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雎 [1]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4]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5]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6]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8]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9]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10]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1]

【注释】

[1]关雎(jū),题名,取自本诗第一句。《诗经》305首诗的题名大都如此,这是先秦时期定篇名的方法之一。

[2]关关,拟声词,鸟和鸣之声。雎鸠,一种水鸟,又叫王雎、鱼鹰。雌雄相伴,形影不离。扬雄《羽猎赋》有“王雎关关,鸿雁嘤嘤”。河,指黄河,此处当指周公统辖区域内黄河某一处。之,助词,定语标志,可译为“的”。洲,水中陆地。

[3]窈窕(yǎo tiǎo),文静而美好。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这里是古代贵族男子的统称。逑(qiú),配偶。

[4]参差(cēn cī),高低、长短不齐。荇(xìng)菜,又称接余,白茎,紫叶,黄花,生于水中,可食。左右,方位名词作动词,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采荇菜的动作。流,捋取。之,代指荇菜,下文“采之”“芼之”的“之”同此。

[5]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寤寐,指日日夜夜。求,寻求。之,代“淑女”,下文“友之”“乐之”的“之”同此。

[6]思服,思念。服,思念。

[7]悠,长长的思念。哉,语气词,可译为“啊”。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断。辗转反侧,在床榻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8]采,摘下。

[9]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奏琴瑟。友,表示亲近、亲爱。

[10]芼(mào),选择。

[11]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这里指婚礼上发出的鼓乐声。乐,使快乐。

【翻译】
关雎

雎鸠关关叫声勤,成双成对河洲亲。姑娘文静又美丽,正是君子心上人。

荇菜高低长得多,左手右手忙采捋。姑娘文静又美丽,醒着梦着把你说。

思你心想事难成,日日夜夜想不停。想啊念啊情深深,翻来覆去过五更。

荇菜高低长得多,左手右手忙采下。姑娘文静又美丽,弹琴鼓瑟献情话。

荇菜高低长不齐,左手右手细择取。姑娘文静又美丽,钟鼓迎娶大欢喜!

【导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同学读了开头四句,就产生了疑问:听到关关的雎鸠叫,看到雎鸠在河之洲,怎么就能联想到淑女与君子呢?同学们自然是不会这样联想的。古人说,这是“兴”(xìng)的手法。什么是“兴”呢?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一个别的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不敢说这种手法一定是《诗经》的首创,但《诗经》中大量使用它是一个事实。有人统计过,在《国风》160篇中有72篇,占45%;在《小雅》74篇中有38篇,约占51%;在《大雅》31篇中有4篇,约占13%;在《颂》40篇中有2篇,占5%

《关雎》是《诗经》305首的第一首,“四始”之一。同学们可能会问,为何将写爱情的《关雎》放在首位呢?其实,这个问题两千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当时孔子还作了回答。据《韩诗外传·卷五》记载:“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书》《图》,麟凤翔乎郊……《关雎》之事大矣哉!……’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同学们又要问了,为什么说《关雎》“乃天地之基也”?《诗经》是儒家经典,位列“五经”之首。《中庸》有一个著名观点:“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夫妇,人伦之始。儒家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强调夫妇和谐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而《关雎》则集中表现了“诗教”的功能。或许同学们又要问了,《关雎》写的是男追女,怎么就体现了儒家“诗教”的功能呢?这是理解本诗的关键。其一,《关雎》不是写爱情,而是写中国婚姻文化中理想的夫妻模式——“君子”配“淑女”,夫妻“琴瑟和谐”。请问,谁不羡慕这样的婚姻?其二,“君子”思念“淑女”至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多么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啊!谁能不被感动呢?其三,尽管思念如此之深,但是“君子”并未不堪思念之苦而逾墙钻洞,而是克制情感,静待花开,即所谓“发乎情,止乎礼”。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与其说《关雎》是爱情诗,不如说它是一首婚礼乐歌更恰当。孔子是欣赏过《关雎》音乐的。《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乱,合唱,乐之卒章也),洋洋乎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都说明《关雎》是当时周王室乐歌,其产生年代当在东周平王之世,曾得到孔子高度重视。

看到这里,同学们会说了,既然是乐歌,那我们今天读到的《关雎》就是歌词,就应该是押韵的,就应该朗朗上口。是的,《关雎》读来朗朗上口,这与它的韵律有关。读王力先生《诗经韵读》可知,《关雎》属于虚字脚富韵,就是句尾虚字“之”已经可以押韵了,但是同字押韵还不够好,所以要在虚字前面再加韵字,构成了两字韵脚,叫作富韵。这种情况下,韵就常常落在倒数第二个字上,如第一章的韵脚是“鸠”“洲”“逑”,第二章的韵脚是“流”“求”,属于“幽”部;第三章的韵脚是“得”“服”“侧”,属于“职”部;第四章的韵脚是“采”“友”,属于“之”部;第五章的韵脚是“芼”“乐”,属于“宵”“药”部。三、四、五章按照今天普通话已经不押韵了,但古音是押韵的。

有同学会问,今天读《诗经》是按古音读,还是按普通话读呢?一般情况下(比如语文课上)按普通话来读即可,如果是研究古代音韵,就可以按古音来读。如果你对古音感兴趣,尝试按古音来读,当然也是可以的。

《关雎》的乐调究竟是怎样的,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了。不过当代音乐家尝试着把它重新谱曲,比如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就创作了乐曲《关雎》。张雅涵在《谈声乐作品古曲〈关雎〉中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文中写道:“作曲家赵季平保留诗歌原有的韵律美感,糅合了现代作曲技法,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创作出具有史学意义的优秀作品,同时体现出所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另外,付沐慈在《分析〈诗经〉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表演特征——以〈关雎〉为例》 一文中写道:“演唱节奏可以大致划分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同学们如果感兴趣,不妨上网找来听一听。

《诗经》的语言特色之一是重章叠句,即复沓手法。据王昆吾《诗六义原始》统计,《诗经》305篇,包含复沓章节的作品大约有176篇,约占58%。本诗写淑女采荇菜的三个句子,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动词有更换,先后是“流”“采”“芼”。三个动词概述了“淑女”从大把捋取到一叶一叶摘下,再到挑选最好的荇菜准备食用的全过程,巧妙地暗合了“君子”对“淑女”追求的全过程:思念—亲近—迎娶。全诗言简意赅,简明生动,节奏分明,这就是《诗经》语言的特色与魅力。人们常说“最美不过《诗经》”,此言得之。

本诗共五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鸠”“洲”“逑”属“幽”部。第二章“流”“求”属“幽”部。第三章“得”“服”“侧”属“职”部。第四章“采”“友”属“之”部。第五章“芼”属“宵”部,“乐”属“药”部,“宵”“药”通韵。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