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后,罗马共和国转变为罗马帝国,但其名称未变,仍然是共和国(
Respublica
)。只是最高行政长官变成了元首(
princeps
),此后帝国政治制度屡变,但这一称号一直沿用到古代晚期。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遭遇到空前的危机,长达半个世纪的内战(235—284)充分暴露了帝国治理机制的缺陷。五十年间,在高卢、小亚细亚、意大利一共出现了二十多位皇帝,彼此纷争。史称“3世纪危机”
。284年,戴克里先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并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经过戴克里先的帝国治理机制改革,实现了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凯撒即二帝与二副手的帝国分治原则,两位皇帝和两位凯撒分别以尼科美底亚、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和特里尔为各自的驻跸之所,军团和行省数目相应增加了一倍,史称“四帝共治”(Tetrarchy)。
作为四帝共治的补充,戴克里先推行兄弟之爱,让皇帝们彼此通过婚姻关系结成兄弟关系或者儿女亲家。这个时候留下来的戴克里先发行的金币,多有4个营门连在一起、四位皇帝互相拥抱的形象。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四位皇帝互相拥抱的雕像,也是留存至今的证据之一。为了摆脱血缘继承原则的干预,推行选贤用能的皇帝推举机制,戴克里先强迫另一位共治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与自己一起退休,分别让副手(加勒里乌斯(Galerius,305—311年在位)和君士坦提乌斯(Constantius,293—305年在位)接替帝位,并由他们再挑选自己的副手。
但是,这一套制度最大的挑战来自血缘继承原则的顽强诉求,尤其是当皇帝或者凯撒养育了有能力而且有野心的儿子,选贤用能原则与血缘继承原则会加剧竞争,导致皇帝产生机制的调整和危机。305年,君士坦提乌斯之子君士坦丁,在父亲去世后就公然起兵,争夺帝位。他从英格兰的约克城率军南下,渡过英吉利海峡,于次年攻占特里尔,并在那里称帝。君士坦丁僭立引发了长达二十年的内战。
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他一方面继续遵行和完善戴克里先推行的改革措施
;另一方面用血缘继承原则代替原有的选贤用能原则,重启了罗马帝国晚期的王朝体系。在临终前君士坦丁将帝国一分为四,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原则被改头换面,帝位在家族内分割传承。3世纪的危机及其克服的历史表明,帝国分治的原则业已成为罗马帝国晚期的根本性帝国治理原则。尽管存在家族内部继承原则与选贤用能原则的冲突,但罗马帝位的传承日趋于稳定。帝位的顺利传承使得帝国政局更加稳定。在随后几个王朝的统治之下,帝国政治稳定,价格回稳,工商业复兴,迎来了“四世纪复兴”
。
在君士坦丁统治末期,出于传播基督教到世界各地的愿望,他将东征波斯帝国作为基本军事外交方略。君士坦丁本人便死于东征途中。此后经过三十年的征战,帝国对波斯帝国的战争遭遇重挫,约维安(Jovius,363—364年在位)皇帝于战败之余签订割地赔款的和平条约,暂时改变帝国东向的军事方略。约维安在赶回君士坦丁堡的途中病逝,军队推举瓦伦提尼(Valentinian,364—375年在位)为帝。随后,瓦伦提尼提名弟弟瓦伦斯(Valens,364—378年在位)为共治皇帝。瓦伦提尼统治伊利里库姆大区及以西地区,建都米兰;瓦伦斯统治东部帝国,建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莱茵河与多瑙河沿线,构筑各种堡垒,也与边境线外的“蛮族”签订盟约。次年瓦伦斯东征波斯,在君士坦丁堡发生了普罗柯比(Procopius,365—366年在位,又译普洛科皮乌斯)篡位事件。普罗柯比打着君士坦丁家族的旗号,联络哥特人,一度声势浩大。瓦伦斯平叛之后,继续以安条克为基地,整顿东部边境防线,重新陈兵波斯边境。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朱利安皇帝死后动摇的西部边境线,瓦伦提尼率大军进驻特里尔,与阿拉曼尼人、萨克森人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瓦伦提尼与瓦伦斯皆为具有较高军事指挥才能的罗马将军,在他们的努力下,帝国边境基本上恢复了相对的稳定。与此同时,帝国也越来越军事化,传统的罗马元老贵族被从军队排挤出去,皇帝的行营成为各个行省新贵的养成所,帝国官僚阶层也多从兵营补充人员。375年,瓦伦提尼在远征夸狄族的冬营中去世。其子凯撒格拉提安(Gratian,367—383年在位)接替帝位。
瓦伦提尼和瓦伦斯在各自整顿好边防之后,原本准备会师共同攻击多瑙河中游的哥特人一部。但瓦伦提尼突然去世,瓦伦斯在格拉提安率领的增援部队到来之前,出兵围剿越过多瑙河的哥特人、匈人和阿兰人联军。378年瓦伦斯于亚德里亚堡兵败被焚身死,帝国的军事威望遭受重创。尽管瓦伦提尼二世(Valentinian II,375—392年在位)业已于375年被军队拥立为帝,负责管理伊利里库姆大区和意大利大区,但他的兄长格拉提安没有让他去东部接替瓦伦斯的帝位,而是提拔提奥多西为指挥官,并于次年推举他为东部皇帝。
395年,提奥多西皇帝临终前,依据惯例将帝国一分为二,开始了提奥多西王朝在东西部帝国的分别传承,从此,东西部帝国逐渐步入越来越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但是,我们并不能将西部帝国和东部帝国理解为独立的帝国,更为恰当的提法是“东部帝位”和“西部帝位”,或者“帝国在东部的统治”(
Imperium orientale
)、“帝国在西部的统治”(
Imperium occidentale
)。从罗马法的角度来看,罗马帝国即罗马人的统治(
imperium
),罗马帝国拥有一个统一的帝权(
Potentia
),也只有一个统一的帝国,即共和国,尽管有多位皇帝,但是他们全部都属于一个统一的帝国。东西部帝国也都适用于同一部法典,即《提奥多西法典》(
Theodosian Code
)。447年东部皇帝提奥多西二世(Theodosian II,408—450年在位)致西部皇帝瓦伦提尼三世(Valentian III,425—455年在位)的函件中说得明白:“如果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颁布了新的法律,只要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质,以帝国官方文书的格式签发给另一位皇帝的,那么就应该在另一位皇帝的疆域内也同样有效。”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严格说来,是指“罗马帝国在西部的统治”丧失,或者西部帝位的消失。
375年格拉提安统治罗马帝国,表明血缘继承原则作为帝位传承方式的牢固确立。格拉提安这个时候只有6岁,离罗马成年独立承担契约能力的年龄还相差9岁,而瓦伦提尼也只有4岁。395年,提奥多西一世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位。大儿子阿尔卡狄乌斯18岁,小儿子霍诺留(Honorius,393—423年在位)才7岁。408年东部皇帝提奥多西二世继位的时候才8岁,425年提奥多西王朝的西部末代皇帝瓦伦提尼三世登基的时候也是11岁。小皇帝们生于宫廷,老死于宫廷,很少上前线,与此前的马上皇帝迥然有异。他们固然没有赫赫武功,但是却在文治方面可圈可点。在他们的统治初期,由于年幼,不能亲政,所以在皇室内部,家庭女性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上升;在朝廷里,权臣的作用也非常明显。
小皇帝们转向文治,权臣与家庭女性的政治作用强大,与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变化几乎同时出现。罗马帝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利用基督教会来打击异己分子,为此,不断出台打击宗教异端的政策,将宗教问题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君士坦丁一世晚年越来越笃信基督教,并逐渐干预教会内部的教义纷争。他的基本目标是教会和平。尽管他也反对过异端,但并没有像消灭政治对手那样行事。对于坚持不同教义的基督教派别,让他们自我管理,不得享受政府的各种宗教优惠政策。
在君士坦丁去世之后的半个世纪,罗马政府并没有对异端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甚至都没有出台新的限制异端法令。但随着格拉提安和瓦伦提尼继位,政治局势陷入不稳。他们身边的辅助大臣彼此争斗,开始利用基督教正统教义打击对手,各种处置异端的法令紧锣密鼓地出台。到395年提奥多西一世去世,一共颁布了27次反对各种异端的敕令,平均每年超过一次。
不仅打击异端的敕令数量众多,而且手段非常严厉。不允许他们传教,不允许异端派教徒集会,不允许他们建造教堂,异端分子不得自由地处置自己的财产,甚至可以被“好人”(信仰正统基督教教义的信徒)驱逐出城。
当朱利安皇帝扶持多神教的时候,他并没有利用宗教政策打击对手。尽管在安条克,他备遭基督徒的羞辱,但他还是充分表现了他的雅量。“虽然他对基督教的态度是严厉的,可与此同时,他又避免为此而发生流血。”
而瓦伦提尼、提奥多西和阿尔卡狄乌斯则对拉帮结派的基督徒处以“叛国罪,令其流血丧命”
。
帝国政府将宗教政治化,迫害异端,迫使不同政见者逃亡到帝国边境地区。而为了应对罗马帝国带来的强大压力,帝国北部边境地区的蛮族也需要与帝国政府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莱茵河与多瑙河沿岸的蛮族几乎都信奉了阿里乌斯派——4世纪最为知名的基督教异端。奇怪的是,从387年开始,帝国继续迫害异端,但竟然不再迫害阿里乌斯派,直到423年,重新开始颁布迫害阿里乌斯派的敕令。
410年,罗马城沦陷,西部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放弃位于帝国西北边疆的不列颠行省之后,皇帝霍诺留将哥特人安排到阿奎丹地区,苏维汇人和汪达尔人安置在西班牙地区,以便拱卫高卢和西班牙地区。423年霍诺留去世,埃提乌斯引匈人军队作为援手,支持中书令约翰在罗马自立为帝。东部帝国率军征讨失利,双方通过谈判,约翰被牺牲掉,埃提乌斯获得伯爵之职,425年瓦伦提尼三世登基,年方6岁,母亲嘎拉·帕拉齐蒂娅(Aelia Galla Placidia)摄政。
428年,埃提乌斯与北非伯爵卜尼法斯之间发生严重争斗。据说,卜尼法斯为了自保,与驻扎于西班牙的汪达尔人结为攻守同盟。429年,在盖塞里克(Gaiseric,428—477年在位)的率领下,汪达尔人渡海进入北非,至439年得到帝国政府的承认,合法地占据北非行省,并创建汪达尔王国。为了应对帝国军队的压力,汪达尔人与匈人互通使节,南北呼应。在这个时候,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领导下臻于鼎盛,分别向君士坦丁堡,意大利和高卢全面出击。东部皇帝用金钱赎买和平;西部皇帝更加倚重曾在阿提拉宫中长期为质的埃提乌斯,与匈人帝国时和时战。451年在高卢的卡泰隆尼(Catalaunium)会战中,埃提乌斯率领罗马联军经过血战,成功阻挡了匈奴大军继续南进的步伐。452年他又将欲问鼎罗马的阿提拉阻止在波河河边。453年,阿提拉突然离奇死亡,匈人帝国分裂,帝国最大的外部威胁解除。454年,不满埃提乌斯专权,皇帝瓦伦提尼三世派人将埃提乌斯暗杀。次年,埃提乌斯的朋友们也成功地暗杀了皇帝,为他报仇,西部罗马帝国的提奥多西王朝绝嗣。
瓦伦提尼死后,埃提乌斯的朋友们并没有受到追究。马克西姆斯(Petronius Maximus)篡权,强娶瓦伦提尼三世的遗孀尤多奇雅为妻并称帝。尤多奇雅暗地里征召北非的汪达尔王盖塞里克前来援助。当罗马城被汪达尔军队围攻之际,称帝两个月的马克西姆斯被军队所杀。据说,他的“尸体被扔到台伯河中”。随后汪达尔人攻陷了罗马。盖塞里克将尤多奇雅及公主普拉奇蒂娅和小尤多奇雅带回北非,并命儿子哈纳里克(Huneric,477—484年在位)娶公主小尤多奇雅为妻。在高卢军队特别是西哥特军队的支持下,455年,阿维图斯(Eparchius Avitus)登基。
阿维图斯是高卢显贵,在政界和军界都有良好的履历。455年他曾作为马克西姆斯的外交特使前往图卢兹,争取哥特人的支持。在那里,先后传来马克西姆斯被杀和盖塞里克攻陷罗马的消息。于是哥特王提奥德里克二世(Theoderic II,453—464年在位)与阿维图斯合作,支持后者在阿尔勒(Arles)称帝。称帝之后,阿维图斯继续在阿尔勒待了3个月,巩固统治,在获得元老院和意大利军方的支持后,于9月份进军罗马。哥特人的支持也获得了回报,提奥德里克二世衔命出征西班牙,从此西班牙逐步落入哥特人的控制之中。由于国库空虚,为了支付军队的报酬,阿维图斯只能搜刮公共建筑上的金属,熔化之后发放。又恰逢饥荒,罗马人叛乱,将他逐出罗马城。阿维图斯试图返回高卢,在皮亚琴察附近,与军事统帅利库马和马约里安(Julius Valerius Majorian,456—461年在位)的军队交战。经米兰主教斡旋,败阵之后的阿维图斯退位,被迫成为皮亚琴察主教。457年,这位主教在继续返回高卢的途中死亡。
阿维图斯的经历表明,推举皇帝仍与各地的罗马军队密切相关,蛮族军队也可以推举皇帝。但新皇帝的最终命运,由意大利的军队所左右。在意大利驻军与其他行省军事集团的政治竞争中,行省独立性越来越明显,意大利也逐渐与君士坦丁堡和帝国各大行省渐行渐远。
阿维图斯被迫退位之后3个月,马约里安被军队推举为帝,458年获得了东部皇帝利奥(Leo I,457—474年在位)的承认。马约里安出生年不详,行伍出身,曾任马克西姆斯皇帝的侍卫长。马约里安算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继位之后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为了巩固帝国财政,马约里安一方面豁免了他登基之前纳税人所欠的税额,并限制各类官员重复征税,将税收征收之权拨归行省总督单独负责;另一方面阻止元老贵族在行省的代理人逃税。在政治上,他前往高卢,与阿维图斯旧部和西哥特人和解,重用阿维图斯的女婿、著名作家西多尼乌斯(Sidonius Apollinaris,约430—480)。获得西哥特人的支持,马约里安得以集结重兵于西班牙,准备船只,欲实施渡海计划,攻灭汪达尔王国。但所征集的船只被汪达尔海军破坏,马约里安只能与盖塞里克签订了相对不利的和约。460年,马约里安回到高卢,在那里遣散军队之后,准备返回意大利。可能由于征讨汪达尔人失败和签订了“卖国”条约,在途中,马约里安被利库马派兵拦截俘虏,于461年8月被害。
马约里安被杀之后,利库马拥立的新皇帝为塞维鲁(Libius Severus,461—465年在位)。塞维鲁出生年不详,意大利卢卡人氏。在上台之后,塞维鲁似乎一直待在罗马城。虽然一直得不到东部皇帝的承认,但他也试图恢复传统,保护奴隶主的利益,不允许奴隶和隶农利用为政府提供徭役的机会,让其后代脱离奴籍。
可能因为塞维鲁试图限制寡妇将嫁妆财产转移给教会,东部的教会史家说他绰号为“蛇”
,而在西部史书中他的形象则是“虔诚的”。在他统治期间,高卢的罗马将领埃吉迪乌斯叛乱,自称为罗马王。465年11月,塞维鲁在罗马去世。
塞维鲁去世之后,帝位空悬了两年,此后安提米乌斯(Anthemius,467—472年在位)从君士坦丁堡来到罗马,担任皇帝。安提米乌斯出身名门,是已故东部皇帝马尔西安唯一的女婿。利奥于467年1月提名安提米乌斯为西部皇帝。安提米乌斯肩负着东西部联合攻击汪达尔人的使命。468年,帝国军队兵分三路,水军直驶北非,陆军一路攻占撒丁岛和西西里,另一路从利比亚攻占的黎波里。但这次讨伐不幸遭遇惨败。随后,安提米乌斯试图联合卢瓦河以北的罗马兵力和不列颠雇佣军夹击西哥特王尤里克(Euric,466—484年在位),也遭到惨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安提米乌斯将女儿嫁给哥特血统的将军利库马,但是,这种安排仍然无法确保外来皇帝与意大利军队统帅之间的良好关系。安提米乌斯被利库马围困在罗马城内达4个月之久。城内断粮,安提米乌斯躲避到教堂,被利库马的外甥勃艮第将领贡多巴德(Gundobard,约474—516年为勃艮第王)所杀害。
从安提米乌斯的法令来看,西部罗马皇帝所掌握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已经非常有限。某个名叫朱莉娅的人请求安提米乌斯认可她与自己奴仆的婚姻。安提米乌斯予以同意,因为他考虑到,“由于受到如此频繁的攻击,也因为遭到敌人的杀戮,毫无疑问,男女婚配的基础受到了削弱”,因此明智的统治者要“提供额外的补救措施”,以便建设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政府。另一条法令则针对无主土地的诉讼。被告以土地无主为由从皇帝那里获得该地的赠予。但若干年后,返乡的原地主或者他的亲戚起诉被告侵占了他人土地。安提米乌斯向东部皇帝列奥咨询,该如何办理。利奥皇帝认为,应该按照君士坦丁一世的相应政策办理。如果原告胜诉,土地得归还给原告,而由皇帝另外赠予土地给被告。但是,安提米乌斯的最终判决意见则是:如果原告胜诉,则诉讼结束,皇帝不再另拨土地给被告。两相对比,可知西部皇帝手中掌握的土地业已不多,无法补偿被告。
为了对付安提米乌斯,利库马另立一位名门贵胄奥利布里乌斯(Anicius Olybrius,472年4—10月在位)为皇帝。奥利布里乌斯是瓦伦提尼三世的女婿,他具有虔诚的正统基督教信仰。由于他与汪达尔王子哈纳里克为连襟,所以,奥利布里乌斯也获得了汪达尔王盖塞里克的大力支持。奥利布里乌斯执政时间很短,从他发行的钱币来看,他曾用十字架取代了金币背面的其他装饰图案。是年8月利库马去世,10月底或11月初,奥利布里乌斯去世。
473年3月,利库马的外甥、军队统帅贡多巴德拥立格利切利乌斯(Glycerius,473年3月—474年6月)为帝。但东部皇帝利奥不予承认,同年10月,他立孙子利奥二世为凯撒。同时命令外甥女婿奈波斯(Julius Nepos,474—480年在位)率军从达尔马提亚出发,在罗马登陆。格利切利乌斯赶到罗马,但不战而降,被任命为达尔马提亚的萨洛纳(Salona)主教。奈波斯称帝。
奈波斯出生于军人世家。称帝之后,他着手构建自己的外交策略,与西哥特人和谈,牺牲了高卢的奥佛涅,换取了普罗旺斯。与此同时,他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对付汪达尔人,他的父亲就是在468年远征汪达尔的过程中被杀的。但是很快,他信任的将领欧列斯特斯(Orestus)突然发动叛乱,他只能仓皇乘船逃离意大利,回到达尔马提亚。
欧列斯特斯立自己的儿子——当时还是小孩的奥古斯都路斯(Flavius Romulus Augustulus,475年10月—476年9月在位)为皇帝。随后士兵们要求分得土地,他加以拒绝。476年军队推举另一位将军奥多瓦克(Odovacer,476—493年在位)为王,起兵叛乱。
在杀死欧列斯特斯和他的兄弟保罗之后,奥多瓦克称意大利王,将奥古斯都路斯和他的母亲流放到康帕尼亚,厚待之。然后这位意大利王请元老院派遣使节,出使君士坦丁堡。史载:“他迫使元老院派遣使节去见芝诺皇帝,提出,不需要分而治之,共尊的一位帝王足以统治这两个地区。而且他们说,他们已经选择了奥多瓦克,一位具有军事和政治经验的人来保护他们,芝诺应该授予他罗马国老称号,让他治理意大利。”
对此,芝诺皇帝(Zeno,474—491年在位)答复说:“他们曾从东部接纳了两位皇帝,但一位被驱逐(奈波斯),一位被杀(安提米乌斯)。现在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去做,因为他们的皇帝还活着,理当被迎回。奥多瓦克应该从奈波斯皇帝那里接受罗马国老的称号,当然,要不是奈波斯已经事先准备这么做了的话,他也可以做。他祝贺奥多瓦克保持了罗马人的治理秩序,如果奥多瓦克想正义地行动,他就应该马上迎回礼遇他的皇帝奈波斯。”
但是,奥多瓦克这位富有“政治经验”的将军并没有迎回奈波斯,而是“取王之名,既没有身披紫袍也没有携带王权标志”
。依据他发行的钱币来看,奥多瓦克承认芝诺和奈波斯这两位皇帝。而且奈波斯也没有忘记意大利,480年,他准备再一次前往意大利的时候,被人暗杀于达尔马提亚。
如果以西部地区没有皇帝这一标志而论,则476年或者480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如果以罗马皇帝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控制为标准,则罗马帝国在476年奥多瓦克的使节将那一套皇帝仪仗送到君士坦丁堡之后,西部地区实际上都各自独立了,只在名义上服从东罗马皇帝的节制。这一局面的改变还要等待半个多世纪,直到530年代皇帝查士丁尼发动收复失地运动,重新控制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沿地中海地区。
从上述两个角度来观察,西部罗马帝国的灭亡实质上是西部各行省的独立活动所致,它们的实际控制者不再是罗马政府的官员,如各大区的大法官(praetorian prefect)及其僚属,或者行省总督,而是众多的罗马将军,而且是蛮族出身的将军。最为吊诡的是,罗马帝国最后二十年的政治史表明,这些蛮族将军心向罗马,他们按照罗马军队一贯的习惯行事,偏好拥立自己的皇帝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
瓦伦提尼三世去世之后,意大利的军队拥立了马克西姆斯,但是,汪达尔人不满意,他们进军罗马,导致马克西姆斯被杀。汪达尔人洗劫罗马之后迅速撤退,西哥特人乘此机会拥立了皇帝阿维图斯。阿维图斯担任皇帝1年,因与意大利军队发生冲突,被迫退位。意大利军队推举马约里安为帝。马约里安因为征伐汪达尔人失败,被军队杀死。意大利军队拥立塞维鲁为新皇帝。塞维鲁的去世,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即意大利军队似乎对推举皇帝有点丧失了兴趣。帝位此后空缺了两年。这里面可能也有君士坦丁堡方面的压力,因为随后的一位皇帝是由东部皇帝芝诺派遣过来的安提米乌斯。安提米乌斯再一次与罗马军队统帅发生冲突,兵败被杀。汪达尔人长期呼吁的候选人奥利布里乌斯担任皇帝,但他很快去世。这个时候勃艮第将军贡多巴德拥立格利切利乌斯为皇帝。但东部皇帝芝诺不满意,于是指派奈波斯前往平叛。格利切利乌斯主动归降,奈波斯入主罗马。但随后意大利统帅欧列斯特斯叛乱,立自己的儿子——尚未正式成年的奥古斯都路斯为皇帝。意大利军队的将领,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固然说明皇帝之无足轻重,但也反映了军队拥立皇帝这一传统的中断,意大利方面尤其是意大利北部的驻军对皇帝丧失了兴趣。随后奥多瓦克杀死欧列斯特斯,废黜奥古斯都路斯,明确向东部皇帝声明,意大利不再需要皇帝。
意大利北部地区对帝制的厌恶之情,似乎可以说明,最后二十年的皇帝基本上都待在罗马。末代正统皇帝奈波斯试图从罗马向拉文纳进军,结果一到拉文纳就被逼从港口仓皇撤退,末代非正统皇帝奥古斯都路斯待在拉文纳,结果被废,并直接导致意大利不再有皇帝的局面。尽管以罗马为中心的地区,仍然对皇帝抱有眷恋;而意大利北部不再需要皇帝。西部其他地区跟罗马城一样,也还对皇帝保持着兴趣,所以他们都在积极推举自己的代理人为帝。从皇帝废立来看,意大利北部的军队不爱皇帝这个职位,最终导致意大利不再需要皇帝,西部罗马帝国因之灭亡。
当其他蛮族国王还热衷于推举皇帝的时候,意大利地区率先走出军队拥立皇帝的古代惯例,或者说废止了这一惯例。从此西部帝国变成了名义上隶属于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但实际上割据称雄的诸蛮族王国。西哥特王、汪达尔王和勃艮第王都保留着罗马将领的行为习惯,即推举皇帝。意大利王奥多瓦克废黜了一位西部皇帝,暗杀了另一位西部皇帝,可谓西罗马帝国的真正终结者。通过模仿其他蛮族国王,奥多瓦克在将意大利蛮族王国化的同时,又超越了其他蛮族国王。作为新近进入罗马帝国腹地的蛮族将领,奥多瓦克勇敢地废黜了皇帝,在西部地区终结了军队拥立罗马帝国皇帝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