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今日马堡大学图书馆

魏格纳是德国一位杰出的气象学家。1880年出生于柏林,1905年在柏林洪堡大学获得了天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但他对地质学和气象学更有兴趣,所以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放弃了天文学方面的发展,专攻气象学方面的研究。作为当时一个年轻且有才华和抱负的科学工作者,他在毕业后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已经在气象学的研究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并被马堡大学聘用,很快成为马堡大学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年轻教师。1911年,他编写了一本《大气热动力学》教科书,成为当时德国大学通用的气象学教材。在1914年和1915年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两次负伤。战后又回到马堡大学任教。1924年以后,他受聘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大学教授职位。1930年11月初在格陵兰的考察途中魏格纳不幸遇难。

格拉茨大学校园。

魏格纳在他一生中除了在大气动力学方面做出一些贡献以外,在地质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概括地说,他在地质学中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他最早提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而非火山爆发形成。当时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于火山爆发而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之后,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月球表面的环形山绝大多数是由于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而非火山口。

另一个,也可以说是魏格纳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在科学史上,可以说,一些真正的具有革命性的科学理论提出以后往往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魏格纳在其《海陆的起源》中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这种情况,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接受。

执行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第十次航天任务的阿波罗16号飞船从轨道上捕获的月球背面的陨石坑。

月球上直径约82千米的第谷陨石坑及其中央山峰。

“大陆漂移学说”是现代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的科学理论,是指导人类认识地球自然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只限于陆地的范畴,在当时的地质学界盛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即地球从形成以来,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一直保持恒定(后人称其为“固定论”)。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宣扬的是完全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即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在地质历史中不是恒定不变的(后人称其为“活动论”)。

魏格纳首先从地图上大西洋两边南美洲和非洲之间海岸线的相似性中产生了“大陆漂移”的灵感,或者用他的话来说是“大陆错位”。

魏格纳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大西洋两边海岸线的相似性,并产生“大陆错位”想法的人。早在16世纪末,一位荷兰的学者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想象可能是地震或大洪水冲开了大西洋两边的大陆。

人类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代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其共同的特征是把陆地高山上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作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证据。古希腊的色诺芬尼(Xenophánes,前570—前480或前470,或前565—前473)在远离海的山上发现了贝壳化石,提出化石是海生动物被大水夹带泥沙一起冲到陆地上堆积而形成的,进而提出海陆变迁的思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不是永恒的”,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发生的。中国晋代葛洪(283—363)所著的《神仙传》则载有“东海三为桑田”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海陆变迁有了初步的认识。

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海洋。造成这种沧海变桑田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或海平面的升降。

喜马拉雅山鸟瞰

鹦鹉螺生活在海洋中。

鹦鹉螺化石

三叶虫生活在寒武纪初期至二叠纪末的海洋中。

三叶虫化石

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地图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于海洋和陆地起源的认识。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米利都派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绘制了最早的世界地图。这张图迅速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此之后,欧多克斯(Eudoxus)、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等著名地图学家对地图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托勒密的世界地图已经采用了经纬线。

1492—1502年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8年英国航海家们勘察过大西洋海岸线,1524年之后,法国探险者测绘了加拿大的大西洋沿岸地图。16世纪世界地图开始出版,大陆东西海岸拟合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1519—1521年麦哲伦环球航行验证了世界轮廓图。

托勒密(Ptolééme,90—168)

1620年,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海岸同非洲西海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他认为这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1658年,法国R.P.F.普拉塞认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连而后来分离开了。

培根1618年时的肖像画

1650年出版的世界地图,显示出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吻合性。

19世纪中叶,一位意大利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是大洪水冲开了大西洋两边的大陆。很显然,这个观点或多或少地受到《圣经》的影响,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

对魏格纳来讲,自从产生了这么一个想法以后,这个观点就从来没有从他的脑海中消失过。1911年,魏格纳在马堡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了一篇奥地利学者苏斯(E. Suess)1885年有关冈瓦纳大陆(Gondwanal-and)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面提及了当时被大西洋和印度洋所分割的几个大陆上(如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等),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动物与植物的化石和相似的地层沉积序列,并认为这些大陆曾经通过陆桥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大陆,并用印度的一个地名--Gondwana命名了这个大陆,但现在联结这些大陆的陆桥都已经下沉到海底去了。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画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的作品《大洪水》,绘于焚蒂冈的西斯廷教堂。

米开朗基罗肖像

《诺亚方舟》(1846),美国画家爱德华·希克斯(Edward Hicks, 1780—1849)的作品,现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

1801年,洪堡及其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19世纪中期,法国地理学家斯奈德-佩利格里尼(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02—1885)根据欧洲和北美洲的煤层中植物化石的雷同,绘制出石炭纪古地理图,表明在煤层形成时期,欧洲和北美洲连接为统一的大陆,后来才分离开。20世纪初期,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h Taylor,1880—1963)和贝 克(George Ferdinand Becker,1847—1919)在研究世界山脉的分布时,几乎同时得出大陆位移的结论。但这些都处于定性的描述阶段。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固定论一直占统治地位。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

出于气象工作者对现代全球气候带分布控制因素的本能认识,魏格纳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中列举的一些反映古气候信息的沉积物的分布位置与现代全球气候带分布模式不符。如在这些大陆上普遍分布有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冰川沉积,而这些大陆现在大多处于靠近赤道的中低纬度附近。

魏格纳对传统固定论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从此,他开始搜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种古生物化石、沉积和地层的资料,并进行古气候的分析,从中得出了对大陆漂移的认识。

魏格纳在书房中

1912年的1月,魏格纳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首先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观点。由于学术报告会影响范围有限,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多大关注。1914—1915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次负伤住院,使他有时间将“大陆漂移学说”的思想和证据进行系统的汇总并整理成文,并于1915年正式出版。这就是他的《海陆的起源》。1924年由斯克尔(J. G. A. Skerl)翻译的《海陆的起源》第三版英译本面世,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观点才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魏格纳对大陆漂移动力机制解释上的瑕疵,使他的学说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在他去世后就逐渐被人淡忘。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古地磁测试技术的提高,人们能够从岩石中测定出岩石形成时地球磁场的一些磁性信息——岩石的剩余磁性,如磁倾角和磁倾向等,并且可以利用这些磁性信息推算古地理纬度和古地磁极的位置。

通过研究,人们首先发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岩层的剩余磁性所反映的古地理纬度与这些岩层现今所处的地理纬度并不一致。依据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岩层剩余磁性恢复出来的地球磁场磁极位置不但与今天的磁极位置不重叠,而且彼此也不重叠。

当时的科学家们就发现如果是从“固定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必然有两种可能:要么我们生活居住的地球曾经有过许多的磁极,要么地球的磁极在地质历史中发生过大规模的迁移。前一种解释显然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依据世界各地同一时期形成的岩石剩余磁性恢复的古磁极位置应该一致。但是,当科学家把依据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大陆上不同时期形成岩石剩余磁性计算出的古磁极位置分别依时间顺序用曲线连在一起对比时发现,两个大陆的极移曲线并不重合。这时,科学家们突然明白了,不是磁极在迁移,而是两个大陆之间发生了相对的位移!这使得人们重新想起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与此大体同时,人们对海洋区域的地质地貌特征也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家们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声呐技术绘制出了全球的海底地貌。在浩瀚的深海大洋中,有绵延数千千米的山脉——大洋中脊或称中央海岭,也有岛弧海沟,还有像夏威夷群岛那样的火山岛链。在大洋海底,并不像人们以前想象的那样是大片的海底平原。航磁测量所发现的大洋中脊两侧平行排列的条带状地磁场异常现象则使得科学家意识到这可能是海底沿大洋中脊扩张和地球磁场倒转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被深海沉积物的年龄分布模式所证实:在大洋中脊附近只有最年轻的沉积,大洋的边缘含有最老的沉积物。

根据大量探测绘制的全球洋底地形图,黑色的部分是大洋中脊。

1960—1962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赫斯和迪茨前有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该学说对许多海底地形、地质和地球物理的特征都能做出很好的解释,特别是它提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即大洋壳不是固定和永恒不变的,而是经历着“新陈代谢”的过程。

当人们发现海底最老的沉积物都不老于侏罗纪以前,即2亿年前的时候,也着实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原来认为非常古老的海洋,其海底竟是这样的年轻!这也使得科学家相信,海底在不断地扩张更新。依据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和时限,科学家精确地计算出了2亿年以来海底扩张的速率为1~10厘米/年,并被现代的卫星观测结果所证实。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地球物理学家们通过地震波技术的应用,已经知道了地球的内部具有地核、地幔、地壳、软流圈、岩石圈等这样的一些圈层结构。

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拼接(据布拉德,1965)

1965年,英国地质学家布拉德(E. C. Bullard,1907—1980)等人借助计算机计算,发现无论用1000米还是2000米等深线拟合大陆边缘,结果差别不大。这进一步证实了魏格纳的泛大陆概念。

从对海底扩张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认识中,科学家们赋予了“大陆漂移学说”新的内涵——板块构造运动,并为“大陆漂移学说”找到了新的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机制:

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漂浮”在软流圈之上的6个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以大洋中脊和岛弧海沟为边界。在热对流的驱动下,地幔物质在大洋中脊附近上涌,使海底向两边不断扩张,驱动漂浮在软流圈上的岩石圈板块发生移动,使各个大陆之间发生相对的水平运动。在岛弧海沟附近,两个板块之间发生碰撞作用,大洋型地壳俯冲到了大陆型地壳之下,被不断消减。

(孙元林,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 教授)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摩根、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雄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板块内部是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地带。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活动,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在漂移的过程中板块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联结,或平移相错。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岩石圈板块划分(据勒皮雄,1968)

岩石圈板块划分(据勒皮雄,1968)

1968年勒皮雄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6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5个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

经历了长达60年的坎坷历程,发端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极大地推动了传统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开创了创新地质学的时期。 KequzbjwZ241z+oNQDT4PggpnN7Sug2DxWwjSOu+iXdzcAjeBlhvOGz0RFg1cvi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