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呆呆老师”的成长与突围

陈 江

陈江,北京大学2019年教学卓越奖获得者,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与应用。主要讲授“电子线路”“文科计算机专题”“电路分析原理”(北京市精品课程)、“创新工程实践”(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等课程。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多媒体和微课比赛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大未名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如果要说最大的感受和体会的话,我的感觉是教无止境。

对于老师来说,要打磨自己教学的技能、

打磨自己教学的素养,这件事情是没有尽头的。

——陈江

▎从师兄到老师的“华丽转身”

“呆呆老师”是陈江的昵称。这源自陈江做本科科研时,在实验室内部网络上自己设的账号“idiot”——翻译成中文就是“呆呆”。

自2002年留校任教,“呆呆”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已经整整22年。陈江依旧把“与学生同行”视为“收获的最大快乐”。“每天和年轻人混在一起,而且坚持不去照镜子的话,真的不太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变老了。”

不过,回想初登讲台的经历,却并不轻松顺利:“脑袋里当真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正在说什么,也不知道下一句该说什么。”2002年第一次讲课是在“电路分析”课堂上,那份紧张和恐惧令陈江记忆犹新:“讲完后发现自己一身大汗,过了半晌才缓过神来。”

初出茅庐的陈江认为自己“讲得很渣”,直到期末看到课程评估里的学生留言:“老师讲课很热情、很有激情”,这无疑是极大的勉励。他也忽而满血复活,有了足够的勇气。可以说,这几句话激励着他继续走下去,直到柳暗花明。

“不管教学的胆量还是能力,都要慢慢熬,才能锻炼出来,但这需要适合的温床。”陈江对此表示庆幸:“北大的同学们对老师很包容——只要老师认真,学生也都会投入;哪怕一开始讲得不好,同学们也有足够的自学能力而不落下,这样老师才能积累起信心吧。说起来,燕园真是个培养老师的福地。”

一学期后,陈江开始教授实验课;第二年,他和其他老师合开了一门新的课程;第三年,他开始单独讲主干基础课;第四年,他的课程评估开始名列前茅;第七年,他开始开设选修课……到后来,在学院按年度总结的教学任务统计表里,他的名字竟然出现了十次。如今,陈江已经成为北大开课最多的老师之一。

就这样在年复一年中,陈江“诚惶诚恐”地锻炼着自己,唯恐让同学们失望;而同学们对他的赞许,也从教学的态度扩展到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水平、讲课的风格。“现在肚子里慢慢有货,讲课就舒服多了。”陈江笑着说。经年累月讲课的经验、学识、信心累积起来,在课堂上便化为外在的风度——“要怎样才能泰然自若地在教室踱着步,即兴找个话题就能讲得头头是道?无非需要一肚子的货。”陈江甚至感觉有些课讲起来是一种享受了。“毕竟,只有当一个老师确实相信自己能讲好课,才能获得学生们的信赖,而他讲课的语气才能让学生们全神贯注。”

陈江在备课

陈江认为,自己讲课水平的进步还与每年受邀做二十多场校内外的讲座有关。因为每次准备同一个主题的讲座时,他都会对演示的内容进行反复的推敲。有的内容几年下来已经讲了三四十次,当真是熟能生巧。在信心不断累积的同时,他渐渐有些庖丁解牛的感觉,以至于有闲暇去捕捉听众的现场反应,并用有趣的方式来应对。

在陈江心里,他之于学生,就像搭载他们走过人生一小段旅程的巴士;而学生之于他,则是他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对世界实现价值的最重要的窗口。二十余载教学生涯,陈江不断地打磨课程,而课程也不断地打磨着他。

陈江的讲座

▎“PPT大神”养成记

陈江在注重教学的本质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学的技能。信科学生谈起陈江课上的教学课件,无不予以“极赞”“必须收藏”“过于实用”一类的高度赞赏。“PPT大神”之称,至此不胫而走。而事实上,陈江的PPT修炼史谈不上一帆风顺,其间遭逢的挫败与失落,甚至令他至今都心有余悸。

陈江接触PPT技术要比同龄人早许多。1994年,当身边的同学还在考虑DOS版的WPS和windows版的WORD如何选择时,在IBM的兼职经历已为他打开通向新世界的大门,使他成为校园里最早掌握PPT技术的一批人。面对同伴的惊叹以及在师生中的轰动,陈江心中自然并非毫无波澜。他坦言,尽管只是在技术层面占据些许优势,却也委实让他小小骄傲了一把。“好比别人还站在平原上,我已抵达了一座小山丘。”在把这项技术辐射给周围人的同时,陈江也在PPT的技巧上投入更多反思和改良。当陈江以为一切都开始渐入佳境时,却冷不丁遭遇了一次打击。

十五六年前的一个深秋早晨,奋战通宵备课的陈江走进阶梯教室,却发现教室里的投影机坏了,他只能硬着头皮用黑板讲了两小时课。下课后,后排的两名学生向他提出这样的请求:“陈老师,以后还用黑板上课好不好?”那一刻,陈江的心情跌落谷底。他引以为豪的独门绝技瞬间被消解了意义。

技术应当成为教学的助力而不是羁绊。“在早先的几年,我孜孜追求PPT的花哨、酷炫,但毕竟还是有一天,转而追求返璞归真。任何技术引入教学的时候,要能真正触动教学本身的品质或效率,而不是为了要做教学的改革本身而已。”在经历短暂的迷思之后,陈江尝试换位思考,试图找出从黑板到多媒体的教学转换时可能带给学生的困扰和不适——PPT的翻页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想必多数学生都经历过,上一页课件的笔记还没记完,老师就已经翻页的场景。教师把控不好PPT页面和页面之间的间断点,学生就要承受情绪上的挫败与无力感。”

面对这一问题,陈江尝试了若干手段之后,终于找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上课前给同学们发PPT打印稿,既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也极大缓解了PPT翻页时学生们瞻前顾后的为难。在实施过程中,他也不断优化细节,譬如,打印版和上课使用的版本略有区别、把重叠遮挡的图文并排展开、去除不必要的背景色、删除影响清晰度的阴影和发光、适度地留白以便做笔记等。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使用平板电脑做笔记,陈江在课前还会再发一份“彩色无遮版”的PDF文件到微信课程群。

而在教室里实际运用的时候,陈江发现,最初不起眼的一个“小花招”竟然收到了奇效——每次讲完一张PPT页面,在翻页前先用半句话概括这一页的内容,然后用半句话串起下一页PPT和刚才这一页PPT的关系,与此同时用翻页笔翻页。熟练之后,陈江又把这个“小花招”用到了PPT页面内的行与行之间。学生们的反响是立竿见影的,学期末的课程评价中出现“老师讲课一气呵成”“超级流畅”之类的评语。短短两三年,对他的课程评估直接从中游偏上攀升到前段。多年后,当他在为新课“电子游戏通论”中“游戏玩家之心理”章节搜集资料时,他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游戏开发者会精心思考如何在游戏中构建起玩家的心理共鸣,而在课堂上,教师其实也应当借助激励、安慰、记忆巩固机制来强化听者的记忆,加深其理解,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产生欣喜的感觉,这其实与设计游戏的原理如出一辙。

2019年后,陈江一直担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专家,每年青年教师的培训讲座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最受欢迎的讲座主题之一是“课件的品质与效率”。品质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精致美观也只是其中的目标之一。品质中更高的目标则是既能提供一览无余的全局感,也能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详略分布和逻辑层次。效率则意味着在备课时间和上课时间的硬性约束下,更有效率地运用技术手段,让课程内容能“入图、入眼、入脑”。

陈江不是技术决定论者,但是他也毫不怀疑教学技术是决定能否讲好课程的一个关键因素。“通向山腰的路径不胜其数,留给登顶者的选择却并不多。如果教师在学识、思维、内容、口才这几方面里有一两项出类拔萃,就能获得还不错的讲课效果;但要想达到精彩出色的课程效果,教学技术也必须非常精湛。”谈及近年来的线上直播课和最近涌现的基于AI的教学技术,陈江坦言它们确实带给教师不小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同时,他也深知技术革新的快车不会放缓。如何适应潮流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道与术之间,追求“教无止境”

信息技术渗入教学领域有过六七次大的影响:电视大学、多媒体光盘、PPT投影、互联网发展之初的国家精品课、慕课和微课、线上直播课以及现在的AI教学技术。“在意职业生涯的老师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不可能感受不到丝毫危机和忧虑。”教师的危机感和焦灼感在慕课盛行之际曾经达到一个高峰,以至于当时所有的教学研讨和培训都在探讨慕课、SPOC、微课和翻转课堂。而在新冠疫情期间兴起的直播课又一度掀起高潮。

尽管多数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成效颇有微词,但在陈江看来,线上直播课除了消除空间隔阂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在直播时可以进行高自由度的场景设定,从而引入线下授课无法运用的一些工具,譬如,“聊天室”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

在感受到聊天室的妙处之前,陈江一直以为投票、选择题可能是直播授课最好的互动工具。但他很快意识到,此类工具带出的频繁弹窗容易影响教学的节奏,而在直播时等待大部分学生及时回应是一个低效的操作。同时,它们只能是教师主动发起的,而聊天室则没有这些缺陷。“聊天室没有那么严肃,学生在聊天室里敲字、看别人回应,本身就能形成直播课的一种强大黏性。”一方面,屏幕后的学生可以字斟句酌地凝练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不必担心发言会干扰课堂秩序,中断教师授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斟酌,确定这些问题的优先级。当师生双方都不会忧虑聊天室的发言对教学秩序造成中断时,课堂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在陈江的基本判断中,线上直播不仅是“情急之下”的选择,其实也昭示着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他敏锐地感受到,直播授课也是不断撼动校园围墙的力量之一——当所有老师被置于同一个赛道进行比拼时,优质课程的讲授者会脱颖而出。“竞争会在本质上提升教学品质,淘汰水课,让优质课程的讲授者获得更大的讲课舞台,这不就是当下高校改革的目的所在吗?”

在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的2013年,北京大学开设了第一批慕课,其中有陈江的一门课程;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上网课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不二选择,他率先采用“同框式授课”、绿幕抠像技术等,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网课;2022年,《中国教师报》将“未来教师”这一荣誉颁给陈江,致敬他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始终敢为人先。

而自ChatGPT等AI技术的崛起,教师们真正的挑战终于来临。只不过,这次是和大多数行业一起面临这一轮新技术的冲击。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陈江已经尝试探索在课前、课堂上、课后运用AI技术的各种效能,并在几十场讲座中和众多教师们分享。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最重要的仍是“教无止境”的一颗初心。而做个顶级的好老师,又谈何容易?呆呆老师笑着说:“至少,无论如何要保住一个底线,再努力去追求两个层次。”所谓的底线,就是永远以乐于倾听和乐于交流的开放姿态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存在隔阂与代沟,让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和自己交谈。这也是呆呆老师这些年来贯彻的原则。至于教书的两层追求,一是术,二是道。术的层面,是学识,是经验,是技巧。作为教师,要明理而善讲,要知心而服人;要能够面对百十个同学的时候,高效地传授学识;面对单个的学生的时候,也能助其对未来有更好的把控。至于道的层面,则是胸怀,是理想,是境界。作为教师,要能够高瞻远瞩地努力去构建育人的体系,要把传道授业解惑升华到树人和为国立本的层次。

学生评价

·老师上课幽默风趣,为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微电子的课外知识,是一位好老师。

·陈老师非常好,水平很高,而且能把很难的知识用学生能听懂的方式讲出来,课件做的很好,也会认真负责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并经常与学生讨论。

·老师讲课风趣,和同学们互动多。他的教学内容对做pre很有帮助,涉及PPT准备、现场报告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认真听并实践真的能学到很多知识。

(隋雪纯、刘璇) bURMnifQ9vAIfpx6449bjzCOISTNLcx1+3VmI/SJpncMN7m1NrDSkWtVz4kWD1u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