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确实感觉收获很大,我们经常说一篇文章、一本书常读常新,今天来见到高老师,很久没有见到他了,也是一样的感受。另外听到各位的发言,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写关于老先生们的文章或者什么,对他们来说,活到90多岁,一切都看透了,所以他们对促进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建设,对我们的人生能够有所激励、有所启发。
今天来,刚才都在听他们的发言,没来得及总结,时间关系,常谈常新,结合我过去的文章,谈五点看法,这些是特别值得向高老师学习的。
第一点,高老师特别认真,做事一丝不苟。他每次发言都要做好书面的稿子,今天来我跟他打招呼,我说您又写稿子了,他每次都是这样的。我很荣幸在2007年,和秀梅教授一起在德国的时候,高老师在那儿作演讲,我给高老师做了一次翻译,当时我嘱咐高老师,准备了这么多内容,时间有限,还要翻译,千万别超时,外国人很强调时间观念。高老师说:“仁文,这一点你放心,我在人大讲了几十年了,时间我会把握好。”所以最后讲座的时间加上翻译一点都没有超时,非常准时。他凡事都特别认真,一丝不苟,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参与立法修改,有一次在郊区,早上起来在一起吃早餐,我说:“高老师昨晚休息得好吗?”他说:“没睡好,昨晚看稿子看到1点多。”我们一般看到12点多就睡了,发言的时候找自己擅长的地方讲。我觉得高老师凡事特别认真、一丝不苟,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点,他的团队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有人说高、王两位老师不一定是发文章最多的老一辈,但是他们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受人尊崇的地位,是因为他们的团队,所以高、王两位老师的这种传奇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建设刑法学的共同体要学习这种团队精神。
第三点,高老师虽然德高望重,但是他一直平等待人,考虑事情非常细致。举个小例子,刚才姜伟大法官、王轶校长要送别高老师的时候,咱们就在后面,高老师专门招手:“仁文,再见。”我心里一激动,想跟他握个手,咱不能抢风头,我站在后面很远。老先生已经95岁了,我想在他心里大家一定是平等的,这是老先生发自肺腑的想法。
第四点,他有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无情地解剖自己的教育的精神。我跟他说过多次,逢年过节一个微信往来,高老师都说:“仁文多批评我,我还有很多缺点。”刚才他也这么讲,他非常真诚,一点都不做作,是发自肺腑的,这方面我也有很多的感触。
第五点,也就是最后一点,高老师对我本人、对社科院刑法学科无私奉献,我们社科院的刑事法前沿论坛和一年一度的刑法学论坛,高老师除极个别的年份外,身体不好或者在外地出差,每次都赶到,每次都认真准备了稿子。像我这个湖南人有一次主持会议时,对高老师说了不是很礼貌的话,高老师也没有放在心上。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都可以和高老师交流观点,这种在学术上平等待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时间关系讲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