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本课题研究问题的提出与具体的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然后,对本课题的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进行介绍;再次,对所涉及的胜任特征理论、KSA理论模型、能岗匹配原理内涵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以期奠定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进行阐述。

第二章为秘书职业:流变、类型与岗位特色。主要对现有文献中关于“秘书职业”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首先,从情境的角度出发,对西方情境下与我国情境下的秘书职业的概念流变进行提炼;然后,从社会需求以及秘书职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中西方情境下不同划分标准的秘书职业类型进行阐释;最后,从秘书在组织中所处位置、工作特点、工作任务以及实际作用等角度出发,对秘书职业的岗位特色进行总结。

第三章为素质指标:案例、访谈与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典型案例、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包括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抽取相应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进而得到秘书职业能力指标库。其中,典型案例主要来源于秘书学研究领域内的相关杂志以及实践中秘书岗位的相关招聘信息;深度访谈来源于对70位来自北京市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秘书从业者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秘书相关人员进行书面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2016年至2019年我国秘书人才市场的基本需求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对秘书岗位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进行讨论,从而得到现阶段社会组织对秘书职业的要求;理论分析是指基于KSA理论基本逻辑,对国内外组织关于秘书职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要求进行分析,抽取出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

第四章为能力模型:构建、检验与权重确定。首先,通过小组座谈的方式,获得三维度秘书职业能力素质初步模型;然后,利用大规模问卷调查,对本课题所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素质初步模型进行验证;最后,采用加权赋值的方法,确定秘书职业能力模型中各个具体能力素质指标的权重,从而最终建构出中国情境下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

第五章为应用策略:培养、培育与生涯发展。主要从秘书专业培养、职业教育、企业实践以及秘书自身发展四个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本书所解码并构建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现阶段我国秘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企业使用以及自身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尝试对本书的核心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对本书所解码的秘书职业能力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回顾。此外,指出本书在解码秘书职业能力与构建秘书职业能力指标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局限之处,并对未来可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提出设想与展望。

二、可能创新点

本书以“秘书”这一职业为研究对象,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解决“专业化职业秘书人才培养与培育”的实践问题为目标,以胜任特征理论、KSA理论模型以及能岗匹配原理为基础,通过科学调研、理论建模与量化分析的手段,基于行业特点以及岗位任职资格要求,提取秘书职业能力素质要项,并做出具体的分级行为描述,建构出相应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从而为秘书职业人才培养与培育做出设计。本书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如下。

(1)本书依托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的基本逻辑,从组织管理、秘书从业、高校教育等层面进行调研,参考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及人才市场需求,使用科学量化分析的方法,首次在中国情境下尝试解码秘书职业能力,构建并验证了秘书职业能力模型。

(2)研究的重点在于大量问卷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在实证研究中提高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同时,结合深度访谈与专家意见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对秘书职业能力素质指标进行修正,进一步完善秘书职业能力模型以提高其科学性。

(3)在秘书职业能力要素及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建构高校秘书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体系以及质量考评方案,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层次新型秘书人才。同时,采用秘书行业术语对秘书职业能力模型所包含的能力要素进行详细描述也有利于成果转化,为用人单位选拔、使用、培育秘书人才提供依据,推动秘书职业发展。 gwAEzUNl3ft8U275R5ube7EY/znRufsg+Afn4p/tDpTLwPMmEIA9Zfd4CqVEALa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