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燕燕

【原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1]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3]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4]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5]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6]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7]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8]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9]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10]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11]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12]

【注释】

[1]燕燕,即燕子。于,助词。差(cī)池,参差不齐。指双燕翅膀一上一下。羽,翅膀。

[2]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于野,到卫都的郊外。

[3]瞻望,瞩望。弗及,看不见。泣涕如雨,泪如雨下。

[4]颉(xié),向上飞。颃(háng),向下飞。之,语助词。燕子飞翔时上时下,表达留恋之情。

[5]远于将之,即“将之于远”的倒装。之,代词。将,送。

[6]伫立,久立。

[7]下上其音,此句指鸟声随上下飞翔而上下,与前文“颉”“颃”相应。

[8]南,南郊。

[9]实,是,这。劳,思念。

[10]仲,排行老二。仲氏,指所送的女子。任,好。一说信任。只,助词。塞,诚实。渊,深厚。

[11]终,既。温,温和。惠,顺。淑,善良。慎,谨慎。“终……且……”,相当于“既……又……”,如《邶风·北门》有“终窭且贫”。

[12]先君,已故国君。诗人父亲。勖(xù),勉励。寡人,古代国君自称。

【翻译】

燕子燕子飞呀飞,翅膀前后随参差。这个女子要出嫁,送她送到城郊村。举目相望望不见,泪如雨下似倾盆。

燕子燕子飞呀飞,飞到高来飞到低。这个女子要出嫁,送她送到偏远地。举目相望望不见,伤感哭泣良久立。

燕子燕子飞呀飞,上下飞翔声依依。这个女子要出嫁,送她送到南郊去。举目相望望不见,这让我心太忧戚。

二妹是个好姑娘,心灵诚实情深厚。待人温柔又顺和,做事谨慎性敦周。劝我常念先父教,勉励寡人记心头。

【导读】

宋代许(yǐ)在《彦周诗话》中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此真可泣鬼神矣!”明代戴君恩在《读风臆评》中写道:“瞻望追忆之情,千载读之犹为欲泣。”清代陈继揆在《读风臆补》中说:“‘瞻望弗及,伫立以泣’,送别情景,二语尽之,是真可以泣鬼神矣!”可以说,“伫立以泣”四个字所具有的画面感,以及它所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清代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称赞《燕燕》“宜为万古送别之祖”。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前三章不过送别情景,末章乃追念其贤,愈觉难舍。且以先君相勖,而竟不能长相保,尤为可悲。语意沉痛,不忍卒读。”

后人读此诗大都会被感动。这究竟为什么?

一是因为送别时分产生的伤感之情,乃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普遍情感,无论文学是否发达,无论语言文字是否达意,这种情感是客观存在。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周代,我国文学已经十分发达,尤其是抒情短诗的创作早已成熟,正如钱锺书在《谈中国诗》中所说:“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于是诗人就用笔记录下了这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时刻,自然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上博简《孔子诗论》载“《燕燕》之情,以其独也”,说的就是这种普遍情感吧。

二是因为《燕燕》一诗的情景交融手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燕子飞绕久徘徊形象地点染了送别的场景。离人看到飞燕,自然触动情怀,遂诉诸笔端。由燕及人,情酿心中,抑制于胸,适时而发。戴君恩读至“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二句,作眉批道:“不须显言,情自酸楚”,就是这个意思。读这两句,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想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钱锺书在《管锥编》分析《燕燕》一诗时,引用了莎士比亚剧作中女子惜夫远行的句子:“极目送之,注视不忍释,虽眼中筋络迸裂无所惜;行人渐远浸小,纤若针矣,微若蠛蠓矣,消失于空濛矣,已矣!回眸而啜泣矣!”可见,中外文学家皆懂得情景交融,只是中国诗人善于点染,虽着墨不多,却风云无限,“含毫渺然”,不似西洋诗人“力透纸背”。

三是文学性提供的空间远大于儒家经典的政治性。《诗经》是儒家经典,重视的是“乐教”“德教”与“诗教”。但客观地说,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文学性。文学性包含教育的作用,但又超越教育性,扩大至更加广阔的人性空间。人性有多大,文学就有多大。读者不必了解诗的具体背景,也不必知道所谓诗旨,凡具常人之情者皆能从诗句中受到触动。明代万时华在《诗经偶笺·序》中说:“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写道:“予谓三百篇正不必作经读,只以读古诗、乐府之法读之,真足陶冶性灵,益人风趣不少。”宋明以来,一些读者越来越能够冲破“经”的藩篱来读《诗经》,发掘其文学价值。

那么,古人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呢?《毛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一步说:“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孔颖达《毛诗正义》和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说。然郑玄《礼记注》又言“此卫夫人定姜之诗也”,不同于他自己所作的《郑笺》。又据刘向《列女传·母仪传》记载:

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

这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记载了卫夫人定姜送儿媳归娘家的情景,并明确了是《燕燕》一诗的作者。不过,后人对这个记载颇为怀疑,认为刘向是在断章取义,加之刘向编写《列女传》《说苑》《新序》含有创作的因素,难免借用《诗经》之句来为其写作服务。但是,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同学们完全可以站在文学的角度,将《燕燕》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理解。

到了宋代,王质在《诗总闻》中认为《燕燕》写的是“兄送其妹出嫁”,打破了“庄姜归妾”说。清代崔述在《读风偶识》中支持王质的说法,他写道:“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目前学术界认可王质这种说法。余冠英《诗经选》,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袁行霈等《诗经国风新注》和褚斌杰《诗经全注》都是这个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燕燕》前三章本是民歌,第四章是庄姜创作,然后合在一起。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张剑在《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一文中写道,《邶风·雄雉》有“雄雉于飞,泄泄其羽”“雄雉于飞,下上其音”之句,《豳风·东山》有“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之句,《小雅·鸿雁》有“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之句。这说明前三章中的句子为民谣所常见习诵。第四章出现了“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风格上与前三章明显不合,内容上亦无联系。

再说说“差池”这个词。这个词现在经常使用,意思是“差错”。郭沫若《屈原》第二幕有“万一有什么差池,责任是要落在你们的头上”。至于《燕燕》中的意思,则被“参差”替代了。“参差”一词也出自《诗经》,比如《关雎》中有“参差荇菜”之句。部分汉语词汇的含义会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转移,这是正常的。

本诗共四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飞”“归”属“微”部;“羽”“野”“雨”属“鱼”部。第二章“飞”“归”属“微”部;“颃”“将”属“阳”部;“及”“泣”属“缉”部。第三章“飞”“归”属“微”部;“音”“南”“心”属“侵”部。第四章“渊”“身”“人”属“真”部。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