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新认同的建构:基督教与罗马法

奥罗修,大约公元380年左右出生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布拉加(Bracara,今属葡萄牙),可能于413年左右被汪达尔人驱赶离开故乡,逃难来到非洲行省的迦太基,成为奥古斯丁的学生。“这位充满宗教感情的年轻人奥罗修,共享正统基督教和平的兄弟,从年龄上可做我的儿子,职事上属于我的同事,他持论严谨,讲论高超,学习勤奋。” 被奥古斯丁当作上帝派来的使节,奥罗修代他送信给耶路撒冷的杰罗姆。在耶路撒冷逗留一段时间之后,奥罗修携带圣司提芬的圣骨返回。此时,奥古斯丁卷入了关于基督教与战争、基督教与人类灾难的大争论,为此撰写了《上帝之城》。他授命奥罗修提供专门的历史材料,为自己提供佐证,说明人类历史上的灾难一直存在。接受老师的嘱托之后,奥罗修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迦太基城完成《反多神教徒史七书》,通过历史叙事对多神教徒进行反击,证明410年罗马被哥特人攻陷并不是由于帝国改宗基督教所致。书稿完成后,奥罗修也从历史舞台消失,不知所终。

《反多神教徒史七书》凡七卷,第一卷以简短的前言,交代写作缘起,奥罗修说:“我谨遵您,赐福教父奥古斯丁的吩咐,我乐意尽力地完成……您吩咐我从所有历史和编年史记载中收集涉及变幻人世间的大战、瘟疫、悲惨的饥荒、可怕的地震、罕见的洪水、令人恐惧的火灾、电闪雷鸣、大规模的杀戮和自相残杀,以及各种不幸的资料,并加以系统而简要地论述。” 人类不幸的历史被分成三个阶段:从创世到罗马建城、从罗马建城到耶稣出生,以及耶稣出生以来的历史。随后奥罗修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已知世界的地理进行描述,以便交代史事发生的地理背景。然后分族群讲述世俗王国的兴起,包括指代基督徒受迫害十次的埃及大饥荒、特洛伊战争,以及前罗马时代的拉丁国王们。第一卷终止于罗马建城之前(约凡4450年)。

第二卷从罗马建城开始讲述(约凡360年)。开篇阐发四大帝国的理论:由于神意,四大帝国先后统治诸王国,它们分别是巴比伦、马其顿、迦太基和罗马,其中巴比伦和罗马首尾相济,规模相当,分别代表人类历史的开始和终结,也代表东方和西方。马其顿和迦太基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起衔接作用。随后,奥罗修开始讲述罗马王政时代世界各王国的战乱和灾害,一直叙述到高卢人焚烧罗马城,结束本卷。以罗马被焚毁作结,是为了与410年罗马再次被敌人攻陷,进行比较。作者认为前者要远为严重,为此不惜浓墨重彩,反复言说。

第三卷自建城以来第364年开始叙述(约凡百年)。本卷又有一份更加简短的前言,向奥古斯丁解释自己的写作原则:揭示历史的本质而非仅仅描述历史。作者讲述了希腊世界的争霸战争,尤其是菲利浦、亚历山大大帝父子的征服战争,以及亚历山大手下将领们的纷争。在感叹父母、儿女和朋友之间的血腥争斗之后,奥罗修指出古代的和约与誓言都是靠不住的,而唯有面对上帝所发的誓言才是可靠的。

第四卷从建城以来第464年叙述到第606年(约凡143年),仍然以辩论开启叙事。虽然人们觉得当前的灾难更为沉重,难以忍受,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奥罗修随后讲述罗马与伊庇鲁斯之间爆发的西西里战争。本卷的重点在于三次布匿战争。为了行文方便,作者插入了迦太基的历史。奥罗修最后详细描述了迦太基的毁灭,并质疑第三次迦太基战争的起因,说明这场战争的非必要性,以便彰显人类的悲惨命运。

第五卷涵盖从建城以来第606年至679年间(约凡74年)的史事。本卷还是以讲道理开篇,纵论古今,说明古代战乱纷扰,而当代天下一统。接着是在西班牙进行的战争,包括努曼提亚人(Numantia)被消灭。作为西班牙人,奥罗修难免要颂扬西班牙人的勇敢,强调他们卷入战争的无辜,指出罗马人其实一无所获。话锋一转,作者开始详细讲述罗马的内部骚乱,包括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朱古达战争、社会战争、马略的对外战争、马略引发的内战和米特拉达特斯战争等,而终结于奴隶战争(斯巴达克思起义)。奥罗修最后重申,从战乱频仍的角度来看,古今根本不具备可比性,罗马帝国提供了长久的和平环境。

第六卷涉及建城以来第662年至奥古斯都统一天下之间(约凡90年)的史事。作者首先讨论各族礼拜诸神之伪,说明唯有礼拜基督为真理。本卷的重点内容是两次大规模的罗马内战:庞培与凯撒之间、屋大维与安东尼之间的内战。关于凯撒的征服战争作者所费笔墨较多,旨在强调高卢人的悲惨命运。随后凯撒击败庞培,又被刺杀,内战再次爆发,直到屋大维统一天下,雅努斯神庙的大门第三次关上,天下太平。在奥罗修看来,一方面,这种太平乃是上帝为耶稣降生而做的准备;另一方面,耶稣降临为罗马公民,也赋予这个帝国以莫大的荣耀。

第七卷包括建城以来第752年至1168年间(约凡417年)的史事,即罗马帝国史。作者开篇仍然与多神教徒辩论,到底是谁在主宰罗马帝国的命运,通过辩论,贬斥多神教诸神。奥罗修随后详细论述了罗马帝国与巴比伦帝国之间在政治上与宗教上的相似性,说明亚伯拉罕降生于巴比伦帝国,与耶稣降生于罗马帝国,非常类似。通过耶稣降生、传道、受难,以及基督教的兴起,说明耶稣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接下来作者按时间顺序对各个帝王的统治进行记述,论述的重点是他们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如果某位皇帝压迫基督徒,作为报应,各种天灾人祸降临。奥罗修首先讲到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继承人提比略试图容忍基督教,但是不被元老院批准,因此,心生仇恨,成为暴君。对于提比略统治的前后变化,作者提出了全新解释。本卷的核心内容还是自尼禄开始、终于戴克里先时期的十次大迫害。此后奥罗修重点描述了阿拉里克对罗马的攻陷,以及哥特人与罗马人的融合,并将提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79—395年在位)作为基督徒皇帝的典范加以歌颂。全书以对奥古斯丁的祈求告终。

奥罗修运用奥古斯丁的二元理论,基于基督教信仰将历史时期分为多神教徒时期(诸神信仰时代)和基督教时期(信仰上帝时代),认为前者充满战争和灾难,后期则拥有前所未有的和平。面对当下的困境,作者期待蛮族与罗马帝国和平共处,确保未来的和平。与奥古斯丁不同,奥罗修认为,基督教时代之前的灾难,多种多样,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也非常惨烈;在前基督教时代,命运不可捉摸,人类盲目行动,互相争斗,过着痛苦悲惨的生活。在基督教时代,对待基督教会的态度决定了人的命运,无视基督的教诲,会因之受到报应;礼拜上帝,则有各种报酬。罗马帝国的历史相对而言是基督教世界历史上的最好时代。尽管当下充满了暂时的灾难,但是只要继续虔诚地礼敬上帝,帝国就能与蛮族达成真正的和平,将苦难的战争转化为对基督教会和教堂的礼敬与保护,并保护基督徒。

新近攻击罗马帝国的蛮族,因为上帝的决定,也最终接受基督教的和平,走向罗马化。在奥罗修眼中,410年罗马被攻陷,根本无法与800年前高卢人攻陷罗马相提并论。在这里,由于上帝的干预,在两支哥特人中,属于多神教徒的那一支不能享有攻陷罗马的胜利,而是归于另一支也属于基督教的哥特部族,他们更接近罗马人的习俗。而且,在进城之后,由于虔诚基督徒们的祈祷,阿拉里克目睹了上帝的奇迹。他约束部下,不得烧杀抢掠,三天之后,悄然离去。此后,意识到上帝的裁决,他们与罗马和平相处,为罗马征战,攻打西班牙的其他部族。帝国境内的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也都采取了类似的行为。奥罗修总结说:“更多地用数字而非言语,我们已经揭示了,通过很少的流血,没有争斗,几乎没有死亡,无数战争被平息,无数暴君被消灭,债主被迫低头,人口众多的部族被清除。这表明我们的批评者应该为他们的排斥行为而忏悔,并尊重真理,相信、惧怕、欢迎并服从唯一真神、无所不能的上帝,他所做的一切,尽管被他们视为坏事,但其实都是好事。” 坏事变好,战争转向和平。

奥罗修的老师奥古斯丁并不认为世俗帝国存在义战。在他看来,尘世的战争,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不论原因如何,其结果都是由上帝所决定的。战争的成败有时无法加以解释,并非好人就会赢得战争,坏人就会输掉战争,毕竟人的智慧难以窥测到上帝的隐秘。人所能做的是,面对失败,要善于忏悔,从而皈依上帝。

奥罗修也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并不在于谋略,更不在于谋略中所体现的指挥官和将士们的德行,归根结底,胜负由上帝来决定。但是在基督徒帝王进行的战争中,对上帝的虔敬礼拜、深刻忏悔,是胜利的根本保证。为上帝而战,即为信仰而战,帝王们才会有胜利。虔诚地为信仰而战,不仅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且往往会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提到提奥多西大帝一次不流血的战斗之后,奥罗修大发感叹:“瞧,在基督徒帝王和基督徒时代,当内战无法避免的时候,它们能够被转化。很明显,城不破,暴君就擒,胜利到来。瞧,对另一方,敌军被征服,暴君的指挥官们比暴君死得更难看,埋伏被瓦解,装备被剥夺。无须建工事,无须摆阵势,无须刀出鞘。再难的战斗也无须流血而取胜,仅有两人把命丧。据此,当我们思量事情原委的时候,处置世界和裁决世界的上帝之权显露无遗,通过这些表征,他迫使顽固脑筋要么陷入混乱,要么皈依。”

但是,人间的虔诚并非一成不变,将领本人信仰的变化,也会给战争带来不同结果,导致不一样的命运。一旦虔诚者变得不那么虔诚了,昔日的胜者就会变成今日的败军之将,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提奥多西皇帝去世后,非洲将军基尔多(Gildo)叛乱投靠东罗马帝国,他的哥哥马斯克奇尔受命讨伐弟弟。奥罗修说:“他从提奥多西的例子得知,身处困境的人可以凭借信仰基督、通过祈祷获得上帝的恩赐。他来到卡帕里亚岛,携带了一些能够为他祈祷的圣徒,日夜祈祷唱赞歌,不战而胜,无伤亡而征服。” 马斯克奇尔以五千兵力战胜了敌人的七万人马。在战前的某天晚上,他梦见刚刚去世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三次用手指向地面说:“这里,这里,这里!”他领会到三次就是第三天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地点。在第三天祈祷唱赞歌守夜之后,他依据上天的神兆冲向敌人,赢得了胜利,基尔多乘船逃走,死于海上。但是,奥罗修随后也提到马斯克奇尔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这是因为“在获得神助,与圣徒们一起在上帝面前战而胜之之后,他傲慢起来,竟敢亵渎教会,掠夺教会。惩罚随后而至。一些时日之后他就遭到了惩罚,在他身上得到了证实:应该总是警惕神裁,当祈求时,得援助;而当不屑时,遭杀戮”

奥罗修认为和平才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性保障。这种和平,从信仰上讲,是源自于上帝的和平;在人间,则来自信仰基督的谦卑精神。因此,基督教给人间带来了真正的和平。在奥罗修生活的年代,统一的宗教和法律,为罗马世界的和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当他被迫离开家园的时候,尽管存在着危险,但是也心安理得。这是因为:“哪里有我的习俗和宗教,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现在非洲敞开怀抱欢迎我,我就心安理得地过来。现在她既善意地向宗教的、和平的盟友大方地提供报答,也邀请她所喜欢的可怜人。广阔的东方、广袤的北方、充满岛屿的南方都是我的法律和名称之所。因为作为罗马人和基督徒,我来见罗马人和基督徒们。” 奥罗修不无自豪地宣布:“在罗马人中,我是罗马人,在基督徒中,我是基督徒,在人群中,我是人。这一美好时代是先辈们所无法享受到的。他们无休止地战斗,因为不能自由地迁徙,固着于生养之地,要么悲惨地被杀,要么可怜地被奴役。”

奥罗修其实跟奥古斯丁非常相似,他们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灾难。但是,通过以基督降生为界将人类历史一分为二,强调两个时期的不同,奥罗修无形中彰显了更加强烈的罗马认同。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基督的道成肉身紧密相连,因此罗马帝国在救赎史上就变得意义非凡,它给世界带来了更为长久的和平。410年后进入罗马帝国的蛮族,都愿意为帝国而战,使得帝国继续安享和平。由于上帝的意旨,蛮族前来协助帝国,而非破坏帝国。罗马帝国也无所谓衰亡了。 Czy8U8CauAzOT3NSzJGXtcbWsoTM7u011f+lRICGmuHMAEsePcjWRsoq47YAqd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