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摽有梅,其实七兮 [1]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2] 。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3] 。
摽有梅,顷筐塈之 [4]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5] 。
[1]摽(biào),落。一说树梢。有,词头。梅,梅树,果实可食用,味酸。其,代词,它。实,果实。七,十分之七。下文的“三”为十分之三。兮,语助词。
[2]求,追求。我,女子自称。庶,众多。士,未婚男子。迨,趁着。其,助词。吉,好时光。
[3]今,现在。
[4]顷筐,斜口的筐。《卷耳》中出现过。塈(jì),取。之,代词。
[5]谓,告诉,指确定婚期。之,代指婚期。
梅子渐渐落在地,树上还有七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趁着吉日别耽搁。
梅子渐渐落在地,树上只剩三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就在今日别耽搁。
梅子已经全落地,装了满满一筐多。小伙有心来追我,定下婚期告诉我。
这是一首很有情调的诗,表现年轻女子担心青春易逝,期盼美好婚姻早日到来。这与唐代《金缕衣》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金缕衣》的作者是受了《摽有梅》的启发而写的。我们还会想起《牡丹亭·游园·皂罗袍》里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大好春光不禁牵动了杜丽娘的情怀,也牵动了林黛玉的思绪,使她们都情不能自已。可见,《摽有梅》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诗经》多为抒情之作,抒情其实就是心理描写。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女子有如此大胆的追求,这种人性的光辉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作为一首诗,它不是粗陋的直白,而是运用比兴手法艺术地表达心曲。我们运用场景还原的方法来欣赏这首诗:一个妙龄女郎,看到梅树上掉落果实,心中不禁一惊,再看看树上的梅果,已经掉落许多,还有七成挂在树枝。她想:“呀,树上的梅子说落就落了。可是我的心上人怎么还不来告诉我婚期呢?”又过了几天,妙龄女郎看到梅树上的果实掉落的越来越多,只剩下三成果实挂在枝头。她内心焦虑了,心中说道:“小伙子呀,快来吧,就在今天吧。”当姑娘看到果实落满一地,可以用竹筐装取的时候,姑娘再也无法平静了,心中呼唤道:“小伙子呀,你再不来确定婚期,我就寝食难安了!”三章内容,随时推移,层层递进,将姑娘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活灵活现,仿佛她就站在我们面前。
也许有同学会问:周代两性关系是不是很宽松啊,不然,这女子怎么这样泼辣大胆呢?这就要联系周代关于男女婚姻的制度了。据《周礼·媒氏》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代规定男子最晚不应超过三十,女子最晚不超二十。如果到这个时候男女仍未婚配,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幽会,不加禁止。这实际上是周代鼓励生育的政策,即戴震所谓“杀礼”。《摽有梅》所写或许体现了这一婚姻制度。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曾发出疑问:“《摽有梅》之诗固出于正,只是如此急迫,何也?”他自问自答道:“此亦是人之情。”从人性上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社会常态。反此,就是非常态,必然引发内心不平静。唐朝诗人权德舆写过一首《薄命篇》,里面有“韶光日日看渐迟,摽梅既落行有时”之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感。这种情感在什么时代都一样。比如在《胡适传》中,就有这样的故事:当年胡适在美国留学,爱上了美国女孩韦莲司,消息传到国内,胡适的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中自然提到胡适在国内的未婚妻江冬秀。信中有这样几句:“伊之闺怨虽未流露,但摽梅之思人皆有之,伊又新失慈母之爱,丧居深念,其情可知,是以返来颇觉清减。”
《毛诗序》说:“《摽有梅》,男女及时也。”但也有另解诗旨者。明代学者曹学佺在《诗经剖疑》中说:“此喻求贤之当及时,不可怠缓,然文不宜屑越之也。”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愚意,此篇乃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更有意思:“盖商、周之际,剥复之秋也。山林隐逸,借肥遯以韬光者,固自不少,然求其贤如太公、伯夷、太颠、闳夭、散宜生辈,亦难数数觏。又况几经丧乱,几经沉沦,其能久而自存,不至为时所摇落,如硕果之不食者,岂可多得乎哉?若不及早旁求而延防之,则盐梅和羹之士日渐剥落,有老死岩阿以至于尽焉耳。虽然,士之遇与不遇亦何足虑,而特如需材孔亟之世也何哉?诗人有念于此,故作诗以讽当时在位,使勿再事优游而有遗珠之憾云尔。”
这几位学者所说并非虚言,在《论语·子罕》中就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阳货》也有:“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你看,孔子是多么急不可待!因为“逝者如斯夫”。但是,这样解《摽有梅》,恐怕已经进入“用《诗》”的境界了,“晏、欧诸公”究竟许不许呢?刘毓庆在《诗经考评》中说:“这是一首女子收梅子时唱的歌曲……妇女们一边收梅果,一边歌唱。这歌曲的主要功能是解除疲劳,表达劳动时的愉快情绪……在这反复咏唱中,表达着一种欢乐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个观点是很不错的。
本诗共三章,韵脚如下:
第一章“七”“吉”属“质”部。第二章“三”“今”属“侵”部。第三章“塈”“谓”属“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