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铁和泥混杂的世界

杰罗姆(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约346—420),今波斯尼亚的斯特日东人。早年到罗马求学,后来游学高卢,在当时的帝国首府之一特里尔逗留过一段时间。此后他来到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附近隐修。大约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发生之后,杰罗姆被任命为牧师。此后不久,杰罗姆再次来到罗马,传播其苦行的主张。385年因为与若干贵族女性关系过于亲密而惹起公愤,杰罗姆被迫离开罗马,回到东部地区,在伯利恒附近隐修直至去世。

约407年,杰罗姆为《但以理书》写作了长篇注疏,强烈主张依据这部经书来解释基督教世界历史。在他的笔下,先知但以理预言了基督教世界历史的四个阶段,即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将会伴随人类直到世界末日的临近。此后将是圣徒们统治的时代,直到有反基督者来临,世界都臣服于他的暴力和强权。但反基督者的霸权将是短暂的,随后耶稣会再次降临,实行末日审判并建立永恒的天国。

但以理所梦见的那个巨人的身体分成四个部分,头是黄金质地,脖子为银质的,胸脯为黄铜,而大腿是铁质地,脚夹杂着半铁半泥。杰罗姆认为,现状最为清晰地证实了这一预言。没有哪个帝国会比罗马帝国更加强大威武,最为坚硬的铁质地指代罗马帝国,由于世界末日临近,罗马帝国已沦为半铁半泥的铁脚,变得非常脆弱,因为“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内战中还是在对外战争中,都需要蛮族部落的协助”

在杰罗姆的眼中,未来将是罗马帝国与其他政治体共存的列国时代,也会是一个圣人(即贞洁的基督徒)统治的时代。对于列国,杰罗姆并不那么感兴趣,他提倡和鼓励的是圣人时代。因此,他号召人们隐修,成为圣人。可能出于这种考虑,他刻意地夸大了现实的危机感,以便强烈地彰显历史的末世感。当410年罗马城被攻陷的消息传到伯利恒的时候,杰罗姆对此表达了深切的震撼之感:“突然传来了潘马奇乌斯和马尔切拉的死讯,罗马城被攻陷以及许多兄弟姐妹牺牲。我惊得如此目瞪口呆但也只能日日夜夜地惦记着大家的安危,没法考虑其他的事情。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些被俘圣人中的一员;如果我不能提供更为确凿的信息,我也不愿开口。与此同时,我在希望和绝望之中徘徊,受着各种不祥之兆的折磨。然而在全世界之光(罗马城)泯灭之后,罗马帝国亦被斩首,或者更准确地说,这座城代表了整个世界的毁灭。”

罗马沦陷,帝国被斩首,富贵之士成为难民,陷入贫穷的境地;有时候他们还因为被怀疑藏有金银而被搜身拷打。由于难民太多,杰罗姆所在的那所小修道院,似乎也面临着沉重的接待压力。这种处境迫使杰罗姆在关门写作和开门救济之间徘徊犹豫。但他还是决定投身于基督教济世的慈善事业中,与此同时,他在夜晚写作,注疏经书,从而做到两不耽搁。也许,这就是一位圣人在迎接圣人统治时代时的最好应对?

杰罗姆只是间接地体会到了罗马城被攻陷的振动,与他相比,奥古斯丁既经历了410年事件的震撼,身边也聚集许多从意大利前来避难的达官显贵;奥古斯丁本人还在临终前看到了城外忙于围攻的汪达尔士兵的身影。

奥古斯丁(约354—430),出生于北非行省的塔加斯特(Thagaste,今阿尔及利亚)。早年在非洲求学期间,深受摩尼教二元论影响。自373年开始,这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先后在迦太基、罗马和米兰开设学校,386年在米兰受洗。随后他返回迦太基,395年成为希波主教,430年在汪达尔人的围城困境中去世。

奥古斯丁在晚年一直忙于写作鸿篇巨制《上帝之城》,这部作品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仅中文学界,目前就已经有三种译本。他的思想与罗马帝国衰亡之间的关系、与古代史学向中古史学的转型等的关系,都已成为经典性的研究话题。夏洞奇系统地梳理了奥古斯丁对罗马帝国的态度,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奥古斯丁有关“地上之国总是无常”的观念,并从基督教话语体系辩证地阐释了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吴飞则从心灵拯救的角度解释了奥古斯丁的独特贡献,即将罗马帝国的命运与心灵拯救加以区分,从而消解世俗政治兴亡给基督徒带来的焦虑。 从终结西方古典文化的角度,他们重新阐释了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强调了其历史意义。410年的事件固然震动朝野,但是,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所要说明的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源自于帝国皈依基督教,因此他并没有过多地讨论帝国衰亡问题。相反,面对这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他从世俗生活与宗教信仰之间内在和谐的角度,进一步劝勉读者更加积极地生活。

奥古斯丁赞同杰罗姆对当下局势的分析,认为罗马帝国确实已处在铁和泥混杂的时代。但奥古斯丁却运用二元理论,将古典哲学家们关于灵肉对立的观点延伸到历史思考中,并将人类历史分解为地上之国与上帝之城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肉欲与精神追求两种不同的动机。虽然在地上之国里,信仰上帝的人和信仰邪神的人是混合在一起的,而在服从上帝的所有人那里“灵魂统治着身体,理性在合法的秩序中忠实地统治着各种恶德……人们必须爱上帝、爱邻人,要爱人如己”。“服从上帝、用心灵统治身体、用理性通过征服或抵挡来统治反对它的恶德,在这样的时候正义就出现在每个人身上。”

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走向上帝之城。作为罗马公民和基督徒,他依据四大帝国的理论,给罗马帝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兴盛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说法。罗马帝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古代罗马人的德行和爱国之心所致。尽管古代罗马人的德行也是出自欲望而渴求功名、富贵和荣誉,但与其他的帝国相比,他们更富有德行。所以,上帝要奖赏罗马人,赐予他们一个大帝国,并且让它作为传播基督教的一个载体。因此,罗马人的德行使得上帝赐予他们更为长久的兴盛,并使得基督教广泛传播,上帝之城遂得以发展壮大。罗马帝国的强盛并不是因为有那些邪神和偶像的保佑。然而,地上之城不可能拥有永久的和平,因为这是征服别人而得来的和平,并非公正的和平。这就使得地上之城总是面临流血和战乱。410年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是,在这次灾难中,罗马人的损失相对较轻,即使是基督徒的对手们,也不得不到上帝的教堂中去避难。

由此,奥古斯丁评论说,罗马沦陷这个事件不仅不能使大家反对基督教,相反,人们应该更加意识到地上之国总无常,人世间一切荣华富贵都靠不住,唯有依靠上帝的恩典,服从于上帝。生活在世间就得像一个以永生为目标的旅人,利用世间的一切,以利于实现这一最终的目标;“保持或追随这些东西,只要它们不会阻碍教导我们崇拜唯一至高上帝的宗教” 。但是,人世间的欲望总是让人受到魔鬼的诱惑,哪怕是圣人,也不例外。

奥古斯丁为罗马人指出的历史道路,并非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消极。他并没有让人们放弃帝国,而是承认人不仅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而且也有可能实现正义,因此,教徒们需积极过好现实生活。但是,要想使得这一可能性得到实现,就必须坚定地服侍上帝,以永生为皈依,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并实现正义的“共和国”。换言之,只有时刻铭记上帝,爱上帝、爱邻人,教徒们才能实现社会正义,迈向上帝之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似乎隐隐相通。

面对巨大的政治灾难,奥古斯丁的应对算是相当积极的。至少与杰罗姆相比,他要更加乐观一些。他认为,地上之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永久的和平和正义,不仅在战乱的时候,信仰基督教可以减轻战乱带来的伤害程度;而且作为人世的过客,可以依靠信仰上帝为这个羁旅之所带来真正的和平与正义。大概是受到奥古斯丁乐观豁达态度的影响,奥古斯丁的门生奥罗修将这种积极的历史观落实到历史写作中,创作了在中古时期流传最广的一部古代罗马帝国史——《反多神教徒史七书》(一译《反异教史七卷》)。 heCaKnTvjbbf6j/q+0Ef6/afrpvRrL7EB1RV5KelSgjdviA1kqQvnDLo7LkpDt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