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培养“长宽高”人才为己任

郑伟

郑伟,北京大学2018年教学卓越奖获得者,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保险、社会保障等。主要讲授“保险学原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理论与实践”“保险法律与监管”等课程,主持编写《保险法》《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等教材或专著,主持“全球卓越保险学科”国际认证教改项目。曾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奖。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一要专业,二要敬业。

陈岱孙先生曾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

要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智慧、长道义。

——郑伟

▎结缘北大,邂逅风险管理与保险学

1990年,郑伟收到了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从福建南平一路北上,先到石家庄陆军学院完成一年军政训练,然后来到燕园,从此开启了他的“北大学缘”。

北大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学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北京大学保险学门。一百多年前,马寅初先生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北大任教,就曾担任“保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郑伟的本科专业为国际经济,硕士专业是国际金融,之所以会选择“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为事业上“安身立命”的领域,要从一门课说起。

读硕士期间,郑伟选修了当时刚从美国访学回来的孙祁祥老师开设的一门英文课程——“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这门课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分支领域。在郑伟看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离不开完善的保险制度,保险让个体面临的不确定性由社会共同分担,对经济安全和社会和谐具有特殊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险是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的制度发明。由于他在课程中表现出色,孙老师邀请他在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加入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郑伟原来从未想过留校当老师,但是孙老师的邀请点燃了他内心深处的职业热情。他猛然发现,出身教师家庭的自己,对于这份职业有着深深的感情,于是便选择了留校任教。

除了学业,郑伟的学生时代还留下许多“匆匆那年”的深刻记忆:大一时,一行十位同学结伴从北大出发,骑自行车往返天津和北京,这在当时算是一个小小的“壮举”;大二参加由班级团支书牵头组织的“寻访老北大”活动,拜访了丁石孙、张中行等老北大人,体悟“精神的魅力”;大二暑假,几位不同院系同学去湖南怀化参加社会调研,之后去张家界旅行,突遇大雨和泥石流,在武陵源山区一路逃命,从此结下“革命友谊”;读硕士期间,由政治学系同学牵头,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当年的小新社团如今已经成长为北大品牌社团……

“北大对于我,是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与北大结缘数十载,郑伟从青葱的学生成长为卓越的教师。

▎对“北大教师”的身份永远深怀敬畏

“我对‘北大教师’这几个字永远深怀敬畏。”带着身为北大教师的责任感,郑伟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二十多年前,郑伟第一次上课便对学生们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误人子弟’。”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高,甚至很低的标准,但在郑伟看来,在北大当老师,面对众多全世界最优秀的年轻人,做到“不误人子弟”并非易事。

郑伟给本科生上课(2011年)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作为一门严谨且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学科,需要兼顾理论与现实,而郑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上课时,他不仅详细讲解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的重要理论与前沿发展,更将经济学的直觉贯穿课程。他带领学生运用更高的视角审视问题,而这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绝不是冰冷的计算与抽象概念的累积,并敬服于郑老师作为一个学者的责任感。

郑伟教学之严谨在学生中有口皆碑,当时担任“保险学原理”课程助教的博士生吕有吉曾在周末晚上去办公室找老师,发现老师在一字一句地修改课件,为下周的课程做准备。对待讲授多年的课程,郑伟依旧如此一丝不苟,吕有吉当时便对老师这份严谨的态度倍感钦佩。而已经工作的林山君也记得自己担任助教时,每一年的课件,老师都会补充最新的数据、案例与资讯,在夯实同学们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让同学们学以致用、结合现实。

在教学中,郑伟注重培养学生以经济学框架思考“风险管理与保险学”问题的思维,让学生撰写小组报告、评选优秀小组做展示并逐篇点评,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他利用多媒体课件、北大教学网、新闻视频、课程微信群等资源和平台,将课程讲义、补充阅读材料等内容及时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与课程相关的基础性和热点性问题。学生有任何疑问,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群,或在每周固定答疑时间线下与他或助教进行咨询讨论。

在课堂之外,郑伟还开设并指导了主要面向博士生的“RMI”(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读书讨论会。他希望博士生通过研读经典、思辨讨论,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做有思想的学术。RMI读书会至今已举办150多次。只要时间不冲突,他都会尽量参加每次的读书讨论会。

郑伟认为,大学老师首先是从事教学的老师,然后才是从事科研的学者,如何把课教好,是首先要琢磨的事。当然,从长期来看,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研做得好,课程才会更有深度;课程讲得好,才能进一步激发自己和学生去研究更有价值的问题。

▎培养“长宽高”人才

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郑伟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要培养“素质高、基础宽、有专长”的人才,并将其概括为“长宽高”人才。

一开始,郑伟觉得“有专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所以更注重对学生在保险、风险管理、精算和社会保障等专业领域的训练;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他发现,想要走得远,光有专长还不够,还必须有宽厚的经济学、金融学和文理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只有“基础宽”才会有发展后劲;再后来,他逐渐体会到,除了“基础宽”和“有专长”外,最根本的还是要“素质高”,即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他希望通过培养符合“长宽高”标准的人才,努力实现北大提出的“培养引领未来的人”的目标。

郑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大学生涯中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个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既仰望星空,秉持经世济民的理想情怀;又脚踏实地,关注人间的万家灯火。第二个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读万卷书,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行万里路,投身丰富的社会实践。第三个是理性人与复杂人的关系,既坚定学科自信,理解作为经济学基础的理性人假设;又正视学科局限,对由复杂人构成的真实世界心存敬畏。郑伟认为,如果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三个关系,那么距离成为“长宽高”人才也就不远了。

郑伟与师生到云南大理州弥渡县贫困户家中调研(2017年)

郑伟曾赠予学生一句话:“一个好学生(a good student)关注GPA(平均绩点),一个杰出学生(a great student)关注‘GDP’(Gross Development Potential,综合发展潜力),风物长宜放眼量!”他希望学生们能够仰望星空,不囿于眼前的点点得失,不局限于固有的评价体系,而是将目光放在更为长远的时段中、更为宏大的事业上。郑伟曾在经济学院开学典礼上对新同学说:“‘珍惜最美年华,升华人生境界’固然重要,但这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做到的,只有通过付出艰辛努力,通过‘奔赴险远之地,探索非常之观’,才能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同时,在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付出都必然会在当下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这时就特别需要强调‘摆正得失心态,享受豁达阳光’。”郑伟的谆谆教导给了学生很大启发,2015级本科生郭奕对他的名言颇有感悟:“优秀的学生绝不应只顾提升绩点,更要做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依旧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而吕有吉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体悟到学术积累的重要价值,唯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在学术道路上行稳致远。

立于高山,行于海底,高阔的理念结合踏实的行动,郑伟希望未来能在教学上写出一两本好教材,在科研上为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俯身探世引路人

“一个俯身探世的巨人。”在被问及老师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时,吕有吉这么说。在吕有吉眼中,无论是学术研究方面,还是为人处世上,郑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巨人——俯身探世,温和儒雅。而作为导师,他更是一名宝贵的引路人。

回忆起读博的第一年,吕有吉坦言自己会陷入焦虑,也会迷茫,但郑老师总能够让他感到平静,从而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鼓起勇气面对人生新的阶段。他称这是种奇特的魔力。与吕有吉一样,大二分专业时,许多同学都提到了郑老师对他们的影响。“老师上课绝不是单向地讲授,而是不断地提问、启发。”学生郭奕认为,这是郑老师讲课的独特之处,也是魅力所在。

在学术上,郑伟对待学生温和又严格,每次学生提交的论文乃至读书报告他都会反复推敲改正,注重细节与思维,即使是问答形式的作业,也要求他们遵守学术规范,标明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而在学术之外,他会在闲暇时与学生谈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为人处世的经验,会告诉他们“板凳要坐十年冷”,任何事都无须刻意追求,只需努力用心。授业并传道,这让学生们觉得,导师一词不再局限于学术,而是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完成蜕变与成长。

郭奕记得,自己保研时因个人失误,直到提交材料的最后一天才找到老师签字,并且材料中出现多处错误。而郑老师将那近十处的错误,从内容到格式,均一一修订出来。后来时间紧迫,郑老师还从正在进行的会议中抽身离开,为他签字,并不断加以鼓励与安慰。这件事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每每提起,都深怀感激。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一要专业,二要敬业。陈岱孙先生曾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要帮助学生长知识、长智慧、长道义。”郑伟深深明白,教师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灵魂的塑造和对学生未来的启迪。带着这份对教师身份的敬畏,郑伟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打磨,为一届届学生引航。

学生评价

·强烈建议每一个想来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的同学在大二选这门课,强烈不建议任何人拿这门课凑学分,因为他的任务量实在是太大了……这门课的听感极佳,郑伟老师娓娓道来的声音、充实又富有逻辑的PPT、细致的讲解都是无敌的,助教学姐也十分负责,会认真批改和讲解点评每一篇论文和每一道题。当初分系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好去哪个系,问了很多学长和老师后还是在纠结,直到听了一节“保险学原理”后就坚定地选择了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郑老师讲课条理清晰、框架完善。他讲的课是很好的保险学入门课程,并且配备时事内容,让人受益匪浅。

·郑老师由浅入深,用一些简单的事例为初学者们讲解宏观经济的相关知识,并且他为我们补充了很多经济学领域的相关常识,非常有用,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对经济学更新的认识。

(刘润东、何楷篁、王英泽) rPnel5FeXHOG9m3ni8qC40b/d8ftqtyE7f+02Akw3FGMJlZqJMjPApO8ToA6Ul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