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按学科基础设置的主要课程和按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其中,前者可以按平台课程设置。对部分专业而言,有些课程既是学科基础课程又是专业课程。各个学校的有关专业均有自己的课程设置方案。
“地理科学类专业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的学科基础课程或平台课程之一,也是最近几年才由“讲座”发展成“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关于这门课程应该选择讲授哪些知识和怎么讲授,也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讲授学习转型与成才方向、地理科学类的专业构成、地理科学类专业发展、地理科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地理科学类专业的主要课程、地理科学研究基本过程、地理科学文献平台与主要学术期刊、地理科学数据平台与数据来源、地理科学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地理科学类的有关学会与学术会议、地理科学类的赛事活动等。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主要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地理科学导论》(潘玉君、武友德编著)。该课程系统讲授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即元地理科学问题,包括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式、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理科学的基本方法、地理科学的发展态势。
自然地理学类课程也是自然地理学课程群,主要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和“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者是分别讲授各个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气候要素、地貌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的课程,后者是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课程。这两类课程之间具有重要的知识逻辑关系:第一,部门自然地理学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础,在课程设置顺序上,先开设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后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教”“学”部门自然地理学时,要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思想指导,特别是要注意每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这两类课程与人文地理学类课程、区域地理学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第一,这两类课程是人文地理学类课程和区域地理学类课程的基础,理想的课程设置顺序是先开设这两类课程,后开设人文地理学类课程和区域地理学类课程;第二,“教”“学”这两类课程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决定性或可能性),这是这两类课程达到高水平的标志。
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在地理科学类平台课程中,主要以“自然地理学”的名称出现,也称“普通自然地理学”,包括地球宇宙环境的简要讲授、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的较系统讲授、综合自然地理学基础的简要讲授等三个部分。
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中是重要的课程群。包括单独开设的“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5门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时期,这5门课程的名称有所变化,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不变,如“气候学”变化为“气象学与气候学”或“气候地理学”,“水文地理学”变化为“水文学”或“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土壤地理学”变化为“土壤学与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变化为“地质地貌学”等。另外,有的学校单独开设介绍地貌学基础知识的“地质学”课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从理论上讲,是“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5门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但很多学校因课程安排等原因,出现某些部门自然地理学类课程与“综合自然地理学”同时开授的情况。这门课程主要讲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分异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过程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尺度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人地性原理等知识单元。有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没有全部讲授这5个自然地理环境基本原理,讲授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类型与土地覆被、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等知识单元。这门课程理论授课学时为54~72学时,实践教学部分一般纳入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也是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所讲授的学时和内容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时和内容有一定差别,学时约为27学时。
人文地理学类课程也称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主要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文化地理学”等。其中,“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类四个专业的必修课程。现在很多按地理科学大类招生的学校,把“人文地理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按平台课程设置。在不同专业,该课程各有侧重和特色。对地理科学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属于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因这门课程要讲授很多人文地理环境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整体,应该开设108学时。对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属于必需的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开设108学时,并与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在核心内容方面有所不同。对自然地理学与资源环境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课程应该开设54学时,主要讲授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及其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人文地理学”课程的重点是形成对人文地理学框架的认识,以便开发设计人文地理方面的地理信息系统。此外,“经济地理学”课程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对不同专业各有侧重。
区域地理学类课程是指关于某一地理区域的课程。历史上主要的区域地理学类课程有“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等。关于这4门课程,中国都有水平很高的教材。目前主要的区域地理学类课程有“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此外还有根据各大学所在区域、传统和研究等开设的有关区域的区域地理学类课程。区域地理学类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其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两门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包括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的核心课程。目前很多学校这两门课程的学时过少,应该增加学时。其中,总学时应调整为144学时;同时,要恢复课堂和课后“填图”教学环节。
地图学课程主要包括理论部分和实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地图模型理论、地图信息理论、地图传输理论、数学地图学、地图符号学、地图感受理论、综合制图理论、专题地图编绘方法等。具体的讲授内容在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有一定差别,一般为72学时。实验实践部分应侧重专题地图的编绘,36学时。地理信息科学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多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
1.请你谈谈高等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哪几个类型。
2.请你谈谈“地理科学导论”课程。
3.请你谈谈自然地理学类课程。
4.请你谈谈人文地理学类课程。
5.请你谈谈地图与地理信息科学类课程。
6.长期作业:
(1)每天最少完成一张学术文献卡片;
(2)每天研读所确定的学术名著。
哲学是地理科学类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之一。请你阐述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方面的课程,应该怎样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