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师风范 学界楷模
——高铭暄先生学术印象

彭新林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丽泽生活区,常能见到一位满头银发、面容慈祥、气定神闲、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人民教育家、著名法学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法学宗师——高铭暄先生。

从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高铭暄先生在杏坛辛勤耕耘并在法治道路上不懈求索已经整整70个春秋。在长达7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高铭暄先生满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满怀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为祖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岁月悠悠,高铭暄先生从一位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成为法学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他的经历见证着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的脚步。他严谨沉稳、笃实求新的治学态度,博而后精、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虚怀若谷、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风范,在法学界有口皆碑。高铭暄先生虽年逾耄耋、满头白发,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充满着长者的亲切、谦逊、睿智、和蔼,处处流露着大家风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名句,用来形容高铭暄先生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懈求索再合适不过。“文革”结束后,高铭暄先生满怀对祖国法治事业的热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工作和写作,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风雨无阻,始终活跃在法学科研与教学第一线,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通观高铭暄先生长期从事法学研究的学术轨迹和精神风貌,我们得以管中窥豹,更能品味和体悟到一代法学宗师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正所谓学风养育学术生命,也成就学术人生。在我看来,高铭暄先生的学术风格有以下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倡导刑法学研究紧密联系刑事法治实践。高铭暄先生开展刑法学研究,主张“中国的刑法学必须服务于中国的刑事法治现实和实践,必须立足于解决中国刑事法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注意将刑法学研究与刑事法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刑法学理论指导、分析和阐释刑事法治实践,以刑事法治实践检验、丰富和发展刑法学理论。如高铭暄先生关于刑法立法、刑事责任、共犯、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社区矫正等诸多刑法总论问题的学术成果,很多都建立在他对刑事法治实践深入思考和收集、研究大量疑难刑事案例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了他长期以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风格。

二是关注和重视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往往是促成刑事法治乃至整个法治进步的重要契机,是否关注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乃是衡量刑法学人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良知的重要标志。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法学家,高铭暄先生长期关注和积极参与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的研究。比如,对于死刑改革、特赦等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因其事关我国刑事法治的现代化、刑事法治领域的人权保障和社会矛盾化解,高铭暄先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其进行长期、持续的研究,并多次上书中央决策层,对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特赦制度的激活、刑事法治领域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内容的丰富性与思想的深刻性兼具。高铭暄先生的法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从宏观考察到微观分析、从刑法理论到司法实践、从刑法立法到刑事司法、从中国刑法到国际刑法、从刑法总论到刑法个论,高铭暄先生都有涉猎,研究范围涉及刑事法治、刑法基本原则、刑事政策、刑法立法、犯罪总论、刑罚总论、罪刑个论、国际刑法等诸多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学术观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高铭暄先生法学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高铭暄先生对刑事法治领域诸多问题的研究并非浅尝辄止,而是长期关注、深度研究、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他提出的很多学术见解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充分体现了高铭暄先生在刑法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精深造诣。

四是观点的创新性与语言的平实性并重。文章的生命在于创新,高铭暄先生在长期的法学研究中,一直秉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理念,倡导和坚持学术创新,在刑法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上,他都有创新且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针对学术研究中不少青年学者动辄使用晦涩难懂的语言的倾向,似乎“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高铭暄先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学术研究中坚决摒弃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坚持采用深入浅出、平实质朴的表述方式,组织科学、准确的语言来概述和传递其所要表达的学术思想。因而在学习和阅读高铭暄先生的有关研究成果时,广大读者总能有一种心领神会、如沐春风的感觉。其实,在学术研究中要将深刻的学术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阐释清楚,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这需要更高的学术造诣,而且能从更高层面反映出学者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态度。

五是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交汇。中国刑事法治的发展完善,既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挖掘本土的刑事法治资源,积极解决中国刑事法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应当有宏大开阔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吸收法治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使中国的刑事法治不断发展进步、走向世界。高铭暄先生曾指出:“在经济和法律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位刑法学者,必须具有国际眼光与开放的思想和胸襟。”综观高铭暄先生的法学研究历程,不难发现,高铭暄先生一直在身体力行推动中国刑法学的国际化发展,为加强中国刑法学界与国际刑法学界、代表性国家刑法学者的交流联系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不仅是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拓荒者,而且还亲自推动创建了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充分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法学大师所具有的眼界、见识和风范。

高铭暄先生的法学思想丰富而又深刻,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已成为法学界通说,有的被国家立法、司法解释采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这源于他献身法治、报效祖国的赤子丹心,源于他情系民生、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源于他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源于他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源于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学术心境,源于他坚定执着、孜孜不倦的法学追求。高铭暄先生既是一位学养丰厚、睿智豁达的法学大师,又是一位宽厚谦和、温文尔雅的前辈师长,他永无止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为刑法学的繁荣发展尽心竭力,为国家法治的昌明呐喊鼓劲!

作为法学界的后生晚辈和青年学者,虽然我与高铭暄先生在年龄上相隔半个多世纪,且是高铭暄先生学生的学生,但何其有幸,这些年我时常在高铭暄先生身边亲炙谆谆教诲,感受大师风范,得到高铭暄先生颇多教诲,成为与高铭暄先生交往最为密切的青年学者之一。从高铭暄先生身上,我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宽容、担当、责任、奉献等诸多优秀的品质。每每聆听高铭暄先生春风化雨般的教诲、凝视先生慈祥和善的面容,我总是倍感亲切和温暖,内心也总是激起无限敬意。高铭暄先生坚定的目光、坚毅的神情带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学习,更加努力工作,更好地投身法治事业。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令我受益终身,他的行事风格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带来很大影响。高铭暄先生的学品、人格和功业,犹如灿丽的阳光沐浴着我的身心,如纯洁的甘露滋润着我的灵魂,是我应当以毕生精力去追求的一种境界。时值高铭暄学术馆开馆之际,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写下这篇短文,以表达我对高铭暄先生的深深敬意。衷心祝愿高铭暄先生学术之树常青、生命之水长流!也殷切期盼先生深情系之的中国法治事业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BBRuVjs4jY9VkEc/OY0H/rVlRsDP/pB9WgWQhmTbCXC4uZgLsf9YEeFzN2fo/Z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