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1]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2]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3]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4]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5]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 。
[1]芣苢(fú yǐ),又写作“芣苡”,车前草,可食用,也可入药。古人认为它的子实可以治妇人不孕。芣苢多子,古人常用以表示庆贺生子。采采,采了又采。一说茂盛。薄言,助词,用于动词前,无实义。一说急急忙忙。之,代词,指芣苢。
[2]有,得到。
[3]掇(duō),摘取,拾取。
[4]捋(luō),撸取子实。
[5]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6](xié),把衣襟别在腰带上装东西。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赶采些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摘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赶撸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赶装起来。
《芣苢》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同学们读这首诗,会不会想起《采茶曲》《插秧歌》之类的民歌?是的,读着《芣苢》,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画面——绿色的田野里,一群妇女正忙着采车前子。她们身穿各色服装,低着头,唱着欢快的曲子,一边唱一边采,不时还会传出银铃般的笑声。她们的歌声与笑声回荡在空中,伴随鸟儿一同飞翔……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写道:“这是劳动妇女在采车轮菜的劳动中唱出的短歌。”
我教这首诗时,让同学们按照男、女声部轮流朗读,还分为低声部和高声部,有快板,有慢板。于是,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快慢相间,抑扬顿挫,同学们越读越来劲,教室仿佛变成了劳动的田野!我还让个别同学即兴演唱,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你听:
男生(低、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女生(高、慢):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男生(高、快):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女生(低、快):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男生(低、慢):采采芣苢,薄言袺之。女生(高、慢):采采芣苢,薄言之。
唱完后,我让学生谈一谈对《芣苢》的感受。学生说,《芣苢》就是一首歌词,四言三章,全诗只换了六个动词,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轻快欢畅。于是,我引用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的话: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櫂歌》等词,类多以方言入韵语,自觉其愈俗愈雅,愈无故实而愈可以咏歌……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同学们看了这一段文字后说:“这个方玉润的感受与我们相同,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哈哈,这不是很美妙的课堂氛围吗?
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了解《芣苢》的用韵。学生说,虽然汉字字音古今有变化,但读《芣苢》,仍能感觉到它的韵脚十分突出。比如“掇”与“捋”押韵,“袺”与“襭”押韵,虽然“采”与“有”不押韵,但古代应该是押韵的吧?我充分肯定学生的推测,说“采”与“有”同属“之”部,古代是押韵的。有学生问,句尾的“之”字也是韵脚吗?本诗的偶句句尾都是“之”字,即便没有“掇”“捋”“袺”“襭”韵脚,也能感觉到押韵。我很高兴同学们的见解,告诉他们这首诗属于“虚字脚富韵”,就是句尾虚字“之”已经可以押韵了,但是诗人觉得同字押韵还不够理想,便在虚字前再加韵字,构成了两字韵脚,叫作“富韵”。这种情况下,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二个字上,重音读出。学生恍然大悟,问道:那么“之”字就是虚词啦?可是在初中学《关雎》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之”字都是按照代词理解的呀。我更高兴了。学生能够联系旧知以求新知,这不正是孔子讲的“温故而知新”吗?我说,学术界一直就有一种观点,认为《关雎》《芣苢》中的“之”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作用在于补足音节,这种语言现象在《诗经》中大量存在。有人统计过,“之”字在《诗经》中出现了1039次,分别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小小一个“之”字,用法非常复杂。
接下来,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理解《芣苢》是一首表现劳动的诗作,古人是不是都这样理解呢?不是的。于是我找出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中的一段文字,如下:
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于蔡,而夫有恶疾。其母将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适人之道,壹与之醮,终身不改。不幸遇恶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虽其臭恶,犹始于捋采之,终于怀撷(同襭)之,浸以益亲,况于夫妇之道乎?彼无大故,又不遣妾,何以得去?”终不听其母,乃作《芣苢》之诗。
这个故事与《黎庄夫人》同类。我不清楚刘向写这些故事有无根据,但推测应该是刘向个人的附会,这是今文经学派的做法。还有一种解说,认为《周南》《召南》的“南”这种乐曲是夏禹治水开凿龙门时,由其妃涂山氏之女传播开来,因此很多诗是太姒所作,或为太姒而作,即《毛诗序》所谓“《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夫人乐有子矣”。
今天学习《芣苢》,不必纠缠于以上这些是是非非,而是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认读文字,发挥想象,还原场景,激发诗情,也就很好了。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苢”“采”“有”属“之”部。第二章“掇”“捋”属“月”部。第三章“袺”“襭”属“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