快;如果隔两三句才切一下,未剪辑的声音和剪辑过的声音语速就会不一致,忽快忽慢,节奏混乱,那就是明显的剪辑错误了。当然,这里提供参考的是话语间隙的基准时长,剪辑师要以此为依据,再结合具体的场景、人物的性格和现场的氛围,微调话语间隙,形成恰如其分的剪辑节奏。
至于声音,哪怕时间上微小的延迟,都会对听感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为10毫秒,也就是“一刹那”或者“一念”,就会出现严重的“梳状滤波效应”,此时人们的听觉感受是一种“镶边”的效果。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增加到25毫秒左右,就会对声音的亲切感和丰满度产生重要影响,此时人们的听觉感受是音乐厅中的效果。如果声音反射声的延时增加到50毫秒,甚至超过80毫秒,就会出现回声的效果。80毫秒还不到“一瞬”的四分之一,但是足以让声音效果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于剪辑工作来说,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时间只精确到秒,是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时刻,还是时段,非线编辑软件都使用一种相同的表达方式,就是时间码。时间码既可以标识某个片段在序列中的位置,也就是时序;也可以标识某个片段在序列中的持续时间,也就是时距。时间码有多种表示形式。理论上,既然时间是绝对客观的,不因人的主观认识而改变,反映的是外界自然规律对人施加的绝对影响,那么时间就有通用性,不管是哪种形式标识的时间码,都可以相互转换。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电视和电影的应用场景不同,时间码自然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符号体系。影视剪辑最常用的时间码表达方式是 EC 码(edge code)和 TC 码(time code),如图1-1所示。EC码是电影工业的主流标准,它记录的是以英尺为单位的胶片长度。TC码是电视工业的主流标准,录制、编辑、播出等设备上的电子时钟与TC码之间可以非常轻松地转换。
EC 时间码是胶片时代电影工业的时间码,直接用胶片的长度来标识时间,一般采用“NNNN+NN”(edgecode 4 count)或者“NNNNN+NN”(edgecode 5 count)的形式表示。加号前面的N代表胶片的长度或者位置,单位是英尺;加号后面的N 代表格数,也就是帧数。电影胶片的规格是用胶片宽度来定义的。按胶片宽度的毫米数来分类,常见的电影胶片有六种,分别是8mm、8.75mm、16mm、35mm、65mm 和70mm。8mm胶片和8.75mm胶片因为没有记录声音的位置,早已被淘汰。65mm 胶片和70mm 胶片用来拍摄IMAX(Image Maximum)电影,但问世不久,数字电影机就出现了,它们有被数字电影取代的趋势。我国普遍使用16mm胶片和35mm胶片。其中,16mm胶片只用于彩色底片,不用于正片。现在发行的电影全部是35mm 胶片的彩色拷贝,供电影院放映。如果帧速率
为24帧/秒,那么16mm胶片一分钟的长度大约是36英尺
,而35mm胶片一分钟的长度大约是90英尺。随着胶片摄像机逐渐被数字摄像机取代,记录胶片长度的EC码便没有那么重要了,而TC码逐渐被电影工业接受,广为使用。
TC 时间码的编码规则是为视频信号中的每一帧都分配一组数字,用以标记帧所在的位置或者画面持续的时间。TC 时间码的基本格式是用半角冒号或者分号两两分隔的八位数字,其基本格式为“HH:MM:SS:FF”,从左到右依次表示小时、分钟、秒钟和帧数。“HH”代表小时数。由于大多数非编软件默认 TC 时间码起始值为01:00:00:00,所以当 HH 的位置为“01”时,不代表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的时间,“02”才表示超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过这些非编软件都支持修改TC时间码的默认值,将其初始时间修改成00:00:00:00后,当 HH 位置为“01”时,就表示超过了一个小时的时间。“MM”代表分钟数,“SS”代表秒钟数,两者取值范围都是00—59,与生活中的时钟指示范围一样。“FF”代表帧数,取值从00开始,最大值取决于帧速率。
电影转成的数字视频文件的帧速率通常是24帧 /秒,它的TC时间码FF段的取值范围是00—23。我国高清电视信号格式标准是1920: 1080/50i,其所占用制作资源的码率与1920: 1080/25P完全相同,意味着帧速率也是25帧/秒,它的TC时间码FF段的取值范围就是00—24。除此以外,常见视频编码的帧速率还有23.98、29.97、50、59.94、60、120等,对应的TC时间码FF段每秒的初值都是从00开始,最大取值存在23、29、49、59、119等几种情况。帧速率不是整数的,还会涉及丢帧的问题,即丢帧的那一秒帧数要减去一帧。
有的TC时间码的格式是用半角分号分隔,其形式为“HH:MM:SS;FF”,或者是“HH;MM;SS;FF”,表示该时间码的这一秒是掉帧的。至于小时、分钟、秒钟和帧数是全部用半角分号分隔,还是只有帧数前面用半角分号分隔,其余用半角冒号分隔,完全取决于软件设计的规范。比如,Adobe After Effects 的掉帧时间码全部用半角分号分隔,而Apple Final Cut Pro的掉帧时间码就只有帧数前面用半角分号分隔。不管用哪种表示方式,掉帧的那一秒都要比非掉帧的最大帧数少一帧。
还有一种 TC 时间码采用“HH:MM:SS,mmm”或者“H:MM:SS.mm”的格式,秒数后面既不是冒号,也不是分号,而是半角逗号或句号。半角逗号或句号后面是“mmm”或“mm”,都代表毫秒数,只是“mm”换算成毫秒时,数字后面要加个“0”。比如00:01:22,980和00:04:07.76,前者表示1分22秒980毫秒,后者表示4分7秒760毫秒。在非线编辑软件中,很少使用这类时间码,因为它们不能精确到帧数,剪辑时毫秒数也没有现实意义。这种格式的时间码主要应用于外挂字幕文件,因为字幕只与人物对白、独白、解说词等话音的起始和结束位置有关系,与画面内容没关系,与帧速率更是毫无瓜葛。由于外挂字幕对应的视频文件通常采用Long GOP
帧间压缩的编码方式,在视频解码没有完成之前,并不是每帧都能对应上画面,字幕也无法精确地对应上帧数。字幕要与声音严格地同步。声音既没有帧,也没有场,为了避免出现声音与字幕不对位的情况,就采用无须换算的自然时间表达方式,而且要精确到毫秒。
多数非线编辑软件都支持时间码快捷输入。在对时间线上的编辑点进行数字修剪或者移动播放头时,使用快捷方式输入时间码是非常方便和高效的。以帧速率25FPS的视频剪辑为例,如果想让编辑点向右侧移动3秒钟,就输入“+75”;如果想让编辑点向左侧移动3秒钟,就输入“-75”。“+”和“-”代表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移动,“-”是向左移动。在有的非线编辑软件中,向右修剪时可以不用输入“+”,但向左修剪时则必须输入“-”。我们也可以用快捷方式,直接输入“+300”,就能让编辑点向右侧移动3秒钟;同样,输入“-300”,会让编辑点向左侧移动3秒钟。当输入的数字超过两位数时,十万位和万位的数字为分钟,千位和百位的数字为秒钟,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为帧数,然后根据帧速率和时分秒进位规则,就能换算出正确的时间码。
我们还可以用更加快捷的方式,直接输入“+3.”,就可以让编辑点向右侧移动3秒钟;同样,输入“-3.”,则可以让编辑点向左侧移动3秒钟。如果想让编辑点向右侧移动3分钟,我们就直接输入“+3..”;同样,我们输入“-3..”,就能让编辑点向左侧移动3分钟。每增加一个半角句点,时间量就增加一个层级。在使用快捷方式输入时间码时,只需输入引号内的数字和符号,无须输入引号本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和符号必须是半角字符,输入前要将输入法切换成英文半角状态。另外,这些数字和符号只能从计算机键盘的小键盘区域输入,不能通过大键盘区域的数字和符号键输入,因为大键盘区域的数字和符号键默认会被分配给剪辑操作的快捷键,键帽上的数字和符号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含义和作用,这也是剪辑师喜欢使用全尺寸键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