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贡献与不足

毫无疑问,气氛美学刷新了我们很多成见,不仅超出了传统二元论,建立起基于气氛的一元论,而且超出了被称之为“心灵形而上学” [148] 的经典现象学,进一步发展了基于身体的新现象学;它也再次超越了被称为“接受美学”的身体中心的新现象学,把视野投向“制造美学”,关注自然,关注审美工艺;它抛弃传统美学的静观态度,强调置身;它抛弃低级、被动、分解的感性论,提倡整体、主动、自觉的感性论;它超出艺术哲学、符号学视野,目光投向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这些都是美学革命。它突破传统物的本体论,不再把物看成独立、封闭、有界的实体,而是向空间不断走出自身的存在;它强调存在就是显现,别具一格地论述通感、出窍、新面相学,打破内外区分,克制在“凡进入经验者即真实” [149] 的层面来审视问题;它区分了光与明亮,主张声音是空间现象,为工艺用品正名,为大众审美需求背书……这些无疑都给美学研究乃至应用注入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活力与启迪,让美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解释力和生命力。

然而,气氛美学的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体系写作,伯梅每个阶段的书都是论文集。这就造成他诸多篇章之间的交叉重复、变奏、平行、跳跃,他提出了很多概念工具来说明问题,但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整体上的逻辑关联,显得貌合神离。以至于我们要说,气氛美学很可能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主张、一面旗帜。利用伯梅提供的概念工具,我们可以分析大量审美与非审美的现象,有利于我们展开横向的演绎,并获得许多新的认识,但很难在理论纵深上挖掘。

具体来说,伯梅的论述中也存在很多漏洞,经常顾此失彼,比如他强调气氛的先在性,绝不是信息接收和处理, [150] 而是先于分析性的认识,但是为了证明“走出自身”是动植物界也有的一种自然的基本特征,他又大量列举自然界信息交流的例子。 [151] 而且,这种引用生物学来旁证哲学主张的做法往往是危险的,首先难以保证论据本身的正确性,其次实证意义上的真和现象学意义上的真并不是一回事,甚至可能相互抵牾,人并不能现象学式地经验到动植物之间也有一种相互显现,后者正是通过仪器探测出来的,这种判断又会陷入对象化的认识模式,是危险的。又比如说,伯梅提出:“当人们处身于那些反向走向了自己的心情状态的气氛之中时,或者当人们通过一种气氛到另一种气氛的转换而踏入气氛中,气氛就被体验到了。” [152] 那么,转换前不被体验到的气氛是什么?存在一种“潜伏着”的气氛吗?按照作者对气氛的规定,这是不可能的,是一种自相矛盾。布局可以预先在那里,但气氛只在情感震动带来的身体性在场中出场。当我们不得不把“气氛”当作某物来谈,就难免陷入将其对象化的陷阱。另外,我们究竟是先知觉到气氛,还是先知觉到个别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我们进入火车站,往往先感受到一种气氛;但如果我们是去接人,那么首先就在搜索目标中的那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气氛先起作用,什么情况下,个体先起作用,这个也许可以讨论。当然,伯梅可能会说,那种“接人”的情况是信息、功利、非审美的活动;只有气氛感是感性、原初、审美的活动。但即便审美活动,即便对气氛的感知,恐怕也不是非识别、非分析的活动,有时候我们恰恰因为识别出某些独特的个体、细节而感受到一种气氛。

可以说,伯梅的理论建设,并不像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写作那样,常常把各种反驳的可能性考虑进去,他的写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闪光点,但没有辩论的激动,没有针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化、细化。

还有,气氛概念给美学扩界,触角延伸到广大审美工艺领域,还触及商品美学、政治美学、建筑、城市……如此广阔的领域,边界何在?任何事物都制造气氛,带来气氛,审美现象的独特性何在?难道监狱的阴森气氛也是一种审美?恐怖气氛呢?色情气氛呢?气氛之间若不细分,终究流于空泛而无所指;若细分,那么这一扩界革命又失败了。

当然,批评总是容易的,建树才是难能可贵的。在气氛美学日益走出德语界,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显学的时候,也许会迎来它更为系统精严的时期。 bURMnifQ9vAIfpx6449bjzCOISTNLcx1+3VmI/SJpncMN7m1NrDSkWtVz4kWD1u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