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式微

【原诗】

式微式微 [1] ,胡不归 [2]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3]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4]

【注释】

[1]式,发语词,无实义。微,幽暗;又解为微贱、衰败。“微君之故”和“微君之躬”的“微”是“如果不是”的意思,表示假设。

[2]胡,何,什么。归,回家。

[3]君,你。一说黎侯。课文注释为“奴隶主”。故,缘故。胡为,为什么。乎,在。中露,即“露中”,比喻生活在艰难之中。

[4]躬,身。泥中,比喻生活在艰难之中。

【翻译】

天色渐渐暗下来,为何不见把家还?如果不为君之故,何必遭受露中苦?

天色渐渐暗下来,为何不见把家还?如果不为君之身,何必忍受泥水侵?

【导读】

对《式微》的解说,自古分歧很大。《毛诗序》说:“《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据《左传》记载,周宣王十五年,晋国灭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周惠王十四年,潞子国灭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晋国灭潞子国,又将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重建黎侯国,不久晋国又灭之。由此推测,《毛诗序》对《式微》的解说是有依据的。袁行霈等《诗经国风新注》中持此说。

再一种解说依据的是刘向《列女传·卷四·贞顺传》,内容如下:

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其傅母闵夫人贤,公反不纳,怜其失意,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谓夫人曰:“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曰:“妇人之道,壹而已矣。彼虽不吾以,吾何可以离于妇道乎?”乃作诗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路通露)”终执贞壹,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君子故序之以编《诗》。

这个故事比较完整,具体展现了《式微》成诗的过程。如果按照这样的背景来理解《式微》,那么这首诗显然是一首形式别致的对唱诗,可以重新标点如下:

(问句)“式微,式微,胡不归?”(答句)“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问句)“式微,式微,胡不归?”(答句)“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前问后答,有问有答,答句采用反问,答案包含问中。这种对唱形式在《诗经》中虽非孤例,但并不多见。李山先生在《诗经析读》中持此说。

还有第三种解说,是男女感情说。这又具体分为三种观点:或解为妇人遭辱呼告丈夫,或解为女子被弃呼唤情人,或解为情人幽会。(参见《诗经学大辞典·三百篇解题卷·式微》),但缺少有力的文献依据,恐属附会。

中学语文课本与以上诸种解说都不相同,可视为第四种解说。课本说解说如下: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课本之所以这样解说,是受了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的影响。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余冠英的《诗经选》、袁梅的《诗经译注》(国风部分)等。我以为语文课本最好不选此诗。若要选表现反抗压迫的诗作,不妨让《硕鼠》重回教材。《硕鼠》运用拟人手法,读来朗朗上口,自古及今理解上的分歧不大。

综合以上各家观点,臣劝君归之说较为可信。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公欲无入,荣成伯赋《式微》,乃归。”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44年的故事。由于宋国大兵压境,鲁襄公便逃往楚国,不敢返回。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大夫荣成伯力劝襄公回国,并吟诵了《式微》,终于使鲁襄公回到鲁国。这实在是重演了黎国臣子劝黎侯归国那一幕。这个故事距离《式微》最近。

正因如此,所以《式微》这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突出表现在“式微”和“胡不归”的词句上。后世文人常用“式微”来表达归隐、微贱、衰弱之意,如王维《渭川田家》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之句,孟浩然《都下送辛大夫之鄂》有“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之句;另外,崔璞有“作牧惭为政,思乡念《式微》”之句,贯休有“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之句。至于“胡不归”的影响,则见于楚辞《招魂》《招隐士》中“归来兮”“魂兮归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还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顾况《游子吟》中“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王维《山中送别》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评价一首诗好不好,固然应该顾及全诗,但是若有一二名句名词流传后世,令人爱不绝口,那也应该是好诗的标志吧?《诗经》中这样的诗作很多,很多。

本诗共二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问句“微”“归”属“微”部,答句“故”“露”属“鱼”部和“铎”部,“鱼”“铎”通韵。第二章问句“微”“归”属“微”部,答句“躬”“中”属“侵”部。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