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驰载驱 [1] ,归唁卫侯 [2] 。驱马悠悠 [3] ,言至于漕 [4] 。大夫跋涉 [5] ,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 [6] ,不能旋反 [7] 。视尔不臧 [8] ,我思不远 [9]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10] 。视尔不臧,我思不 [11] 。
陟彼阿丘 [12] ,言采其蝱 [13] 。女子善怀 [14] ,亦各有行 [15] 。许人尤之 [16] ,众穉且狂 [17] 。
我行其野 [18] ,芃芃其麦 [19] 。控于大邦 [20] ,谁因谁极 [21] ?大夫君子 [22] ,无我有尤 [23] 。百尔所思 [24] ,不如我所之 [25] 。
[1]载,连词,则、且。一说衬音助词。在《诗经》中,“载……载……”多次出现,如《氓》中“载笑载言”,《采薇》中“载饥载渴”等,皆为联合式语法结构。
[2]归,返回卫国。唁,吊唁,凭吊。卫侯,卫戴公。一说卫文公。
[3]悠悠,指路途遥远。
[4]言,助词。漕,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卫国灭亡后,遗民在许穆夫人姐夫宋桓公帮助下逃至漕邑,立戴公。戴公即位旋即死亡,文公即位。
[5]大夫,指许国臣子来阻拦。一说卫国臣子来告难于许穆夫人。跋涉,草行曰跋,水行曰涉。
[6]既,都。不我嘉,“不嘉我”的倒装。嘉,赞同。指许国臣子反对许穆夫人回卫国救援。
[7]旋,回。反,同“返”。
[8]尔,你们,许国臣子。臧,善。
[9]思,计谋,想法。远,忘。一说“迂远”,即不切实际。
[10]济,渡河。
[11]閟(bì),闭塞。指救援卫国的办法行不通。
[12]陟(zhì),登。阿丘,高地。
[13]蝱(méng),“莔”的借字。一种草药,即贝母。
[14]善怀,忧思多。指牵挂其祖国卫国的情感深厚。
[15]行(háng),道路。喻指救国的办法。
[16]许人,许国臣子。许国是西周初武王所封的一个小国,故址在今河南许昌一带。尤,责难,反对。之,指许穆夫人的想法。
[17]众,通“终”。《诗经》中“终……且……”句式较多,可译为“既……又……”。众,一说指许国臣子。穉(zhì),同“稚”,幼稚。狂,狂妄。
[18]野,指卫国原野。
[19]芃芃(pén péng),茂盛的样子。
[20]控,控告,投诉。于,向。大邦,大国,强大的诸侯国,指齐国。许穆夫人打算请求大国来拯救卫国。
[21]因,亲近,依靠。极,至。指来救援。
[22]大夫君子,指许国臣子。
[23]无,同“毋”,不要。尤,责难,反对。此句意思是,不要责难我。
[24]百,多。尔,你们。所思,想法,办法。意思是,你们这些人所想的办法。
[25]不如我所之,比不上我一个人的想法。之,往。指到卫国去的想法。
车马奔驰不回头,速返祖国吊卫侯。骏马奔驰路悠悠,望见漕邑城阙楼。大夫跋涉来阻拦,听罢悲戚我心忧。
君臣无人赞同我,反对我把祖国返。你们没有好办法,我的想法能实现。君臣无人赞同我,反对回国去渡河。你们没有好办法,我的想法不闭塞。
心情烦闷登高丘,采摘贝母愁茫茫。我念祖国情深厚,我的想法不荒唐。你们都来反对我,说我幼稚又狂妄。
车马奔驰在原野,郁郁芊芊是麦田。快向大国去求援,谁能依靠谁救援?许国大人君子们,莫要说我太荒唐。你们纵然想法多,哪比我的好主张。
这首《载驰》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国诗,它的作者是许穆夫人。《毛诗序》曰:“《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左传·闵公二年》记载:“许穆夫人赋《载驰》。”《列女传》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其后翟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南至楚丘。齐桓往而存之,遂城楚丘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当败之时,许夫人驰驱而吊唁卫侯,因疾之而作诗云:“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君子善其慈惠而远识也。
颂曰:卫女未嫁,谋许与齐,女讽母曰,齐大可依。卫君不听,后果遁逃。许不能救,女作《载驰》。
以上文献是否绝对可信?曾有人怀疑。但是,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否定它们。我们可以说,《载驰》是许穆夫人之作。至于许穆夫人是回到卫国了,还是没有回到卫国,我们不必纠缠于此。
前人对本诗的划分有三种:四章、五章、六章。本书分为四章。我们先来看第一章。开头两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描写了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在许国通往卫国的大路上,一辆马车急速奔驰着。车上坐的是许穆公的夫人,卫国是她的宗国。“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写想象中路途遥远,十分辛劳,终于赶到了漕邑。卫国遗民集中于此,许穆夫人要和他们商量对策,救卫于倒悬。这是虚写,是许穆夫人想象的。“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写卫国臣子长途跋涉,前来告难,报告了卫国灭亡的情况。许穆夫人听后,心中十分难过。她的心一下子飞回了祖国。
第二章写许国臣子集体反对,是实写。“既不我嘉,不能旋反。”“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臣子们都反对“我”的想法,“我”不能返回祖国。站在许国君臣的角度想,这种反对似乎不无道理:你一个弱女子,长途跋涉,回到破亡之国,能做什么呢?还让大家牵挂,还要连累许国。对此,许穆夫人据理力争,陈述自己的想法,但都被群臣否定了。“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视尔不臧,我思不。”作为读者,想象一下,许穆夫人与臣子们一定有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论。许穆夫人认为臣子们的想法不好,臣子们则说许穆夫人的想法不好,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三章换了一个视角,从他人的视角来写许穆夫人。“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既然不能返国,许穆夫人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于是登上高丘,名义上是采贝母,实际上是排遣内心忧愁。这是实写。“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议论的句子,体现许穆夫人心怀祖国,并希望得到臣子们的理解。可是臣子们责难“我”,说“我”的想法既幼稚又狂妄。这就是“许人尤之,众穉且狂”两句的含义。读至此,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站在高丘徘徊、张望,心怀苦闷的许穆夫人。她爱国心切,可是又有谁理解她呢?诗中虽然没有提及她的丈夫,但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是国君。许穆夫人无法违背国君丈夫的意志。这层意思没有明写,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
第四章又是虚写。“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这又是想象。许穆夫人想象自己返回祖国,看到了长势旺盛的麦田。但物是人非,大有“黍离之悲”的味道。于是她向大国求救,复兴卫国。这里的大国指的是齐国。许穆夫人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她对许国臣子说,你们不要责难我了,你们那些想法都比不上我的想法;别看我是女流之辈,巾帼不让须眉!这就是“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四句的意思。借助想象,虚实结合,在矛盾与冲突中表现许穆夫人,是本诗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此诗有一大段饱蘸感情的评论文字,其中写道:“此虽责许大夫乎,实责穆公耳。观此,则穆公之柔懦无能而许人之好为议论也可知。妇人虽处巾帼,实胜丈夫。圣人取之,以见义愤之气虽不激于男子,而犹存于妇人,亦将以媿许之君若臣耳。其后齐桓果复卫而成霸,然后叹夫人之所见者远也。”
全诗共四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驱”“侯”属“侯”部;“悠”“漕”“忧”属“幽”部。第二章“反”“远”属“元”部;“济”属“脂”部,“閟”属“质”部,“脂”“质”通韵。第三章“蝱”“行”“狂”属“阳”部。第四章“麦”“极”属“职”部;“尤”“思”“之”属“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