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风其凉 [1] ,雨雪其雱 [2] 。惠而好我 [3] ,携手同行 [4] 。
其虚其邪 [5] ?既亟只且 [6] !
北风其喈 [7] ,雨雪其霏 [8]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 [9] ,莫黑匪乌 [10]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1]其凉,即“凉凉”。这是起兴,用天气的寒冷引出生存环境的恶劣。
[2]雨(yù),动词,下(雪)。其雱(pāng),即“雱雱”,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3]惠,爱,一说“顺”。而,相当于“然”。好我,喜欢我。
[4]行(háng),道。一说“去”。“同行”“同归”“同车”意思相同,都是一同离开。
[5]其,难道。虚,迟缓。邪(xú),通“徐”,缓慢。
[6]既,已经。亟(jí),紧急。只且(jū),语气词。
[7]其喈(jiē),即“喈喈”,风疾声大。一说同“湝”,寒冷。
[8]其霏,即“霏霏”,雪大的样子。
[9]莫赤匪狐,皮毛不红就不是狐狸。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在于加强语气。莫,不。匪,非。
[10]莫黑匪乌,羽毛不黑就不是乌鸦。天下乌鸦一般黑。本句意思是,凡是暴政,一定危害百姓。乌,俗称乌鸦。
北风凄凉寒刺骨,大雪纷纷飘下土。如果爱我心相通,并肩携手去他处。难道还能慢慢走?情况紧急莫延误!
北风呼啸天气凉,大雪纷纷从天降。如果爱我心相通,并肩携手走他方。难道还能慢慢走?情况紧急莫彷徨!
皮毛不红非狐狸,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爱我心相通,并肩携手出重围。难道还能慢慢走?情况紧急莫徘徊!
同学们都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语,若问其最早出处,应该出自《北风》。钱锺书在《管锥编》说:“按今谚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首诗是讽刺卫国统治者的。《毛诗序》曰:“《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郑笺》曰:“寒凉之风,病害万物。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朱熹《诗集传》曰:“言北风雨雪,以比国家危乱将至,而气象愁惨也。故欲与其相好之人去而避之,且曰:是尚可以宽徐乎?彼其祸乱之迫已甚,而去不可不速矣!”至于“贤者避乱”之说,与百姓避乱之说本质相同,都在于说明政治环境的恶劣。
本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这四句写北风呼啸,大雪纷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遭受寒冷的侵袭。这是一般人的生活经验。所以,要想避寒,就需要到温暖的地方去。正是有了这样的“兴”,所以才有了下文“惠而好我”“携手同行”“携手同归”“携手同车”的呼朋引伴。你既然与我相好,咱们就共同逃离寒冷的天气,奔向温暖的地方。这些诗句在今天读来也觉得通俗易懂,但其含义深刻,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显然,天气不好,是隐喻,指政治环境恶劣。这从第三章可以看出。
第三章没有运用前两章以天气起兴的手法,而是换成了“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虽然也是起兴,但含义更加明显,由自然天气转向了动物。朱熹《诗集传》曰:“比也。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乌,鸦,黑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则国将危乱可知。”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呢?大概是作者担心读者误以为是躲避天气的寒冷吧?这样一换,诗的主题就彰显出来了。狐狸、乌鸦比喻统治者,他们对百姓残暴,就像冬天的寒风、大雪,会把人冻死。“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这两句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它似乎是说,朋友是犹豫的、彷徨的,甚至幻想等一等、看一看,统治者会变好的。而“我”是清醒的、理性的,呼吁朋友,认清形势,不要犹豫,不抱幻想,天下乌鸦一般黑。
对于“乌”意象的理解,有学者不这么认为,比如刘毓庆《诗经考评》认为:“感觉这更像一首有关婚恋的诗……推测当是女子出嫁后,忍受不了丈夫的虐待,此时有第三者介入,女子因此而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与之相约逃跑……”,李山《诗经析读》也持相近观点。但此说与古人观点相去甚远,且无本事可证,只能是“推测”而已。为了引发同学们的兴趣,笔者引用了李运富的另一种翻译,请同学们参考:
鹅毛大雪漫天翻,北风呼呼不觉寒。郎君真心喜欢我,驾车迎亲一起还。归心似箭嫌马慢,哪知四蹄已空悬!
北风呼呼声和悦,雪花悠悠舞随车。郎君真心来娶我,牵手坐车一起回。马儿为啥这样慢?全速飞奔不觉得!
不是赤红不算狐,没有黑色不是乌。郎君真心爱着我,驾车迎我同上途。莫怪马儿跑得慢?腿脚没有想象速!
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古人的观点。我们读《史记·卫康叔世家》得知,卫国虽然是小国,却内乱不断。国君荒淫,太子无德,臣子霸道,各种丑恶之事在历史上很出名,比如“杀兄继位”“州吁之乱”“宣公夺媳”“父子争位”“子路之死”,等等。可以说,卫国是春秋时期内乱持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诗经》中的《邶风》《卫风》《鄘风》所录作品其实都属于卫诗,《诗经》中那些揭露批判国君荒淫无耻的诗作,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写卫国国君的。还有故事说,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孔子不赞成,就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个故事是否可靠且不说,但子路的确死于卫国内乱,被乱刀砍死,剁成肉酱。噩耗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家的厨师正在剁肉馅,孔子说:“倒掉吧。”孔子哪能吃得下呢!
《北风》这首小诗可以反映卫国政治,这从后代诗人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古乐府中有《北风行》,鲍照就写过《北风》,有“北风凉,雨雪雱……情易复,恨难追”之句,表达的是悲凉意境。李白有《北风行》一诗,末句写道:“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主题也是沉重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范仲淹运用的手法与《邶风·北风》是一致的,这成为后世文人文学写作的常用手法。
柯小刚在《政教与自然:〈诗经·北风〉与变风的诗教意义》
一文中写道:“变风的意义不只是在控诉、怨刺、批判,而是也在提醒我们:正风的和美礼乐诚然是诗教追求的目标,可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诗人深知,家国礼乐、和美正风的存在前提却是有着巨大的、原始暴力的天地之大风。这或许是《北风》篇能给予政治哲学的永恒启发。”可以说,无论是诗歌的艺术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邶风·北风》都是一首现实主义的杰作。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凉”“雱”“行”属“阳”部;“邪”“且”属“鱼”部。第二章“喈”属“脂”部,“霏”“归”属“微”部,“脂”“微”合韵;“邪”“且”属“鱼”部。第三章“狐”“乌”“车”“邪”“且”属“鱼”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