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桃夭

【原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3]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4]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5]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6]

【注释】

[1]之,句中助词。夭夭,柔美茂盛。灼灼,红艳鲜明的样子。其,代词。华(huā),同“花”。

[2]之,这。子,女子。于归,出嫁。宜,适宜,指善处其室家与家人。室家,指夫妇。古代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

[3]有蕡(fén),即“蕡蕡”,果实累累的样子。有,助词,作用相当于叠词,此用法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实,果实。此句以结果多比喻多子。

[4]家室,即“室家”,倒文以押韵。

[5]蓁蓁(zhēn 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6]家人,指夫家众人。

【翻译】

桃花柔美多茂盛,开出朵朵红艳花。这个女子出嫁了,夫妻恩爱幸福家。

桃花柔美多茂盛,结出累累好果实。这个女子出嫁了,夫妻恩爱幸福室。

桃花柔美多茂盛,树枝茂盛叶蓁蓁。这个女子出嫁了,她能幸福全家人。

【导读】

在《周南》中,有《关雎》《樛木》《桃夭》《螽斯》《葛覃》五首诗,皆与婚姻有关。《关雎》属于婚礼仪式乐歌,通过想象写男子经过日思夜想的经历后,与心中的“淑女”正式走进婚姻殿堂,一个新的家庭诞生了,而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所以定为首篇。《樛木》写男子成为新郎,是一首祝福新郎官的乐歌。《桃夭》则写出嫁女子成为新娘,是一首祝福新娘的乐歌。《螽斯》则用“宜尔子孙”祝愿多子多孙,也是一首祝福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乐歌。《葛覃》则写已婚女子归宁省亲。这些作品构成了一组诗,反映了周人真实的生活。

诗分三章。第一章用桃花起兴,兼含比喻。说起桃花,读者会想到“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运”等,须知第一次用桃花来形容女子面容的诗句就出自《桃夭》。正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第二章用一个“实”,暗喻女子结婚后生育后代。第三章用“蓁蓁”暗喻家庭人口兴旺昌盛。一章一层意思,互相关联,表现女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

三章中都有一个“宜”字,用得实在好极了。这个“宜”字既有对新娘的美好祝福,又艺术地强调了在家庭生活中妻子的美德多么重要,这就是“淑女”呀!崔述在《读风偶识》中写道:“宜家室,宜家人,其意以为妇能顺于夫,孝于舅姑,和于妯娌,即为至贵至美,此外都可不论,是以无一言及于纷华靡丽者,非风俗之美,安能如是?”有人说这是“中国理想妇女的代表”,不是没有道理。有一种观点,说中国古代轻视女子。这话显得粗糙了。仅从《诗经》写女子的作品来看,周人对“淑女”极为重视,体现了儒家“诗教”的思想。所以,读《诗经》能接受美好的爱情婚姻教育,孔子用《诗经》来做教材的确有道理。

从音乐的角度看,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特别适合在女子出嫁的场合来演唱。读者甚至可以想象一个场景:新娘出嫁那天,全家人欢天喜地,新娘梳妆打扮后,面若桃花,美貌惊人。乐队奏响了《桃夭》之曲,人们围着新娘,轻轻唱起歌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场面呀!

我国著名音乐家黎英海曾给《关雎》《芣苢》《伐檀》和《桃夭》等谱曲,使千年古诗得以重新传唱。至于成语“逃之夭夭”,则是后人借“逃”与“桃”的同音关系,来表示逃得无影无踪,是诙谐的说法。利用谐音创造典故、俗语、歇后语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但是人们是如何将“桃”与“逃”的内在含义联系在一起的呢?阚绪良、吕晓玲在《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 一文中揭开了谜底:中国有个风俗,人们相信桃木能够驱鬼辟邪,将邪气鬼怪吓跑,或者说鬼怪邪气见到桃木便会逃跑。正是这种心理促使从“桃之夭夭”变成了“逃之夭夭”。

第一个将“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进行链接的人真是一位聪明之人,我们不妨进行场景还原。春节来了,家家户户在门口贴春联、挂桃符。张员外正在挂桃符的时候,他的小孙子问道:“爷爷,为什么过年要挂桃符呢?”爷爷捋了捋胡子,稍加思索,笑道:“《诗经》上说‘桃之夭夭’。桃木能驱鬼辟邪。你看,爷爷把这桃符一挂呀,那些妖魔鬼怪就害怕了,就‘逃之夭夭’啦。”小孙子高兴起来,拍着手唱起了儿歌:“爷爷好,爷爷妙;挂桃符,鬼怪逃;逃哪去?逃夭夭!”爷爷听罢哈哈大笑,孙子也哈哈大笑,笑声传到空中,远播千家万户。从那以后,人们就用“逃之夭夭”来形容那些妖魔鬼怪被吓跑,跑得无影无踪,幸福美满的日子围绕在身边。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华”“家”属“鱼”部。第二章“实”“室”属“质”部。第三章“蓁”“人”属“真”部。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