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只计耕耘莫问收

厉以宁

厉以宁,北京大学2019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获党中央、国务院改革先锋奖章。研究领域为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主要讲授“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史”等课程,著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教育经济学》等多部教材,出版《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等50余部专著,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曾获得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并获评“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等。

一所好大学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首先是做人的道理,

第二是丰富的知识,

第三是远大的眼光。

——厉以宁

▎此生甘愿做人梯

1951年,厉以宁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求学。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大经济系(现北大经济学院)群星荟萃,陈岱孙、陈振汉、赵迺抟等众多学术大家为厉以宁开启了知识的大门。“如果说我今天多多少少在经济学方面有所收获的话,那么这一切都离不开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的教诲……每个人把自己的所长都教给我,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他们是我在经济学领域内从事探索的最初引路人。”厉以宁如是说。北大的老师们不仅培养了厉以宁“探索现代经济的规律,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研究志业,也使他确立了成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理想。1955年,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听厉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北京大学经济系1991级研究生武亚军记得,每次上课,厉以宁必定会提前10分钟到教室,预先把课程大纲写在黑板上,讲课时则往往开门见山,“非常讲究逻辑和条理,同时又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他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从大处着手,以逻辑和分析见长,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引人入胜”。厉以宁讲课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数时间不用讲稿,只是在一张卡片上列出一系列的提纲,讲课时或站、或坐、或走动,脸上溢出轻松的笑容,眼睛闪闪发光。

1961年,厉以宁和老师赵迺抟教授

厉以宁认为,好教员就是让人听过课后有所收益,受到启发。他在介绍“怎样准备新课”时提到,从接受任务到开课,一般要经过四步:第一步,要了解这门课目前开设的情况,校内以至国内的开设情况。第二步,拟提纲。新提纲一开始不必很细,可以只有几条大杠杠,一个大框架,以后再逐步充实。过一段时间,再拟细纲,拟定各章的纲目,再去看书,再往下拟。他在拟定“国民经济管理学”这门课的提纲时,先后用了半年时间。在他看来,拟提纲实际上是阅读、研究的过程,要评价别人体系的长处和短处。第三步,着手充实内容。每堂课都应尽可能做到能给学生新的东西。第四步,准备接受大家的不同意见,准备对体系进行修改。他说,老师要虚心,要把“文章往往是自己的好”这个毛病改掉,所以他会随身带个本子,讲课的时候只要发现问题就马上记下来。

改革开放后,厉以宁的名字日益成为学生们头脑中的“关键词”,他的经济学讲座更成为学生们心中北大风度的代表。每当国家出台重大改革举措,厉以宁都会在学校举办报告会予以解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回忆:“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厉先生的报告,那些抽象、专业的经济术语和政策条文,经厉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豁然开朗。他思路清晰、逻辑缜密、观点新颖、语言生动幽默,至今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1984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系1983级本科生张一弛和几位同学提前10分钟到达厉以宁的讲座现场,但他们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即使礼堂座位逾千,听众的队伍却早已排到了门外,座席区间隔的通道上同样挤满了听众。那次讲座,厉以宁围绕股份制思想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讲了十个方面的问题。二十五年后,这一发源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课堂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获“2009年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厉以宁在讲授课程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除了课堂和讲座引人入胜,“厉老师”更是在平时以身垂范、博学求实、认真勤恳。他建议学生在阅读专著或者论文的过程中把它们转化成一篇篇读书笔记,多年积累会成为非常可观的学术资料。他提醒学生,读书报告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的意思,这本身是一种重新创作的过程。而他自己则长期坚持每天清晨进行三页(1200字)左右的写作,再处理其他事情,这为学生们树立了生动的榜样。

为师多年,若问最大的心愿,厉以宁则说:“我最大的心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要记得:第一,要有自己的梦想;第二,要有坚持的力量,不能半途而废。”他的谆谆教诲不断激励着学生和后辈们从未名湖畔走向五湖四海,在各行各业中不断奋进,创造价值。

▎陈规当变终须变

1985年5月25日,北京大学经济系整合成为经济学院,下设经济管理系,同时成立的还有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时任北大校长丁石孙担任主任,厉以宁在担任经济管理系主任的同时也兼任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副主任。在厉以宁的带领下,经济管理系在初创期大胆起用新人,延揽校内外优秀人才;厉以宁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也十分重视,反复叮嘱老师们“备好课、讲好课”,同时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让教师互相听课、共同商量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也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至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经济管理系的教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已经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

在经济管理系迅速成长的同时,管理科学中心也在不断发展。一方面,管理科学中心致力于推动针对复杂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择未来研究方向的可能性。从1985年到1993年,管理科学中心培养了近百名硕士生,其中不少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商界乃至政界的佼佼者。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中心汇集了很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对话和融合,也推动了教学相长。以厉以宁为代表的光华学者围绕着改革开放的许多重大问题孜孜不倦开展研究,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学中心酝酿、成形、落地。

1993年,在原来的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厉以宁担任首任院长。1994年9月18日,北京大学、光华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旨在办成“一所世界一流的管理学院”。

在厉以宁看来,衡量一个学院的水平,就要看它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产出高水平的成果,“这取决于教学、科研和应用几个方面水平的高低,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而在光华管理学院建院伊始,他就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并保持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师队伍”。师资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和方向,他曾这样寄语学院师生:“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们面前,还有一系列改革正等待我们去完成。改革已经进行到了攻坚阶段,必须知难而进。光华管理学院应该、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希望光华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厉以宁的倡导与实践,使光华管理学院一代代师生在精神传统中前后相继,把对国家改革做贡献作为社会责任,自觉担负起“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2015年,在庆祝光华管理学院成立30周年时,作为首任院长的厉以宁回忆了光华管理学院与之一道完成的、与国家建设有关的十件大事:呼吁提高了教育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奠定产权改革的重要地位、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起草、参与起草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和“非公经济新36条”、主持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提出“梯队推进战略”的区域发展新思路、参与了股权分置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适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工商管理的教育体系、参加了林业的改革和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经济的低碳化。作为创始院长,厉以宁见证了学院的初生与成长,光华管理学院也成为他和一代北大经济学家精神的延伸,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和展开。

▎广厦城乡大众安

除了德高望重的“厉老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厉以宁拥有的更加具有深刻影响的一重身份是“经济学家”。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1983级学生孟万河在《如同漫漫冬夜里的火炬,既明亮,又温暖》一文中写道:“厉老师是那个时代里,在北大、在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界、思想界、知识界的一面改革旗帜,一个思想先锋。”

在北京大学就读时,他并未想到毕业后数十年的人生走向会如何,但他始终记得自己身为一个北大人、一个经济学家的初心——探索经济学,为祖国人民服务。“路是人走出来的,学识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的,我忘不了大学时期,忘不了培育我的北京大学经济系。”他在经济系的资料室从事编译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曾办过一个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介绍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新动向,每期约三万字,共刊印了30多期,其中近90%的稿件是由厉以宁编写的。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厉以宁翻译了共200多万字的经济史著作,有些译作后来得以出版。资料室的工作使厉以宁受益匪浅,改革开放后,正是凭借着这些积累,他担起了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百废待兴。1980年,厉以宁提出,可以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从1984年到1986年,年过半百的厉以宁奔走于全国各地,作了很多演讲,写了很多文章,来宣传股份制。从1988年到2003年,厉以宁担任了1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当时最关心的是国有企业改革,包括股份制的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制定。从2003年开始,厉以宁又担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工作重点转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确权和扶贫。在此期间,他由于首倡“非公经济36条”,笑称自己为“厉民营”。

2013年全国两会,厉以宁提前到场阅读材料

2017年6月13日,《光明日报》理论版整版刊发了厉以宁《中国经济学应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一文。厉以宁在文中指出当前“对经济史课程和经济学说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现身说法,围绕自己的求学、治学和教学经历,说明了学好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厉以宁强调“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可以为经济学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对理解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性等都有着重要价值。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厉以宁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翌日,厉以宁出席北京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他结合参与推动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贡献经济发展“中国奇迹”的珍贵经验,分享了他关于投身改革开放、服务国家战略的思考。他说:“中国的改革推进后,在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最重要的。中国的变化在全世界是一个样板。”

厉以宁在北京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2023年2月27日19点31分,92岁的厉以宁与世长辞。光华管理学院1号楼前,由他亲自题写的“敢当石”旁,摆满了北大师生们自发献上的花束。迢迢长路,送别先生,厉以宁创作的诗词也在人们脑海中久久回荡:“此生甘愿做人梯”,抒发不屈不挠的坚定与毕生奉献的赤诚;“陈规当变终须变”,道尽改革的迫切和拳拳爱国情;“广厦城乡大众安”,写尽经世致用的情牵与志业……倾注毕生心血,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拨动思想密码,将学术科研融入生命中。“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所谓经世而济民,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深入一线扎实调研躬身践行的探索者,厉以宁的教师风华、学者品格和学术贡献,将永远留在经济学和高等教育学界,留在每个北大人心中。

学生评价

·课程准备非常充分,课程体系完善,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旁征博引。

·授课方式生动有趣,把深刻的经济管理理论用案例清晰阐释,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经济理论和多年的调研实践、资政建言过程密切结合。

·注重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纵深维度传授经济学知识。

(隋雪纯、廖荷映、王英泽) neflLpuPVC8B8DIiY6wH3vGk+l5YtY79Q4lLfO4VGkA6/EwdDO5/PmwgrvUnh5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