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4日,我第一次聆听了林老师的“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只有九个人的小班讨论课给了我们近距离与林老师交流沟通的机会,小班讨论的形式使我们能很好地与林老师互动,林老师会根据我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授课速度,这使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听课体验。林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三个多小时过得飞快,听后只感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在认知方面,我震撼于林老师的传奇事迹、爱国热情和理论高度。这一节课加深了我对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的理解,体会到了北大学生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也认识到了自己要立下远大的抱负,关心国家大事,做一个胸怀天下的时代青年。
在经济学研究的直觉方面,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了很大进步。 通过林老师由浅入深的细致讲解,我掌握了一些经济学问题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同时对于“经济学原理”课程上的一些结论有了更具体的理解。通过林老师对中国经济的讲解,我的经济学直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将为未来我对高级课程的学习以及科研打下很好的基础。 【林毅夫: 很好!触类旁通! 】
在对于中国经济的了解方面,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中国经济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我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并且学习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依据这些因素预测了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可能的增长情况,同时也了解到了中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挑战,对未来中国要想维持经济发展速度的注意事项有了基本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一个旷古未有的奇迹。1979—2019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4%,2019年经济规模已发展为1978年的39.3倍,在2014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经济规模超过美国,
更是在2019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林毅夫:
这一点看法不准确。我国在2002年跨过人均GDP 1026美元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2010年跨过人均GDP 4036美元的上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应该会很快跨过人均GDP 12535美元
的门槛,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
】
按美元计算1979—
2019年贸易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4.1%,中国现在既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实体,又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仅仅消除了国内的绝对贫困,而且拉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促进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预估,林老师持相对乐观的态度。未来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为生产要素的增加、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制度的完善,其中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的边际效益递减,技术创新是其他增长因素的决定者。现阶段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引进代替研发,节省时间和资本投入,形成后来者优势,从而取得比需要自主研发的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类比历史上其他相对于发达国家有同等后来者优势的国家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能很好地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我国还有很大可能性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我们也要深刻意识到中国现在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既有来自国际上的压力,也有国内现存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迎接挑战,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既不过于悲观,也不盲目自信,脚踏实地,改革创新,使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向好发展。 【林毅夫: 总结得很好!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经常会被认为是“乐观”,我则认为是“客观”,因为一方面,这些看法是经由对问题的本质和事实的分析得来;另一方面,这些看法后来大多得到印证。被认为“乐观”则是一般学者以现有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参照来观察中国的现象,容易只看到问题而悲观,相比之下,我的“客观”就变成了“乐观”。 】
总体来讲,我真的通过第一节课收获了很多东西。这种收获包含方方面面,既包括治学态度、责任意识,又包括对中国经济情况的理解,还有经济学直觉的培养。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关于通过技术引进形成的后来者优势:确实通过引进外来的成熟技术或购买相应专利可以很好地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两个事实:一是对于一些核心产业,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只能自己研发相关技术,而且这些产业可能对于国家来讲是必要的、支柱性的,无论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研发出来,避无可避。二是研发是需要积累的,一些困难的、攻坚性的技术突破,可能需要以其他相对简单的研发工作为基础。如果过度依赖于技术引进而非自主研发,在一些保密领域可能会由于缺少研发经验和人才而难以实现自主突破。
民营企业可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更多地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技术引进。但是积累相应的技术经验和高端人才对国家整体来讲是必要的。那么国家应该如何平衡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呢?
林毅夫: (1)对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符合该国比较优势的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引进是不需要成本的。当一个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时,要引进的技术仍在专利保护期之内的越来越多,不过绝大多数技术是内化于设备之中,发达国家只有通过销售设备才能实现技术专利带来的好处,所以,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不会不出售设备给发展中国家。即使是不内化于设备的技术通常也可以经由购买专利来取得。只有像中美两国那样,中国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才会出现技术封锁的情形,不过,绝大多数先进的技术不是只有美国拥有,中国可以从无意于也不可能成为世界霸权国的其他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而规避美国的封锁。对于那些只有美国有,其他发达国家没有,又影响到我国国防和经济安全的技术,就应该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来进行突破。(2)发展中国家在引进技术、设备时,通常需要对引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流程的改进(process innovation),这种流程创新可以积累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所需的人才和知识,对将来从事产品创新会有帮助。(3)决定自主创新成败的因素,一方面是人才、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能力。利用后来者优势,可以更快速地发展,更快速地积累资金,更快速地提升自主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能力。这也就是为何任正非说,在引进比自己生产便宜时,华为就引进而不自己生产。总的来说,除了少数关系到国防和经济安全,又可能被像美国这样的霸权国家“卡脖子”的技术,发展中国家需要将其作为战略目标由政府来投入攻关,对于其他的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利用后来者优势来加快经济发展,以更快速地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更快速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2.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果想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要解决国内的收入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面临权衡取舍,公平和效率不可得兼。确实我们要缩小上述方面的差距,但对于最后的相对平等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呢?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能算作公平与效率之间比较好的平衡点呢?
林毅夫: 这个问题在第十一讲中有详细的讨论。总的来说,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有利于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政府则在二次分配中要关注落后群体、落后地区、临时失业和因病因残需要救助的人群,以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扩大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改革不到位,形成了对少数富有阶层的补贴和存在寻租机会所致。我国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扭曲所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