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死亡之思的表达

人的死亡意识觉醒后,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以及其他情绪都会不时地前来骚扰,它们需要当事人予以重视,需要身在这样处境中的人关注它们,跟它们沟通对话,梳理内心的情绪,安顿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积压在人心中的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痛苦等需要合适的渠道来抒发,或者说,这些情绪必须流向人的意识层,走向升华的道路,否则,这些情绪就有可能转化成其他情绪,或者被打入潜意识而形成深层困扰,或者因为压抑而变得更加强大,最终无法使人安生。因此,盘踞在人心的这些死亡思绪就需要一个出口、一个通道,使它走进应有的法门,进而转变成一种对人类有益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死亡之思的表达过程。所谓表达,一般而言,它是指人类通过语言和思维工具的运用和传述,从而传达出某种信息的过程。死亡之思的表达,当然也要通过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工具,但是,我们说的死亡之思的表达,比这个更宽泛,所谓 死亡之思的表达,就是指死亡意识觉醒后的人,把内在淤积的与死亡相关的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痛苦、绝望、希望情绪和情感等通过具体的载体进行思维加工和语言输出的过程及方式 。简单地说,死亡之思的表达就是指人一方面通过思维把内心对死亡的情绪与认知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特定的死亡意象与认知,另一方面把这些东西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向自己和外在环境(他人、他物等都属于外在环境)展示出来。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人对死亡的理解和思维加工是死亡之思的第一步,把理解和加工后的内容向自己和他人展示出来,这是第二步。

死亡之思,对于人类来说可谓源远流长,它在人类社会早期就成型的宗教神话、民间信仰、诗歌艺术、哲学科学等都有体现,其中,人们对死亡之思有的直接通过语言进行抒发、感悟、吟诵,有的通过意象、故事、传说进行表意,有的通过严苛的理性思考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索、分析、演绎。毫无疑问,这些形式都是死亡之思的表达方式,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熟悉的。虽然对“死亡之思”不同形式的表达会使得人们看到的死亡形象与生死信念有所不同,但是,人类的死亡之思却是可以走出所谓的“心灵小黑屋”的,不同的地域、人群、文化等差异,并不能阻止人们对死亡认知的交流互通。也就是说,死亡之思是可以表达的,不同形式的死亡之思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与意象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因此,我们虽然承认死亡对人来说可能是未知的,但是,人的死亡之思却是可知的,对人的死亡之思进行反思、分析和表述是可能的。 JBg8pUubsq1yx/AHfuLRbWELb7oayW2mLthG84yKT5thDoXTr0wVvwPTKufxqI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