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柏舟

【原诗】

汎彼柏舟 [1] ,在彼中河 [2] 。髧彼两髦 [3] ,实维我仪 [4] ,之死矢靡它 [5] !母也天只 [6] ,不谅人只 [7]

汎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8] ,之死矢靡慝 [9]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汎(fàn)彼,即“汎汎”。汎,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的船。

[2]中河,河中。

[3]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髦(máo),古代未成年男子的发式,头发分向两边。一说为感恩父母的发饰。

[4]实,这。维,为。仪,配偶。

[5]之,到。矢,通“誓”,发誓。靡(mǐ),无。它,二心。一作“他”。

[6]也,感叹词。只,也是感叹词。

[7]谅,相信,体谅。

[8]特,配偶。

[9]慝(tè),通“忒”,变更。

【翻译】

水上漂漂柏木舟,舟在河中任意流。有位少年发型美,愿他做我好配偶,发誓到死无他求!我的娘啊我的天,怎不信我发誓咒!

水上漂漂柏木船,小船漂流河岸边。有位少年发型好,愿他做我好配选,发誓到死心不变!我的妈呀我的天,怎不信我发誓言!

【导读】

《毛诗序》曰:“《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后世读者则多把此诗主旨定为节妇守节,朱熹、姚际恒、方玉润以及闻一多、陈子展皆持此说。当代学者也有新的解读。比如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认为:“这是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向家庭表示违抗的诗,表现了爱情专一,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褚斌杰《诗经全注》认为“这是一首反抗家长干预,要求婚姻自主的诗。”其实,无论是写共姜,还是写寡妇,还是写女子婚姻自由,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忠于爱情。当然,爱情观的具体内涵会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这首诗以女子口吻写出来。开头两句是兴的手法,不宜理解为女子爱上了船夫。柏舟的任意漂流引发写女子情意的坚定。至于那位少年是不是船夫,不必深究。少年好在哪里?仅仅是因为“髧彼两髦,实维我仪”吗?不是,这四个字是借代,代指少年美貌,以及品质的美好。如此美好的少年是女子心中的白马王子,于是发誓非他不嫁。“之死矢靡它”五个字写得大胆、泼辣,一个大胆追求个人幸福爱情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一个青年女子竟然活得像现代女子一样!这使我们想起了韦庄写的一首词《思帝乡·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比较一下,二者是不是有些相同?当然,相同之中,还有不同。《柏舟》写了家长的干涉。根据诗意我们推测,家长可能反对女子自作主张,反对女儿嫁给这个“髧彼两髦”的毛头小子。于是,女子的爱情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怎么办呢?女子呼天抢地,疾痛惨怛,发出“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呐喊。——亲娘啊,你把我生来把我养,为何不能体谅女儿的感情呢?这呐喊声穿越数千年,传到今天,仍然感天动地。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震烁古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情,爱情才彰显出她美丽的色彩。

本诗共两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河”“仪”“它”属“歌”部;“天”“人”属“真”部。第二章“侧”“特”“慝”属“职”部;“天”“人”属“真”部。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