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柏舟

【原诗】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1]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2]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3]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4]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5]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6]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7]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8]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9]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10]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11]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12]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13] ?心之忧矣,如匪澣衣 [14]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15]

【注释】

[1]汎(fàn),同“泛”,漂流,浮游。柏舟,柏木做的舟。亦,语助词。一说“亦”为“夜”,也通。流,水流。此句喻指自己无所依托。

[2]耿耿,忧虑不安。寐,入睡。隐忧,忧伤。隐,痛苦。

[3]微,非。以,语助词。敖,同“遨”。敖游,即“遨游”。此句意思是,不是没有酒来遨游消忧,而是忧愁深重,难以消除。

[4]匪,非。鉴,镜子,茹,容纳。此句意为,我的心不是镜子,美丑都接受。

[5]兄弟,指娘家的哥哥和弟弟。据,依靠。

[6]薄言,助词,用于动词前,无实义。一说急急忙忙。愬(sù),同“诉”,告诉。逢,遇。彼,代兄弟。这四句写兄弟不可依靠。

[7]石,磨石。转,转动,移动。

[8]卷,卷起来。这四句写自己意志不可动摇。

[9]威仪,仪容举止。棣棣(dì dì),雍容娴雅。选,挑剔。以上六句写自己内外兼修,无可挑剔,受到不公正待遇,实为冤枉。

[10]悄悄(qiào qiào),忧愁的样子。愠,怒。群小,一群小人。

[11]觏(gòu),遭遇。闵,忧患。侮,欺侮。

[12]静,默默。言,句中助词,无实义。寤(wù),醒来。辟(pì),摽(biào),拍。这两句写内心痛苦难堪,拍胸不止。

[13]居、诸,都是语助词。此句在《邶风·日月》中多次出现。胡,何。迭,更迭。微,晦暗不明。意思是,为何黑暗总是不断。

[14]匪,不。澣衣,即“翰音”,飞鸟之音。《周易·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一说“澣”同“浣”,洗,喻指自己如同没有洗涤过的肮脏衣服。

[15]不能奋飞,不能像鸟那样奋翅飞走。喻指自己不能摆脱忧伤。

【翻译】

水上漂泊柏木舟,河水浩浩任意流。忧虑不安难入睡,内心痛苦有隐忧。不是家中无美酒,也非无处去遨游。

我心不可比铜镜,无论美丑全照入。虽然我有亲弟兄,心灵不通难靠附。我曾去把苦水诉,遭遇弟兄大发怒。

我心不可比磨石,不能随意去转移。我心不可比草席,不能随意来卷起。威仪雍容又娴雅,内外兼修无挑剔。

我心忧愁难消除,总有群小怒火烧。遭遇忧患接连连,受人欺侮真不少。默默反思这遭际,痛苦难堪拍胸号。

太阳月亮照天地,为何黑暗总相依?我心忧伤难消除,好比鸟儿飞不起。默默反思这遭际,笼中鸟儿难展翅。

【导读】

《柏舟》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郑笺》说:“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君近小人,则贤者见侵害。”孔颖达《毛诗正义》说:“《笺》以仁人不遇,嫌其不得进仕,故言‘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以言‘亦汎其流’,明与小人并列也。言‘不能奋飞’,是在位不忍去也。《穀梁传》曰:‘遇者何?志相得。’是不得君志亦为不遇也。二章云‘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是君不受己之志也。四章云‘觏闵既多,受侮不少’,是贤者见侵害也。”以上三家解说《柏舟》见解一致,即都认为是贤者受小人侵害、不得志之作,这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评价此诗“《柏舟》闷”是相吻合的。另外,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郑玄在《诗谱》中写道:“七世至顷侯,当周夷王时,卫国政衰,变《风》始作。”这说明,《柏舟》是卫国政治出现衰败时期的作品,“变”字体现其讽谏作用。

刘向在《列女传·贞顺》作了另外一种解说:

夫人者,齐侯之女也。嫁于卫,至城门而卫君死。保母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之丧。毕,弟立请曰:“卫小国也,不容二庖,愿请同庖。”夫人曰:“唯夫妇同庖。”终不听。卫君使人愬于齐兄弟,齐兄弟皆欲与后君,使人告女,女终不听,乃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厄穷而不闵,劳辱而不苟,然后能自致也。言不失也,然后可以济难矣。《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其左右无贤臣皆顺其君之意也。君子美其贞壹,故举而列之于诗也。

显然,刘向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段将政治诗变成了女子坚守贞操的诗。这是刘向的一种创作,他在《说苑》和《新序》中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宋代朱熹《诗集传》在刘向《列女传》的基础上,作了新的解说:“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这个观点影响了后人。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说:“这是一位妇女自伤不得于夫,见侮于众妾的诗,诗中表露了她无可告诉的委屈和忧伤。”这是关于《柏舟》一诗理解上的主要分歧。

哪一种理解更合理呢?《孟子·尽心下》引用了此诗中的句子。一个叫貉稽的人,因为被别人说成是很坏的人,便向孟子倾诉。孟子宽慰他说:“《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孟子认为,孔子和周文王都遭到别人诋毁,并不能伤害他们的美名。可见,孟子把《柏舟》理解为政治诗。《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如下记载:

公曰:“善哉!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皆有威仪也。《周诗》曰:‘朋友攸摄,摄以威仪。’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训以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显然,这里讲的是为政之道。其实,即便是刘向,他虽然在《列女传》中写了齐侯之女的故事,并不等于他就认定《柏舟》是妇女自伤的诗作,刘向是在用《柏舟》,是一种创作。刘向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柏舟》中诗句,除了《列女传》,还有《说苑·立节》《新序·节士》,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写的一篇著名政论文《条灾异封事》,其中写道:

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言守善笃也……今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由此可见,刘向是读懂了《柏舟》的,认为它是一首讽谏之作。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驳斥了妇女自伤说,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作了更加精彩的分析,他说:

今观诗词固非妇人语,诚如姚氏际恒所驳……邶既为卫所并,其未亡也,国事必孱。君昏臣聩,佥壬满朝,忠贤受祸,然后日沦于亡而不可救。当此之时,必有贤人君子,目击时事之非,心存危亡之虑,日进忠言而不见用,反遭谗谮。欲居危地而清浊无分,欲适他邦而宗国难舍。忧心如焚,“耿耿不寐”,终夜自思,惟有抚膺自痛。故作为是诗,以写其一腔忠愤,不忍弃君,不能远祸之心。古圣编《诗》,既悯其国之亡,而又不忍臣之终没而不彰,乃序此诗于一国之首,以存忠良于灰烬。亦将使后之读《诗》者知人论世,虽不能尽悉邶事,犹幸此诗之存,可以想见其国未尝无人,所谓寓存亡继绝之心者,此也……呜乎,吾恐邶之忠臣义士,含冤负屈,虽数千年下,犹不能瞑目于九京也!

这段文字写得极有感情,通过想象还原了当时卫国忠臣忧伤国事的情景,读后令人内心无限感伤。由此看来,《柏舟》属于政治诗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运用了大量生动新奇的比喻。开头“汎彼柏舟,亦汎其流”的比喻,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情境之中,夜色之中,茫茫水面上,一只小舟随水飘荡,形象地表达了贤臣遭君抛弃的悲凉之情,使我们想起了那个“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大夫,甚至有学者指出,《离骚》受了《柏舟》的影响。“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让我们想到了那个身居茅屋,心忧天下的杜甫。诗中的名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把心与磨石、草席相比,千古少有的比喻,震撼古今,直击心灵,使人联想到历代忠臣良将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则形象地揭露了朝廷黑暗、小人横行的乱象,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迁客骚人就会“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末两句“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让读者感受到,这位被疏远、遭攻击的贤臣,多么想冲破牢笼,像鸟儿那样一飞冲天!由此看来,这的确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本诗共五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舟”“流”“忧”“游”属“幽”部。第二章“茹”“据”“怒”属“鱼”部,“愬”属“铎”部,“鱼”“铎”通韵。第三章“石”“席”属“铎”部;“转”“卷”“选”属“元”部。第四章“悄”“小”“少”“摽”属“宵”部。第五章“微”“衣”“飞”属“微”部。 jrh8vP9153H4gur/VDNhwAzARmuqC0Q+nsw+jh3fdGZywzvWEn5wSYR+l3v5cA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