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讲了英国《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形成,这两件中世纪大事为英国现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我们在前文中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社会必须有民族国家做支撑,本章我们就来谈谈中世纪的两场战争——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正是这两场战争为英国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从1337年到1453年,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羊毛贸易和封建领地,英国和法国打了100多年,史称百年战争。在13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已经失去了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领地,但还持有法国西南部的领地,这一部分领地正是法国盛产葡萄酒的地方。英国当时的贵族是英国人,但其实也是法国人,他们从法国来到了英国,依然保留着法国的一些习惯,比方说爱喝葡萄酒。法国西南部的领地也是英国的纺织品和谷物出口的必经之地。英、法两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时断时续,法国人欲把英国人从法国彻底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还想夺回过去丢掉的法国土地。这是英法百年战争的背景之一。
英、法两国对佛兰德斯的争夺加剧了双方冲突。在中世纪,佛兰德斯是欧洲最富有的地区,当地人从英国进口羊毛,纺成面料卖给欧洲大陆,后来该地因为战争而分裂,领地分属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在当时,佛兰德斯是法王的伯爵领,名义上属于法王,但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西欧中世纪的大贵族领地大多如此,这就是我们前文说过的国王权力的有限性。佛兰德斯的呢绒业发达,而原料羊毛依赖从英国进口,大部分由这些羊毛制成的呢绒返销英国,佛兰德斯的市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政治上更倾向英国。然而,佛兰德斯伯爵路易为了管控城市,需要借助法国军队镇压不满市民,更支持其名义上的宗主法王,而法王更想控制这个伯爵领地,排挤英国在该地区的影响。1336年,法王腓力六世逮捕了在佛兰德斯的所有英国商人,并禁止佛兰德斯与英国通商。出于反制,英王爱德华三世下令禁止英国羊毛输往佛兰德斯,佛兰德斯失去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斯的最高领主。
第三个背景事件跟苏格兰有关。苏格兰和英格兰是土地相连的近邻,英格兰国王想要获得苏格兰的控制权,曾经宣布自己是苏格兰的宗主,这就引发了苏格兰的反抗。英格兰和法国有矛盾,法国在暗中一直支持苏格兰跟英格兰叫板,搞得英格兰焦头烂额。
七姐妹岩(沈振宇提供图片)
多佛尔海峡
白崖是英格兰的一种象征,从法国眺望英国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白色悬崖。七姐妹岩是英格兰西南海岸地貌的最典型表现,紧邻英吉利海峡,纯白色的崖体及崖上翠绿的草地令人叹为观止。因有七座主要的白垩断崖相连,故名为“七姐妹”。多佛尔海峡离法国最近,从多佛尔到加莱仅33公里,英国到法国的海底隧道也以多佛尔海峡为开端。
英王爱德华三世遂把解决英苏关系的关键指向了法国。
从实质上说,英法百年战争是两个民族之间领土与主权的争夺。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领地,正在形成中的法兰西民族对此不能容忍;英国人认为保住自己在法国的领地,反对法国插足苏格兰事务,是维护民族利益和主权的主要任务。
在百年战争爆发前,法国和英国的恩怨已经很深。战争总是要有一个导火索,这个导火索就是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两国王室之间长期存在联姻关系,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因查理无子无兄,而其妹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爱德华三世便以法王外甥的资格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遭到法国三级会议的拒绝,此时法国的民族主义已经兴起。之后,爱德华三世一直和法国新国王腓力六世争夺法国的王位。法王腓力六世加强中央集权,把王权控制的范围扩展到阿奎丹(Aquitaine)地区,而这一地区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在法国的主要领地。1337年,法王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英王则宣布自己是法兰西国王,由此,腓力六世派兵攻占了英王在法国的领地,爱德华三世决定进攻法国,百年战争爆发。战争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开始阶段英国取胜,后来法国出现了圣女贞德,英国开始吃败仗,最终被法国彻底打败。除了一个加来港之外,英国失去了原来在法国的所有领地。
##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势如破竹,俘虏法王,法国被迫签订和约,割让领土,支付补偿款,爱德华也放弃对法国王位的声索。
##战争第二阶段:##法国反攻迫使英军停战,英国除保存加莱等几个沿海城市外,将其余法国领地归还法国。
##战争第三阶段:##英王亨利五世率军在塞纳河口登陆,大败法军,占领了巴黎及法国北部,收复诺曼底,签订《特鲁瓦条约》。
##战争最终阶段:##英军围攻奥尔良,法国面临沦陷危机。在少女贞德爱国热诚的感召下,法军英勇奋战,终于解除了奥尔良的围困,并乘胜追击,把英国人逐出巴黎、赶出诺曼底,英王失去了除加莱以外所有法兰西领地,百年战争至此结束。
在百年战争后,英国和法国两国共戴一王,或在对方版图上占有领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彻彻底底地输掉了战争,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战败国,但这个失败却成为英国未来发展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英国再也不考虑欧洲大陆的领土利益,或者寻求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正是在百年战争之后,英国人的本土意识不断发展和强化,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日益地表现出独立性,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英法百年战争彻底分开了英格兰和法兰西,它们在战后逐步发展成两个民族国家——英国和法国。
但是,百年战争对英国的影响并不限于这一点。在这场战争当中,英国贵族的私人武装得到增强,在战争后期,英格兰大贵族的派系纷争非常激烈,给日后的英国王位的争夺埋下了隐患。英法百年战争从爱德华三世时期开始,爱德华有13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实力最大,一位是兰开斯特公爵,另一位是约克公爵,他们形成了英格兰两大家族。爱德华三世死后,先由其长孙理查德继任国王,之后兰开斯特家族就一直出任国王。英国人喜欢玫瑰,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时候,就有一首挽歌“英格兰的玫瑰”。玫瑰在英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缘由就是三十年战争,即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之间的战争。约克家族的徽章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徽章是红玫瑰,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红白玫瑰战争”。战争结束后,这两种玫瑰合而为一,成为白蕊的红玫瑰。于是,白心红玫瑰成了英格兰的象征,也逐渐成了英国的象征。
圣女贞德
圣女贞德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人物之一,她在百年战争中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为法国最终获胜立下头功,最后被捕并被处决。贞德死后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莎士比亚认为,贞德也救助了英国,如果英国在百年战争胜利并吞并法国,那自由主义将不在英国存在。
红玫瑰与白玫瑰徽标
玫瑰在中世纪欧洲是很受欢迎的文化符号。它们的颜色用在政治、文学和艺术中往往具有重要而对立的含义。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可以象征爱情与死亡。祈祷书的边缘、历书和科学文本中也有玫瑰图案。到13世纪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英格兰的贵族家庭徽章中开始使用玫瑰图案。
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兰开斯特家族坐上了英国国王宝座,持续了很多代,最后一代国王亨利六世登基时只有一岁,百年战争就是在他任期内结束的。亨利六世患有间歇性的精神病,在百年战争最后阶段,英国吃了一系列败仗的时候,他的精神病又复发了。在他幼年不能做主的时期,或在他精神病发作的时候,都由他的叔叔约克公爵做摄政王。后来亨利六世和王后玛格丽特有了一个儿子,他们指望儿子接班成为新国王,并开始排挤约克公爵的干政。
约克公爵认为,虽然亨利六世有个儿子,但是亨利六世有精神病,况且外界传说这个儿子不是亨利六世的亲儿子,而约克公爵又是爱德华三世的直系后代。于是两大家族就围绕王位的继承权发动了战争。最后的结果是,约克家族获胜,爱德华四世成为约克家族首位英国国王,并将亨利六世杀害于伦敦塔。
1483年,爱德华四世病逝,遗命其弟弟理查德为摄政王,辅佐爱德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大儿子爱德华五世12岁,小儿子9岁。但是,两个王子的叔叔理查德很快取而代之,宣布爱德华的两个儿子是私生子并自动失去王位继承权,两个王子被关进伦敦塔,后来就失踪了。该事件引起了英国贵族们的强烈不满,亨利·都铎发动军队与理查德作战,胜利之后他成为英国新国王亨利七世,开始了一个新朝代——都铎王朝。
英国皇家卫兵
亨利·都铎是兰开斯特王室的后代,他的母亲是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博福特的曾孙女。亨利七世作为开国君主,认为家族的王室血统不太多,为了加强自己的国王继承权的正统性,他很快迎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于是,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合在一起了,红玫瑰和白玫瑰也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两个敌对家族之间的联姻,结束了持续三十年的玫瑰战争,英国从战争的废墟中走出来,开始迈进近代社会。两个家族虽然合二为一了,但约克公爵和兰开斯特公爵这两个头衔保留了下来。都铎王朝是兰开斯特家族开创的,所以兰开斯特公爵后来一直由英国的国王或女王来兼任,比如,伊丽莎白二世同时也是兰开斯特公爵。女王的第二个儿子安德鲁王子是约克公爵。
英法百年战争让英国斩断了与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土地纠葛,从此以后,英国一心一意地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在红白玫瑰战争中,英国大贵族要么战死了,要么因为战争不能组建家庭,没有后代,所以在红白玫瑰战争结束以后,英国的大贵族基本没有了。我们前面讲到,在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是国家的分裂力量,国王是国家的统合力量。由于英国大贵族的消亡,在都铎王朝建立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变得不可撼动,这就为民族国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