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1]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2] 。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3]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4] 。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5]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6] 。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7]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8] 。
[1]凯风,南风,和暖的风。棘,酸枣树。心,嫩芽。
[2]夭夭,鲜嫩茁壮。劬(qú)劳,辛劳。
[3]棘薪,酸枣树从幼苗长大。
[4]圣善,聪慧美德。令,好的才德。此句意思是母亲圣明,但自己不成器。
[5]爰,哪里。寒泉,清冽的泉水。浚(jùn),地名,今河南濮阳南。下,地下。
[6]有子七人,生育了七个孩子。
[7]睆(xiàn huǎn),指黄鸟的叫声婉转好听。黄鸟,黄莺。载,语助词。
[8]莫慰母心,意思是作为儿女却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南风和乐吹呀吹,吹醒酸枣嫩苗心。酸枣幼苗嫩又壮,母亲养儿太劳辛。
南风和乐吹呀吹,酸枣长大可为薪。母亲聪慧多美德,不肖七子难报亲。
清冽泉水在何处?就在浚邑城下土。养育儿子有七个,母亲生活太辛苦。
黄莺叫声真婉转,声音好好特爽舒。养育儿子有七个,报答母恩无良术。
《凯风》本是一首很好懂的诗,也是一首很感人的诗,可是自从《毛诗序》等定调后,使得此诗主旨变得不可思议。
《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此说影响深远。《郑笺》说:“不安其室,欲去嫁也。成其志者,成言孝子自责之意。”孔颖达《毛诗正义》说:“作《凯风》诗者,美孝子也。当时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夫室,而欲去嫁,故美七子能自尽其孝顺之道,以安慰其母之心,作此诗而成其孝子自责之志也。”宋代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转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
以上四大家都认为《凯风》一诗写母欲改嫁而赞美孝子。这太不可思议!
诗中写道,七子切身感到母亲“劬劳”“劳苦”,称赞母亲“圣善”,便想安慰母亲,这是多么懂事的儿子!母亲自然高兴,欣慰,哪个母亲愿意抛下这样的好儿子,反去改嫁他人?最重要的是,四位大家的解说没有任何证据,恐属臆断。最早解说《凯风》一诗的人是孟子。《孟子·告子下》记载:
(公孙丑)曰:“《凯风》何以不怨?”(孟子)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这段文字记载孟子回答公孙丑的问题。公孙丑问《凯风》诗中为什么没有怨恨的情绪。孟子回答说,《凯风》中父母的过失小,《小弁》(弁pán)中父母的过失大。做儿女的如果因为父母过失大就疏远父母,是不孝的表现;父母有一点小过失儿女就暴跳如雷,是不应该有的态度(矶,激怒),如果有,也是不孝。孟子讲的是一个基本道理,是教给人们如何把握孝的原则。至于孟子为何说《凯风》中表现的是小过,这个小过是父亲的还是母亲的,还是双亲共有的,孟子没有明说。于是《毛诗序》的作者进行了想象发挥,歪曲了母亲形象,以至于想象这位生育了七子的母亲受淫风影响想要改嫁。
对于《毛诗序》,向来有首序和续序之分的说法。如将二者分开,说“《凯风》,美孝子也”,勉强说得通。但是续序若在无本事可征的情况下出此断语,就属杜撰了。陈卫南在《孝心可鉴垂后世,母氏圣善谁人知?——〈诗经·凯风〉赏析》
一文中说:“《诗序》一派,唐突玷污圣善伟大的七子之母,致使《凯风》蒙耻含诟,坏其名声达三千多年。”
对四大家的观点,后人不是没有质疑者。比如明代季明德就说过“要是杜撰”。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况诗中本无淫词,言外亦无淫意,读之者方且悱恻沁心,叹为纯孝感人,更何必诬人母过,致伤子心?”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写道:“对于表现骨肉至情的作品,朴素的语言常是最理想的语言,平直的手法常是最成功的手法,往往能取得最强烈的艺术效果。”《凯风》就是这样一首语言朴实无华的诗作。褚斌杰在《诗经全注》中说:“这是一首感念母爱的诗。”笔者非常赞同。解文超、马刚在《〈诗经·凯风〉主题及意象研究》
一文中说:“《凯风》的基本主旨是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兼及歌颂孝子,故《孔疏》《朱传》以及后来治《毛诗》者持此‘卫之淫风流行’及‘怨母、谏父’之说失当。”
传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并作《南风歌》云:“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尔雅·释天》云:“南风谓之凯风。”邢昺疏曰:“南风长养万物,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者,乐也。在《凯风》一诗中,“凯风”意象的含义是清晰的。“棘心”和“棘薪”的含义也是清晰的,比喻七子成长的过程。母亲含辛茹苦,艰苦备尝,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寒泉”滋润大地,其养育之喻也不含混。至于“睆黄鸟”的“好音”,则是用来反衬七子不能报答母恩自愧之情的。诗中除了写七子自责外看不出还有什么孝行。所以说,此诗主旨并非什么“美孝子”,而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作。感念母恩,无以为报,所以自责,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后世文人常用“凯风”一词表达母爱,此类诗文颇多。古乐府《长歌行》有“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苏轼在《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一诗中写道:“回首悲凉便陈迹,凯风吹尽棘成薪。”朱熹晚年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用“凯风寒泉之思”比附自己的母亲。
本诗共四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南”“心”属“侵”部;“夭”“劳”属“宵”部。第二章“薪”“人”属“真”部。第三章“下”“苦”属“鱼”部。第四章“音”“心”属“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