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讲
海德格尔(二):人,被抛入世界的存在者

上一讲我们说到,海德格尔是要用“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去描绘人实际的生存状态,特别是要去关注那些被以前的哲学家忽略了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重新揭示这些被传统哲学遗忘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也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去揭示存在本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最容易被哲学家遗忘的就是人最日常的生存状态。他用了好几个非常生动的词,来描绘人的这种生存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那我们是怎么进入这个世界的呢?显然是被父母生下来的嘛。可是,我们会不会被生出来、在什么时候被生出来,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的父母是谁,被生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国家,也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就是以这种非常被动的状态进入世界的,而这些我们不能选择的时间、地点、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每一个人的生命又有着重要的意义。海德格尔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词,说我们是“被抛进世界的”。不管是海德格尔挑的这个德文词werfen,还是中文译者选的这个“抛”字,都传神之极!它既传达了一种被动的无奈感,但又不像“扔”那样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被抛进世界,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勉为其难”的起点,我们不得不进入生存。

人被抛入世界之后,不可能仅凭自己独立地活下去,总是和其他人共同生存,也就总是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我们小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很多大学生选专业,是因为父母或者老师的希望;毕业工作以后,看到别人买LV,自己也想买;当了爹妈,看到别人的孩子上奥数,自己也要给孩子报名;出去旅游,别人拍照打卡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定要去留下脚步和照片的地方。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别人的影响。而且,我们还经常说不出影响我的这个“别人”具体是谁,肯定不只是自己的父母、身边的一两个朋友同事,我们周围还有数量巨大的图书、广告、自媒体等,这些东西都在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们。所有这些人和东西,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们罩在里面。我们完全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海德格尔把这种生存状态叫作“常人”(das Mann),也就是平常的、日常的人,生活在平均状态里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所以海德格尔没有用通常指称“人”的阳性冠词der(相当于“他”),而是用了一个中性的、指称物的冠词das(相当于“它”)。我们被抛入世界之后,大多数时候就是过着“常人”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经过思考,“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的状态。

这种缺乏反思、忘记自我的“常人”状态,就是海德格尔说的“沉沦”(verfallen)状态。我们有很多种陷入沉沦的方式,前面说的遵循“常人”的平均状态只是其中一种;其实很多时候一味追求所谓的“个性”和“新奇”,“常人”都做的事我偏不做,“常人”不做的事我偏要做,这也是一种“沉沦”,是沉沦在了被“个性”和“新奇”罩在网里的状态。处于沉沦状态之中的特点就是,我们屈从于某种现成的概念、学说、信条,屈从于某种现成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没有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判断。

在讨论“沉沦”时,海德格尔说到了两件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小事,特别能显示他对生存体验的独到洞察。这两件小事是“闲谈”和“好奇”,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在海德格尔看来,“闲谈”和“好奇”分别对应着“交谈”和“观看”这两种人类活动,是“交谈”和“观看”在沉沦状态下的表现。“交谈”本来应该是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不管是为了共同完成一件工作,还是为了分享思想和情感;而“观看”原本是人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就像我们说的现象学的观看那样。交谈和观看,原本应该是为了彰显人的存在。但是处于“沉沦”状态的人们,大多数时候进行的都是浮皮潦草的“闲谈”,有点类似我们说的“扯淡”。“闲谈”或者“扯淡”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进入大脑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资,又被说了出去。而“好奇”,海德格尔确实是用了一个中性含义的德文词Neugier,但是给它赋予了更多的贬义,所以我觉得翻译成“猎奇”可能更好一点。在沉沦状态下,人们带着好奇心或者猎奇心,而不是严肃的态度,去观看最热点的新闻、最劲爆的八卦,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注意力不断转换,为“闲谈”捕捉素材。闲谈的人多了,这些谈资反而具有了某种权威性,主导了公众意见,人们不需要真正懂得一个东西,就可以根据这些大众化的意见侃侃而谈,随意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无须为这些闲谈负责。我们可别忘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1927年出版的,但是他描绘的这种带着好奇心的闲谈,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今天在做的事情吗?在海德格尔看来,好奇和闲谈,没有展示更多的人类存在,而是封闭了人的真实存在。在闲谈中,我们越是觉得自己懂得了这个东西,我们就越是加深了对自己的封闭,让自己生活在漂浮的、无根的状态之中;也就是加深了我们的沉沦。

从一个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生活在“沉沦”的状态,既无可选择,又无可厚非。我们总要使用某种语言,总要和周围人进行交流,总要遵守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跟周围人保持步调的基本一致。我们整天的操劳就是沉沦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活着,总是在关心世界上和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总是去操心和照料着周围的人和事情。“沉沦”就是人最日常、最基本的生存状态。海德格尔也特别强调,“沉沦”这个词本身并不一定带有很强的贬义,跟“堕落”“道德败坏”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它描述的只不过是“常人”一种深深的不自知的状态,他们甚至是带着安定的情绪,自以为过着真实、完满的生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沉沦”的状态,又是非常危险的。它的危险在于,让我们的“自我”消散在世界当中,遗忘了“我自己”这个独特的个体,遗忘了“我自己的人生”。我听到很多学生和朋友抱怨,生活没有意义,因为他们从小为了父母而生活、为了考出好成绩而生活;好不容易学习完了开始工作了,又要为了挣钱而生活、为了孩子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怎样的生活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怎样才是“为了自己而生活”。想要摆脱“沉沦”的状态首先就要对自己问出这些问题。说到这里,我们在“前传”里反复提到的“虚无主义”就又浮出水面了。“沉沦”就是一种带有很强虚无主义味道的状态。

和“沉沦”相反的生存状态叫作“本真”(Eingentlichkeit),就是活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想要达到本真状态,却非常困难。因为沉沦才是生活的常态,拥有巨大的惯性,像漩涡一样很容易把我们裹挟而去。即便是突然有一个时刻,你意识到了自己过的只是“常人”的生活,开始扪心自问,想要做出改变。但是下一刻,你可能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回到那种沉沦的状态,或许只是因为那样更容易,或许只是因为被各种因素掣肘不得不那样。偶尔的灵光乍现还是远远不够的。下一讲,我们会谈到死亡,这是比这种“灵光一现”更能给人当头棒喝的东西,特别是直面自己终有一死的事实。它更能够迫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沉沦状态,甚至能够帮助我们超越沉沦状态。

到这里,我们差不多说完了海德格尔对人们日常生存状态的描述。这里的三个关键词是被抛、常人和沉沦。我们每个人,都是以被抛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以被抛的方式陷入常人组成的大网,也以被抛的方式沉沦在日常的闲谈和操劳里。

海德格尔讨论的这些概念,都是传统哲学里见不到的东西,同时又特别能够彰显人独特的存在方式。你是不是感觉这些概念每一个都不陌生,甚至都说到了你的心坎里;但是如果没有人跟你说,你也无法到达海德格尔的这种深刻和透彻。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你就把握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精髓,也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从现象学这个母体里面脱胎而出的。海德格尔观察的方式是现象学式的,是要“回到事情本身”;而他观察的对象,绝不是现象学关心的意识结构、对象的本质这些东西,而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存”。存在主义”就是因为深深扎根在人的生存里面,很快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这一讲的最后,我想引用海德格尔在讨论“好奇”时说的一句话,他说好奇的特点是“不逗留在操劳所及的周围世界之中,涣散在新的可能性之中……好奇无处不在而又无处所在……此在在这种方式中不断被连根拔起”。在充满好奇中,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转变,没有认真思考就立刻奔向了新的东西,从来不会逗留,这样的状态让我们的生活消散在一片空虚之中,失去了根基,加深着我们的沉沦。沉下心来,细致地观察,仔细地思考,我们才有希望摆脱沉沦,回归本真。

我想请你谈谈你对海德格尔所说的这种“沉沦”状态的看法,你觉得他是在危言耸听,还是深刻地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忽略的生存面相?

参考书目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精选留言
【大米公司老板】2021年8月14日

人们的日常生活大致就是das Man的生活。一切差异都被铲平,人人都生活在平均状态之中(海德格尔的意思是,此在淹没在他人之中,他人拿走了此在的存在)。海德格尔在这里指出,在日常世界里,此在不是他自己,而是das Man(芸芸众生)。此在并不作为自己本身存在,而是消散在芸芸众生之中,沉沦于种种事物之中。所以,关于沉沦,现在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打卡。

打卡,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错失恐惧症”,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没有做常人该做的事,可恰恰是常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才导致了我们的沉沦。

打卡的人应该要想一想,我真的需要去那个地方吗?那个地方真的对我重要吗?我到底需要什么?

只有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才能知道自己真的要什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是本真生存!

【元英】2021年8月14日

海老师句句戳心,大多数人都是一种“仨饱俩倒,扯淡夸谈”的一天,一种无聊在代际传递,直面本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坚定,所谓:

人云亦云夸夸其谈,日日沉沦

注意涣散时时迁跃,好奇泛滥

内观自省扪心自问,何为自在

爱之所爱温良坚定,浅尝本真

【皎皎】2021年8月14日

想要摆脱“沉沦”的状态首先就要对自己问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怎样才是“为了我自己而生活”。我是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来哲学这里转悠的,但是哲学也让我问自己。这样问自己真的能找到答案吗?不能吧?

因为“自己”的答案来自往昔的经验,而制造这些困惑的也是同样的经验,怎么能期待由这些经验塑造出的思维方式解答它自己的困惑呢?

【刘玮回复】

非常好的问题!这个时候可能需要一些“现象学”的方法。如果可以尽可能如实地分析自己往昔的经验,如实地观察自己当下的处境,并且乐于通过阅读自己和阅读前人进行思考,我们就算得不出确定无疑的答案,至少也走在寻找甚至接近答案的路上。存在主义哲学给不出“我”该如何选择下一个行动的直接回答(因为存在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关注个体的哲学,而个体的选择也是个体性的),只能迫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吴惠敏】2021年8月14日

我被抛到这个世界,我是个普通人,我沉沦着。听完这节课程,忽然有种强烈的不安感,原来我是这么活着。如果没有人告诉我,如果没有人提醒我,我就这么舒适地沉沦着,这不香嘛?为何会有人发现我们沉沦着生活,为何会有人发现要有本真的生活,这是来自人类思考的本能,还是来自一种设计的思考模式,甚或来自高智力大脑的随机想法的连接?还有,对人类对生活如此这般的思考,是发生在某个人偶然的洞察,还是来自整个体系生长的自然结果呢?我比较困惑,为啥会有人想到这些,会想出这些,这样的思考模式,可学习和训练而得到吗?

【刘玮回复】

很漂亮的一串问题!我不敢说自己能令人满意地回答它们,简单说说我的看法。对人生的反思和拷问不是某个哲人的妙手偶得(人类总是在思考能不能过不同的生活?能不能活得更好一些?而这些问题似乎不是其他动物考虑的),是人这种动物一定会做的事情,也是推动人类生活发生变化的动力,也是哲学之所以能产生的根源。至于是海德格尔还是某个其他人得出了某个具体的结论,说出了某个具体的金句,当然是有偶然性的。当我们听到苏格拉底说“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和听到海德格尔说“我们生活在沉沦状态”感受到的触动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斜阳】2021年8月14日

“聊闲篇儿一个顶俩,正事儿一言不发”。

“别人说啥都抬杠,或别人说啥都迎合”。

“不停尝试新工作新爱好,但心无所住”。

“每天沉迷在大量重复而琐碎的事情中,日子过得很快”。

这些都是人活在现象中,迷失自己的表现。

我有一阵子工作在某大型996的环境中,身边时不时总有那么一个人突然就闪电离职了,而且目光很坚定。我“采访”过一次,原来他们开始对自己发问了:“我每天像机器一样,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觉醒永远来自向内追问,也是摆脱沉沦的开始。

所谓沉沦,我的理解就是一种只有“事情”,而没有“本身”的漫游状态,一切行为的原生推动力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个体是被环境完全支配和定义着的,没有显现出内在动力。如果我们把事情本身描绘成高低两种能量状态,那么以猎奇和闲谈为代表的沉沦,就是自我的低能量态,那么相应的,“交谈”和“观看”就是自我的高能量态。

【Leo杭】2021年8月14日

毫无疑问,海德格尔真的是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面貌。正如老师所说,我真的感觉每个词都说进了我的心坎里,都让我产生一种深深的共鸣。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出身等许多因素,完全被抛入了这个社会。但又从一开始,就在身上打下了许多无法抹除的烙印。有些烙印或许会由于我们后天的努力和经历而有所改变,有些则会陪伴我们一生并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受到身边人和环境的影响。我们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孝顺父母、养育子女,一切都有条不紊波澜不惊。每一个“常人”都过着本质上极其相似的“沉沦”生活。这种生活普遍而不自知,我们都带着安定的情绪过着自以为圆满的生活。

但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还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吗?我们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上平稳运行的链条上的一环,工作中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恋爱、结婚、生子、抚养,等老去后再帮着子女抚养下一代,这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这是我们的人生,但又真的是我们自己独特的人生吗?“我”之所以为“我”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让我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在《锵锵行天下》节目中看到的一位嘉宾。窦文涛他们在西北的火星营地访谈了营地的创始人。她认为,父母生下自己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自己生下了儿子也同样完成了任务。她离开家庭,凭借着自己的喜好创立了火星营地,长年居住在这里维持营地的日常运营。这是她向往的、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定义这种选择呢?是对于儿子和家庭的不负责任,还是摆脱沉沦,找到本真,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学无止境】2021年8月14日

我感觉海德格尔的“沉沦说”多少有点危言耸听的意味。那么人为什么都有“沉沦”的倾向呢?主要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所谓的“沉沦”不过是人类大脑低能耗模式的外在体现,是的,闲谈和猎奇就是大众社交的主流模式,有几个人在交流时动辄就谈直击灵魂的严肃问题啊,在人类一万多年的文明史中,所有的重大进步都是靠极少数精英推动的,可以说99%的人都在“沉沦”中度过一生,这就是我们这个物种、这个文明的演化模式,因此,不用过度畏惧“沉沦”,天塌不下来。

不过,海德格尔能够提出“沉沦”说,让大众看清现实的确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他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项,让人们意识到可以选择不再“沉沦”。我觉得能来听这门课的人大概率都是会这样选择的人,这么选择的人也必定知道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因为非此即彼的选择必有代价,但他们认为这样做值得,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选择“本真”,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刘玮回复】

你说的很好,海德格尔确实认为“沉沦”是生活的常态,他也强调这个词本身不是褒贬的价值判断,而是现象学式的描述(不过总是不免让人感到贬义),能够认识到这种沉沦并且做出哪怕是一些思考和改变,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Vector】2021年8月14日

上一讲是关于“此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者”的“存在”是与“此在”相关的。本讲说的就是不同“此在”之间的关系了,一种常态就是“沉沦”。

“此在”被“抛入”这个世界后,随机获得了一个初始值。在这个初始值上,与别的“此在”有诸多的自然关联,这种关联不需反思,自然融入。比如有钱人家的孩子的成长和穷人家孩子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认为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事。这种状态就是“沉沦”,习惯于太多的理所当然。这种状态有些像“上手事物”。

“沉沦”本身没有问题。前提是如果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永远不知道富人是怎么样的,富人家的孩子也不会经历家庭惨变。一切都岁月静好。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山洞中的面壁者,“此在”之间保持一种“沉沦”关系,直到一个“此在”发现了这种“沉沦”的不自然,于是“沉沦”被打破,被反思。成为一个类似“在手事物”,被对象化。然而做到这样很困难,因为生活必须继续,“沉沦”就是生活本身。

《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借助药丸的力量,看清了“沉沦”的真相。佛陀运用超人的智慧看清世界的虚无。我等凡夫俗子,在世界无奈“沉沦”,只能期待在精神世界能超脱吧。

【刘玮回复】

谢谢你的分享!与柏拉图洞穴和《黑客帝国》的比较都很贴切!

【跳蚤】2021年8月14日

我该如何才能更好理解并感受到沉沦这种状态?

尼奥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吃下红色的药丸,回归真实的世界;要么吃下蓝色的药丸,回归母体。电影《黑客帝国》中,墨菲斯给了尼奥一个远离“沉沦”的机会,尼奥也做出了不负众望的选择。在吃下红色药丸之前,尼奥所处的是“常人”世界,吃下红色药丸后,再回归母体,他就已经远离了“沉沦”。

我们不喜欢小孩子写作文流水账。例如:“起床后吃了早饭然后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然后上下午课,放学后回家做作业,然后吃晚饭,吃完晚饭睡觉,做个美梦……”这样的作文总会令家长恼火,但如果我们允许孩子这样记录生活,或许就能从一篇篇日记中清楚地感觉到我们如何沉沦于这个世界。我们讨厌小孩子这样如实客观地描述生活,或许是因为,我们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沉沦的这个现实。

但沉沦并非一种错误,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必对生活在沉沦世界里的人敬而远之,也不必要求自己或每个人都生活在本真的状态里。接纳自己的真实状态,才有机会让我们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这听上去不错,但又有多少人愿意选择清醒呢?即便讨厌闲谈跟好奇,为了和周围人步调一致,我们也不得不令自己沉沦在常人的世界里。

或许此刻,我们也正面临着和尼奥当初一样的选择:吃下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刘玮回复】

第二遍看你的留言时,被小孩子流水账的寓言感动了!

【杨晔】2021年8月14日

海德格尔所说的这种“沉沦”状态,我觉得没什么危言耸听的,人类沉沦或是本真,不还是风风雨雨几十万年,发展出了恢宏的文明。但是去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略的生存面相,可以让自己活得更从容一点,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描绘了日本一代人的“丧”,那是整个社会的“沉沦”。我在暑假里自驾川藏线,一路上看到一些徒步去拉萨的驴友,推个小车,上面挂着去拉萨的标语,但是显得那么违和,似乎是在挣扎着脱离“沉沦”,也许这是那种“别人不做什么我偏要做”的“沉沦”,以为走一趟拉萨就能摆脱平庸,也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偷懒,只是人云亦云的跟风而已。

所以海德格尔才会说“沉沦”是我们生存的常态,我们无处可逃。学习了存在主义哲学,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多学多反思,认清“沉沦”和“本真”,也许,在无处可逃处还能找到出路。

【陈C】2021年8月15日

海德格尔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源自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态度。他指出人总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深深陷入“沉沦”的状态,过着自以为充实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中,区别“沉沦”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考。无论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还是一时兴起“反潮流”地追求某种“诗和远方”,都只是“沉沦”的不同形式,因为说到底,这两种活法都是从社会中对生存方式的“主流”看法出发,或盲从或逃离,却没有真正想过“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对某人“叛逆”生活的围观和议论,也不过是不经思考,便依照“主流”的思路去做评判。

要想对人的存在状态做一个根本性的思考,只能从人生整体的维度出发。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只有阅历丰富的长者,才有资格去说,自己能够摆脱“沉沦”,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尽管年轻人阅历浅,很难对人生做出什么像样的规划,但至少不论老少,只要具备理性,我们都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做出“我想活成什么样,因此我应该做什么”的判断。更何况人对自身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本身就是会变的,想要摆脱“沉沦”,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深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就行了,而是要不断去思考,必要时果断改变自己的追求,并相应调整生存的状态。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只要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按部就班也没关系;如果只是盲目地逃离,“诗和远方”也不过只是另一种“苟且”;哪怕是闲谈与好奇,只要能从中获得启发,并及时“撤回”到自己的生活里,就也不能说是彻底的“沉沦”。只不过,我们能看到每个人具体的生活方式,却看不到这种生活背后的想法,因而是否“沉沦”,也许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外人却不一定看得出来;又或者“沉沦”与否,本身也具备一定的相对性,也存在着某种“当前主流”的看法。

【Amy Chang】2021年8月16日

海德格尔说的“常人”“沉沦”的概念,完全说进了我的心坎里!我也认同他用来形容我们人的状态的这些词汇描述,因为我也曾经陷在这样的状态里面。

虽然上大学的志愿选择是我自己填的,爸妈开明未曾干涉,但是出了社会后,我却不自觉被社会的价值观给框住了,像是工作不要轻易换,才不会被贴上烂草莓的标签,30岁前要结婚生子才算圆满而非败犬……

我想不只我一个人被这些框架局限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或仍在这样的状态存活。

但是,生命里总会有些事件或人物出现,用来点醒自己。差别在于,有的人看到了会把握,有的人却是视而不见,而我认为,关键影响的点便是,我是否愿意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愿意倾听的人,愿意面对现实的日常,接纳生活可能出现的不美好,进一步开始思考,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喜欢做什么事。

视而不见的人,习惯以逃避替代面对,这样子生活比较快乐,不能说他们不好不对,只是装睡的人叫不醒,他的选择我尊重。

尽管生活有高峰和低谷,当你选择认真过好日子,生命终究会回报你属于你的美好。这是我所相信的。

【张翔】2021年8月23日

美剧《西部世界》(第一季)描述了一个人类企业建造了一个机器人世界,供人类玩乐。每天早上钢琴声一响,德洛丽丝们就苏醒过来,按照人们设计好的故事线生活,他们以为自己与游客是一样的人,每天过着自己的生活,追求着幸福。他们似乎每天也在选择,但实际上只是上演人类编写的剧本。——这就是沉沦,过着程序设定的生活而不自知。

人类就是《西部世界》中的“上帝”,“上帝”创造了机器人,设定好了它们的程序,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境遇并好不了多少,我们不可避免不同程度地“沉沦”。

虽然现代人的主流广泛认同演化论,不相信有“上帝”,我们已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我们有自由意志,我们开发了大脑,创造了手机、人工智能,我们还会想生命的意义,但我们依然是动物,逃脱不了基因力量和宇宙大系统的规律,看到红烧肉就觉得好吃,看见丰乳肥臀的女性就觉得性感,“沉伦”是必然的,尽管你有你的计划,但世界隐藏着更大的计划。

“沉伦”是必然的,但程度不同,我们依然可以真正做一些选择,否则天宫一号怎能上天,裸猿的生存演化可不需要冲出地球。自主思考能力是人的重要属性,我想既然生而为人,就不要活得像其他动植物一样,让基因和环境完全掌控自己的生命轨迹。生而为人,活得像人,也是生命的意义之一。

【强Sean】2021年8月23日

看到海德格尔说“常人”和“沉沦”,我想起之前有年轻人问陈丹青:现在的年轻人是不是表达过剩?感觉每个人都在迫不及待地表达个性、真性情和自我……

陈丹青老师回答说:我从现代年轻人的表达中,没有看到“个性”,我看到的是“共性”,我很少很少看到一个人有个性的表达,让我一惊——这事儿他竟然这么说这么看?我几乎没有看到,大家语言趋同、表达方式趋同、词语趋同。

我不觉得今天的孩子比我们那会儿更有个性,现在的孩子每个人都有手机,都连接上了互联网,整个网络在教你们怎么说话,使得你们的同一性越来越强,而方言正在消失、各地区的差异正在消失。我看不到自我的过剩,但我看到表达的过剩,因为有手机,说不完的短信、看不完的微信,头头是道,洋洋洒洒,但洋洋万言,不知所云。

【刘玮回复】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察,同质化的信息、好奇和闲谈取代了认真的观察、思考和交流,于是让人丧失了个性。 0BZZKsHGq/nCnVBkydPSdMD4VwMKVn60zPPwmAFrKCCeVlgyKZgJT2xsrz5tol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