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中,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为了争夺英国的统治权,相互杀戮,最后以两大家族的联姻融为一体,开启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是英国民族国家的开创期和形成期。民族国家有两个最基本属性,或者说两大特征,一是国家必须统一,二是国家必须独立。在红白玫瑰战争中,英国消除了国家的分裂势力,即大贵族对国王的分权,在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统一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在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与法国彻底分开,英国开始独立发展。但是,英国的独立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最大一个威胁就是宗教问题。中世纪的英国国王也是教徒,他在宗教上必须服从罗马教廷的旨意,包括主教任命、教会财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项,国王都无权过问,也无权干涉。因此,国王的权力和国家的主权也就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英国通过宗教改革解决了这个问题。
提到欧洲宗教,我们自然想到基督教,欧洲文化的本质就是基督教。在欧洲基督教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第一次分裂在11世纪初,产生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东正教主要是俄国等东欧国家的宗教信仰。第二次分裂发生在16、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形成了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所以,欧洲的基督教包括三支: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这三大宗教合在一起被统称为基督教,所有三大教派的信徒都是基督徒。
欧洲宗教改革中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一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二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三是发生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发动了这场宗教改革运动,使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可以说,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宗教教义的变化,而是国家政治主权问题。换句话说,欧洲宗教改革为欧洲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宗教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天主教会的腐败,天主教会拥有所有欧洲国家1/3的土地,教会利用各种名目搜刮民财,这也是宗教改革获得成功的群众基础。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构建,人们一般是从正面角度来理解。但是,宗教改革没有实现宗教宽容,正是在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相互争斗,持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一直到一战之前才平息下来。所以,宗教改革绝不意味着宗教更宽容,当然从政治上讲,它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英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非常奇怪,它源于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亨利八世的父亲,也就是亨利七世身上。亨利七世开创了都铎王朝,这个王朝是建立在三十年内战的废墟上的。战后的英国非常衰弱,亨利七世通过与欧洲国家王室联姻保证国家和平和独立。亨利七世共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亚瑟娶了西班牙的凯瑟琳公主,亚瑟病逝后,他又安排次子亨利续娶了大他6岁的嫂子凯瑟琳,当时亨利才12岁。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这是17世纪初苏格兰国王入主英格兰的缘由。小女儿玛丽则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长孙订婚。
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的婚姻在开始阶段是甜蜜的,他们共同生活了25年,生过5个孩子,但只有玛丽公主活了下来。这就意味着亨利八世去世以后,能够继承英国王位的,只有他和凯瑟琳的女儿玛丽。因为宗教的约束,欧洲国王只能有一个老婆,如果想要娶第二个老婆,必须和第一个老婆离婚。
都铎王朝是在红白玫瑰战争废墟当中建立起来的。为什么发生这场战争?就是因为王位继承问题不明晰。打了30年,英国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王朝,统一了战乱后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的继承人将是一位女性。这对于都铎王朝来讲,对于亨利八世来讲,都是不可想象、不能接受的。因为,如果这位女性继承人继承了王位,在她去世以后,都铎王朝又要改朝换代。为了确保都铎王朝王位的延续性,不发生王位继承权的纠纷,亨利八世迫切需要一个可以合法继承王位的男性后代,而凯瑟琳已经不能再生育。
40多岁的亨利八世画像
与此同时,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热恋了。这些王宫侍从的身份不低,往往都出身于贵族家庭。亨利本人马术、剑术、摔跤样样在行,能作曲演奏,还喜欢诗歌,可以说文武双全。这样的高富帅不断给博林写情诗,博林也没有理由拒绝亨利八世的求婚。
但亨利已经结婚,他有妻室,于是他向教皇申请离婚。《圣经》里面讲,一个人娶了他哥哥的老婆,跟嫂子结婚不可能有后代。亨利八世便以《圣经》中的这段话作为离婚的理由,向当时的教皇提出离婚申请。起初,教皇对亨利提出的离婚诉求是同情的,可是凯瑟琳坚决不同意离婚,她要保住自己英国王后的位置,而且她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力量。凯瑟琳的外孙是查理五世,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又是西班牙国王,在欧洲是说一不二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教皇在查理五世的压力之下,不敢同意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为此,亨利八世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婚姻,服从教皇的统治。二是坚决离婚,保证都铎王朝有男性王储,否定教皇对英国的管辖权。
亨利八世离婚案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索。但离婚案只是一个表层原因,英国宗教改革运动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英国人民的拥护,改革具有群众基础。英国宗教改革体现了英格兰民族主义的高涨,反教权主义是英国民族主义的一种直接体现。
新教是从德意志马丁·路德新教改革开始发展的,它最基本的原则或者教义是“因信称义”。基督教有原罪说,“因信称义”是指一个人能否得到救赎取决于他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取决于心中有没有上帝。在当时来讲,这种新教思想的重要性非常大。举个例子,当时天主教会建造教堂需要很多钱,于是教会就推出了一种赎罪券,鼓动信徒花钱购买,并说买券人的罪会被宽恕,死后可以进天堂。当时的欧洲是个天主教的大世界,除了极少的犹太教徒等异教徒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天主教徒,他们都想进天堂。可是,当时的老百姓没有钱,又怕进地狱,买还是不买成为两难。这个时候有人说,你无须买赎罪券,你只要心中信仰上帝,信仰耶稣,你就可以进天堂。你想象一下当时人听后会是一种什么感觉。所以,新教一下子抓住了老百姓的心,这是宗教改革获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原因。
英国教堂华丽的装饰
当然,亨利八世和教皇的分裂主要不是为了改变宗教本身,其实亨利八世本人对新教是持敌视态度的,因为天主教肯定君权神授,注重等级观念,对国王统治有利。尽管如此,亨利八世离婚案为英国宗教改革打开了一个口子,打破了英国和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原有稳定关系,将英国推向了新教改革的道路。通过一系列的议会法案,亨利八世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取得了制定英国教规和任命英国主教的权力,解散了所有修道院,并将其巨额土地财产收归王室。从此,英国君主就一直是英格兰俗界和宗教界的双重首领,英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体系,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控制的、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在英国宗教改革的初期,英国还是一个保留天主教传统的国家。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新教徒,他只反对教皇,不反对天主教。亨利对天主教教义和礼仪有真感情,他无法全面否定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在这个时期,新教在英国只是没有教皇的天主教而已。亨利八世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爱德华成为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一生娶了六位妻子,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有儿子继承王位,然而只有他与第三位太太所生的儿子爱德华存活下来。正是在爱德华六世时期的英国,天主教向新教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爱德华六世成为英国首位信仰新教的国王。爱德华六世继任国王后,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用英文写作公祷书,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有的教会和牧师必须使用这个公祷书。
公祷书规定安立甘教为英格兰国教,对它的各种仪式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圣餐礼、临终的涂油礼、忏悔、牧师的忌服、圣坛的位置等。新教的派别非常多,在圣餐、圣母、圣歌、主教制等方面,新教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分歧。当然,天主教和新教的差别更大。第一个主要差别是天主教承认罗马教廷,服从罗马教皇的领导,而新教不承认。第二个不同是新教提倡“因信称义”,一个人心中只要有上帝,只要有耶稣,就可以得救。此外,天主教的神父是神职人员,他们一般被要求独身,而新教教会人员可以结婚。简单地说,新教清除了很多天主教原有的陈规陋习。
坎特伯雷大教堂
约克大教堂
在英国有两个大主教: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下面还有44位主教。中世纪的城市都有一座大教堂(cathedral),有大教堂才是城市(city)。比方说剑桥不是“city”,而在剑桥旁边的伊利(Ely)有座大教堂,所以它在中世纪是城市。我们去英国旅游时,由此可以判断某座城市是不是古城。
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温和改革,它是保持国家统一基础上的宗教改革。在这种温和的宗教改革过程中,英格兰民族加强了凝聚力,没有造成国家的分裂,而其他一些欧洲大陆国家却因为宗教改革发生分裂,走向内战。欧洲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就是因为宗教改革产生的两大派别之间的互相仇杀,德意志分裂得连一个凝聚点都没有。与此不同的是,英国在宗教改革以后,形成了一个稳定而统一的民族国家。
从真正意义上讲,英国宗教改革从爱德华六世开始,可惜爱德华六世16岁就因肺病去世了。根据长幼继承顺序和亨利八世的遗嘱,应该由亨利八世的大女儿玛丽继承王位。然而,爱德华六世强迫议会修改继承法案,宣布册立简·格雷为王位继承人。简·格雷的外祖母是亨利八世之妹玛丽·都铎,她与表舅爱德华六世同年出生。1553年7月6日,爱德华六世病逝,简·格雷继位,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王。简·格雷登上王位是诺森伯兰公爵的图谋,诺森伯兰公爵是爱德华六世的舅舅,他向国王推荐自己的儿媳简·格雷,宣称她继位将阻止天主教势力复辟,但其根本目的是将国家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简·格雷登上王位后,立即引发国内的强烈反对,而诺森伯兰公爵把持朝政更是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简·格雷当上女王的第13天(另一说是9天),玛丽公主举兵南下,效忠于简·格雷的军队倒戈。7月19日,枢密院废黜简·格雷,宣布玛丽公主才是合法女王。上台后,玛丽一世以简·格雷放弃新教为条件,允诺放她一条生路,但遭到后者的拒绝。1554年2月12日,简·格雷被送上断头台,死时不满17周岁。
伊利大教堂
玛丽一世跟其母凯瑟琳一样,是一个坚定的天主教徒。她9岁的时候,父王亨利八世赐予她威尔士女亲王的称号,这一直是英国王储的头衔,伊丽莎白二世的大儿子查尔斯王子就是威尔士亲王。母亲凯瑟琳被褫夺王后的称号后,玛丽也因此被贬为私生女。在亨利八世第六位妻子凯瑟琳·帕尔的劝解下,1544年,亨利重新赋予玛丽王位继承权,位置在爱德华王子之后。玛丽痛恨新教,因为父亲为了跟母亲离婚发动了宗教改革。所以,玛丽成为女王后,把恢复天主教当作施政的首要目标,任命天主教徒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异教审判和火刑。在她担任英国女王的四年当中,有300多名新教徒被烧死,其中包括原坎特伯雷大主教、伦敦主教,玛丽因此被称为“血腥玛丽”。
1554年,38岁的玛丽一世嫁给了西班牙菲利普王子,当时引发了英国新教徒的暴力抗议。菲利普比玛丽小11岁,两人是闪婚,首次见面两天后便举行婚礼。根据婚约内容,菲利普得到了英格兰国王的称号,议会同时听命于两人的联合旨令。婚约也写明英国没有义务为西班牙提供任何军事援助。1556年,菲利普继位西班牙国王,玛丽也就成了西班牙王后,不过两人依然分居。实际上,菲利普二世更有兴趣与英国结盟,而不是玛丽本人,他极力说服玛丽支持西班牙与法国开战。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后据点加莱被法国占领,英国不介入欧洲大国纷争的原则遭到破坏。
枢密院是英国君主的咨询机构,君主遵照枢密院的建议行事时,称为“国王会同枢密院”(King-in-Council)或“女王会同枢密院”(Queen-in-Council),以往权力巨大,现在只有礼节性质。枢密院通常每月举行一次会议,枢密院议长读出等候通过的法令,君主只需说“同意”即可。理论上,君主可以说“拒绝”,但在安妮女王以后,一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每次出席会议的顾问官很少,而且是获政府邀请才能出席。在君主宣布大婚或君主驾崩的情况下,枢密院会议才会要求全体成员出席。
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的十年统治中,英国在宗教问题上出现了大摇摆。玛丽成为英国女王以后,天主教的势力在英国复辟,英国的内政外交又受到了西班牙和罗马教廷的左右。当然,玛丽一世的强硬性格和暴力行为是由她悲惨压抑的早年生活造成的,这些早期经历驱使她亲近西班牙和天主教,可她的臣民属于英国与新教。君主应将自己的抱负、愿望、恐惧、嗜好以及偏见与臣民共享,玛丽抛弃了都铎王朝这个最重要的特征。1558年11月17日,42岁的玛丽病逝,伦敦爆发一片欢庆声,之后很长时间,玛丽的忌日都是英国的公共欢庆日。1559年1月15日,伊丽莎白公主继位,她是亨利八世与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英格兰进入都铎王朝的后期,也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