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余年中,通过自我的不断修炼,以及在多家企业中的实践研究,笔者将4-D系统的核心原理总结为8条,如图1-5所示。
图1-5 4-D系统全能修炼的核心原理
第一个原理至第四个原理主要用于明确决定团队绩效、人际关系的因素,属于“知”的范畴。简言之,若不知道社会场域及其决定力量,或者知道但没有、没能有效地管理它,由人组成的团队大多充满了对立和冲突,容易出现不和谐的氛围,这样的团队,效能和效益必然大打折扣。4-D系统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高绩效。
知道很重要,比知道更重要的是做到所知道的。4-D系统是如何做到有效解决人际冲突问题的呢?第五个原理至第八个原理从行的方面入手提出了解决方案,帮助我们解决人际冲突,达到人际和谐。
4-D系统的第一个核心概念,或者说认知,就是社会场域/第五力,这是4-D系统被创建的源头。
查理博士在NASA工作的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一群高智商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不能保证工作的成功,相反,还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失败。比如,199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球面像差。
查理博士研究了很多商界人物的奋斗史,比如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比尔·盖茨(Bill Gates)等,并认真分析了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巴里·波斯纳(Barry Posner)等领导力领域权威教育专家的理论,及盖洛普咨询公司的调查研究等,他发现成功因素因人而异。
作为天体物理学博士——讲求实证的科学家,他开始对领导力进行物理学家风格的严谨探究。最终,他发现有一种人为力量在控制团队氛围,进而影响团队成员的表现及其业绩,这个力量就是社会场域,查理博士把它称为弱力、强力、重力、电磁力这4种自然力量以外的第5种力量,简称第五力。也就是说,在团队/组织中的成员的智力因素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为的社会场域/第五力。
如何理解社会场域/第五力?物理学中,力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形变的根本原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是说,力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二是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根据这个原理,两个人相处时,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团队后,人际互动就会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所谓“礼尚往来”“投桃报李”,说的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场域/第五力。
既然社会场域/第五力决定人与事的成败,那么,社会场域/第五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人是群居动物,通常情况下,孤独无援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中生存的。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待别人的方式,大概率会影响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正所谓“别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教的”。
在一个团队中,团队领导者对待团队成员的方式,以及团队成员对待彼此的方式,会逐渐形成团队内约定俗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而构成团队的社会场域/第五力。团队的社会场域/第五力会反过来约束、影响每个团队成员的行为。比如,喜欢批评下属的领导会逐渐拥有一个喜欢互相批评的团队氛围,这种团队氛围必然导致团队成员不开心,甚至逐步缺乏创新力。根据4-D系统,我们知道,指责和批评违背了人类“感受到欣赏和感激”的第一需求和人类迈向目标的正能量需求,这种社会场域/第五力是非良性的。
那么,决定社会场域/第五力的人际互动习惯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性格,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思维、情绪和外显的言行模式/倾向。如果把人比作电脑,天性就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它会决定人的人际互动习惯。若没有经过相关的系统训练,绝大多数人是按照天性活着的,至少在压力状态和放松状态中是如此。
强调认知天性的意义在于,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而不是无知地用自己的劣势去挑战他人的优势。
相对于天性,人还有被后天环境影响而成的性格。比如,我们学会了在不同社会场景中和不同的人互动要有不同的行为,即4-D系统提出的人要根据外在的需要调适自己,以匹配他人和工作。无独有偶,李海峰老师也在DISC课程中强调了行为风格的调适力。
知天性,不是为了不作为,或者做一个无所作为的宿命论者,而是为了学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及时调适自己的言行。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修炼的目的其实就是知己解彼、知人善用,实现人际关系和团队关系的和谐,避免无知地任凭天性操控自己、一意孤行,让自己不开心、让别人不舒服。
既然天性这么重要,那么,天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什么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就是4-D系统中绿、黄、蓝、橙4种需求。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有效的天性和行为风格调适训练,而每个人的主导天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人际关系天生是冲突的。因此,我们需要人生修炼。
什么是人生修炼?人生修炼就是让自己兼备4-D系统中4种天性的长处,即查理博士所说的4-D全能。
领导者很重要的责任和职能之一是激励人心,激励就是满足人的动机和需求。4-D系统帮助我们拥有了认清人的最基本需求的能力,显然是让我们掌握了激励人的诀窍。因为认清了人的最基本需求,就能表现出他人所需要的言行。这也是4-D系统能够有效处理人际关系和有效激励他人的本质原因,它能更有效地实现团队成员的高绩效管理,而不再是用简单、粗暴、冷冰冰的管理方式逼迫员工投入工作。
4-D系统的修炼始于对团队的社会场域的诊断,而团队的社会场域是由团队成员的个人行为风格决定的。所以,完成诊断后,团队成员需要一起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和分析每个人的天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天性实现更好的人岗匹配。
怎样判断人岗匹配是否合理呢?一是审视个人与工作的匹配度;二是分析团队成员的天性组合是否适合当下团队的职责和重点工作的需要。只有做到知己解彼,才能扬长避短。
由人做的工作有性格,由人组成的团队也有性格(团队文化),所以,要明确工作/项目、团队的性格。
工作有性格,这是很多领导者常常忽略的。很多领导者以为一项工作,安排谁来做都可以,其实不然。4-D系统提供了分析工作/项目、团队的性格的工具,即根据每项工作的关键行为、结果特征与4-D系统4个特质及其对应的2个行为习惯的符合度来分析判断工作/项目、团队的性格。对团队文化现状进行评估的工具是团队发展测评,即TDA测评,对团队成员满足4-D系统提出的8个行为习惯的现状进行诊断。具体操作,详见第二章中的“个人发展测评(IDA测评)和团队发展测评(TDA测评)”。
4-D系统鼓励坚持“先人后己,先人后事”的为人处世原则,即绿、黄、蓝、橙4-D流程,帮助我们根据外在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风格,从而匹配外在的人与事的需要。
根据外在的人与事的不同社会场域,展现所需要的绿/黄/蓝/橙行为风格,让人与人、人与工作、个人与团队实现匹配,让自己的行为风格满足外在的人与事的要求,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合作水到渠成,做人和做事就顺心如意了。
若每个人都能掌握绿、黄、蓝、橙这4种天性的行为风格,我们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行为风格的人与事的要求,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相处了。和谐是4-D系统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社会场域/第五力的核心价值。
要实现这种和谐,必须了解这4种天性所最关注的8个行为习惯,简称8B,如图1-6所示。
图1-6 4-D系统的8个行为习惯
社会场域是看不见的,但是直接影响社会场域的人的行为是可见的。8B是查理博士反复验证后确定的能够最有效地帮助人们满足4-D需求,进而实现人际和谐互动的行为习惯。用8个行为习惯来诊断团队的社会场域,同时修复团队的社会场域和个人人际互动中存在的问题(领导力问题),这是4-D系统大道至简、卓有成效的关键,因为它做到了表、本、药的一致。
8B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坐标系中对角线上的两对行为。比如,第7个行为“避免指责与抱怨”做不好的个人或者团队,第1个行为“及时表达真诚的欣赏与感激”的评估得分通常也不会很高。
初步接触4-D系统的人大多会问一个问题:我如何做才能改善自己天性中最不足的行为风格呢?比如,我以蓝色天性、绿色天性为主导天性,最弱的天性是黄色天性,我应该如何强化自己的黄色天性的行为风格呢?答案很简单,即多观摩黄色天性强的人的言行举止,多尝试完成展现黄色天性的两个行为:第3个行为“适度包融他人”和第4个行为“信守所有协议”。从这方面来说,4-D系统是以8B为抓手来改善个人人际互动习惯,进而改善团队的社会场域的。
为了让团队的社会场域达到4-D全能的状态,每个人的行为风格都需要符合8B的要求。为此,4-D系统提供了个人发展测评,即IDA测评,其内容、结构与TDA测评相似。
总之,4-D系统的本质是从团队的社会场域入手,用简单的4-D底层逻辑架构来诠释个人、工作、团队的风格分类,并用人际互动的核心流程(绿、黄、蓝、橙)和4-D系统的核心修炼流程AMBR诊断和修炼个人与团队影响社会场域的人类的4种最基本需求及其8个行为习惯(8B)。
团队的病根在个人身上。4-D系统将出发点放于团队建设,其实质是从改进个人行为入手,兼顾团队及其成员的修炼,一箭双雕,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查理博士设计了一目了然的4-D系统落地流程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